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老齡人口總量居全國首位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那麼在沿海幾個經濟大省中,哪些地方最年輕呢?記者根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官網公布的各省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結合各地統計公報數據,對GDP四強省份的老齡化程度梳理分析發現,當前四個經濟大省,山東、江蘇和浙江已進入到深度老齡化階段。其中,山東65歲以上老齡人口佔比最高,達15.84%,相當於有1595萬人。
山東人口外流嚴重
一般來說,根據人口的年齡不同,劃分為三個大的年齡段,首先是0至14歲的人口,代表少年兒童人口;15至64歲的人口,代表勞動力人口;65歲以上的人口,代表老年人口。國際上一般把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稱為「深度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20%稱為「超老齡化社會」。
根據這一標準,當前四個經濟大省中,山東、江蘇和浙江三個已經進入到深度老齡化階段。其中,山東65歲以上老齡人口佔比最高,達到15.84%,相當於有1595萬人,也是全國老齡人口總量最大的省份。
除了總量大以外,山東老齡人口佔比高,跟其他兩個年齡段有關。從三個年齡段來看,山東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徵。」數據顯示,山東15~64歲的人口佔比僅為66.49%,是四個經濟大省中唯一一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在全國各省份中也僅高於貴州,位居全國倒數第二。
山東的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低,與近年來山東人口外流有關,山東也是沿海四個經濟大省中唯一一個人口淨流出的省份。根據記者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9年,山東人口淨流出分別為41.97萬人、19.55萬人、19.93萬人,近三年合計淨流出達到了81.45萬人。如果擴展到更長的時間來看,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間,山東人口淨流出已經多達105.78萬人。
人口外流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產業結構。從山東的產業結構來看,其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為資源型產業,與年輕人的嚮往並不匹配。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山東的傳統產業佔比較高,包括煤、鋼等重化工業突出,新興產業與廣東、江蘇、浙江差距很大。
山東之後,第二經濟大省江蘇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達到了15.1%,在四個經濟大省中位居第二。江蘇的老齡化程度高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江蘇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較早,長期以來人口出生率比較低;另一方面,相比浙江和廣東,江蘇吸引的省外淨流入人口較少。由於省內存在明顯的南北落差,江蘇的人口流動主要是從蘇北、蘇中往蘇南流動,一部分流向上海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從四個經濟大省的老齡化程度來看,呈現出由北向南逐漸遞減的趨勢,即山東高於江蘇、江蘇高於浙江、浙江高於廣東的格局。
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浙江吸引外來人口流入
雖然浙江也進入到深度老齡化階段,但相比山東以及江蘇,近年來浙江大量外來人口流入,使得浙江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仍比較高。數據顯示,去年浙江15~64歲人口佔比為72.91%,位居全國第1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31個百分點。
浙江官方此前發布的一篇《浙江人口結構及其變化趨勢分析》分析指出,2011~2014年,由於大規模推動機器換人、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浙江常住人口呈小幅淨流出態勢。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現,從2015年起,常住人口重新開始淨流入,且淨流入規模不斷擴大,由2015年的3.3萬人擴大到2019年的84.1萬人。2017~2019年,浙江人口增量分別為67萬、80萬和113萬人,連續3年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廣東;人口淨流入量分別為31.3萬、49.0萬和84.1萬人,其中2017年和2018年列廣東之後,居全國第二位,2019年居全國第一。
該報告分析指出,人口淨流入的不斷增加,說明浙江吸引了全國其他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就業(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浙江的外來人口主要來源地包括安徽、河南、貴州、江西、四川等)。目前,浙江全社會年齡結構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橄欖狀特徵,社會負擔相對較輕,仍處於人口紅利期。
近年來浙江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就是數字經濟。浙江是數字經濟的先發地,近年來浙江工業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方向演進過程中,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工業的升級又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發展的基礎。
這其中,省會杭州更是著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從2018年的980.6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1036萬人,增量達55.4萬人,年度增量首次超過深圳和廣州,位居全國第一。
不過前述報告也指出,當前浙江16~24歲群體比例明顯偏低。隨著時間推移,當這部分人群成為30歲以上壯年勞動力時,如果沒有外來淨流入人口的補充,全社會勞動力將出現明顯不足。同時,10~15年後,預計65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21%~26%,進入超老齡化階段,這將對浙江省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提出較大挑戰。
人口增長較快,廣東距離深度老齡化還比較遠
身處華南的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目前65歲老齡人口佔比僅為8.57%,與其他三個大省都要低很多,距離深度老齡化也比較遠。
廣東的老齡化程度較輕主要是人口增長較快。近年來廣東人口增長呈現迅猛態勢,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常住人口為10724萬人。也就是說,近5年廣東人口增加了797萬人,接近800萬大關,略等於一個合肥市的人口數量。
人口增長多,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出生率較高,自然增長多。比如受傳統宗族文化、生育文化影響,粵東的潮汕、粵西的湛江、茂名等地一直保持較高的出生率,因此0~14歲少兒佔比較高。數據顯示,廣東的少兒人口佔比達到了15.97%。
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廣東的人口流入規模非常大。雖然2019年淨流入規模被浙江超過,但是廣東已經多年保持快速的人口流入態勢。在珠三角的東莞和深圳,更是出現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的倒掛現象。
廣東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相比長三角等地,廣東的外來人口大量流入是持續性的。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孔雀東南飛、百萬民工下珠三角,到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大量人才湧入,大規模流入持續的時間相當長。
數據顯示,1978年廣東人口僅為5064萬,排在山東、四川、河南、江蘇和湖南之後,列全國第六位。但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後,大量的外來工人湧入廣東找工作,「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廣為流傳。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當年廣東人口為8642萬人,比1990年增加了2359萬人,人口總量僅次於河南和山東,升至全國第三位。
進入新世紀後,廣東人口繼續高速增長。到2007年,廣東常住人口已達約9449萬,超過河南,首次躍居全國第一,並保持至今。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省常住人口超過1.04億人,流動人口超3000萬。其中,省外流入人口達215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20.61%,是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第一大省。這其中,由於較低的落戶門檻,戶籍人口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成年後才遷入廣東的。
廣東省統計局的分析指出,按國際通用標準衡量,廣東常住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屬於「老年型」(靜態視角)的發展期,由於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流動、遷移的原因,尤其是外來人口規模相對較大,使得廣東人口老年化進程比其他省份有所減緩。
◎新聞延伸
老年撫養比山東壓力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佔總人口的18.1%。總體來看,我國內地目前除西藏以外,其餘30個省市、自治區基本都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其中有13個地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57%)。
人口撫養比也稱人口負擔係數,是指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意思是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
從老年撫養比數據可以看出,2019年,我國老年撫養比為17.8%,較上一年度的16.8%,增加了1個百分點。這說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約17.8名老年人,也就意味著1名老年人需要約6個勞動年齡人口來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撫養比增速明顯高於少兒撫養比,這說明當前老齡化的速度明顯快於新生兒的出生。
分地區來看,2018年在31個省區市中,近4成地區老年人口撫養比超過當年全國水平(17.8%)。山東、上海、重慶、四川、遼寧及安徽等6地老年人口撫養比達到20%以上。
其中,山東1名老年人僅有4個勞動年齡人口來分擔,可謂壓力最大。
發達省份中,廣東年輕人的撫養負擔是最小的,平均有9個人來分擔一個老年人的撫養壓力;上海則是撫養壓力最大的發達省市,不到5個人來分擔一個老年人的撫養任務。
(文章來源:濰坊晚報)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