伯爾尼是瑞士首都,也是伯爾尼州首府,伯爾尼州是瑞士人口第二多的州。這是一個讓人容易親近的地方,城市坐落在阿勒河一處河灣環抱的石岡上,古色古香,有款有型。
(文/許敏,拍攝/谷野,視頻拍攝/陸宇清,視頻剪輯/孫水盈)
伯爾尼城區始建於12世紀,最初是澤林格公爵的封地,該家族來自上勃艮第,因為家族後來沒有繼承人,13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將伯爾尼作為了自由城市。從此,伯爾尼在寬鬆自由的氛圍下迅速成長,即使在14世紀瘟疫席捲歐洲的年代,伯爾尼也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1405年的火災,讓伯爾尼損失了城市大半木結構建築,火災之後砂石建築逐漸替代了原來的木建築,城市繼續發展,到16世紀初年,它已經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城市國家。
火災之後重建的城市,其建築和街道的面貌與格局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著名的鐘樓位於伯爾尼西城門。這座精心製作的中世紀鐘塔,建於13世紀,鐘塔內有一整套機械自動操縱系統,體現了中世紀瑞士高超的鐘表技藝和手工成就。直到今天,鐘面上鍍金數字與指針依然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熊苑是伯爾尼的重要景點,據說澤林格公爵伯索爾德五世在興建城市時承諾用狩獵獲得的第一個獵物來命名,結果他的第一個獵物是熊,於是城市便以此為名。熊也就成為了伯爾尼的吉祥物。熊苑在16世紀時就是熊的棲息地,一直得到保護,後來被建設為一座親水公園。
1421年建造的哥德式大教堂,擁有瑞士最高的尖塔,塔高100米。這座教堂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象徵,經過了兩次擴建,現在依然是伯爾尼的標誌性建築。
伯爾尼最令人感嘆的是:這座城市珍惜歷史,與時俱進,不斷地讓城市生活在中世紀的城區裡延續、發展。城市建築的功能隨時代變化而更新、改造,昔日的穀倉成為今日城市最時髦的餐廳,當初為了遮蔽風雨修建的6公裡長的拱廊街,現在成為歐洲最長的精品購物長廊。15世紀修建的街道,16世紀時增添了11處噴泉,18世紀的城市建築都得到維修和重整,歷史面貌維持不變,19世紀作為瑞士聯邦首都,伯爾尼興建了文藝復興式國會大廈和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等公共建築,但中世紀的城市規劃理念依然得到尊重。
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統一在中世紀的城市規劃中,塑造出這個城市美麗和諧的姿態。歷史在城市裡延續,文化在生活中積澱,伯爾尼在穩定發展中成就了高品質的城市生活環境。
伯爾尼十多萬的城市居民構成中,瑞士人佔據69%,外籍居住者佔到了31%,是一個真正的國際性城市。
1902年至1909年,愛因斯坦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工作期間,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建築和空間的功能都發生了變化,伯爾尼在持續的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對許多建築和空間進行改造,這些改造都是在研究保護中世紀城市結構的原則下來實行,顯示了伯爾尼人的理性和睿智。伯爾尼老城是一個在尊重原有城市規劃理念的同時,不斷展示建築實質更新的獨特範例。
(1983年,伯爾尼老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