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秒也可以叫作毫微微秒,是標誌時間長短的一種計量單位。以1秒鐘作為參照,1飛秒僅有1秒鐘的一千萬億分之一,可見飛秒所代表的是一個極短的時間。即便在真空中每秒能飛行30萬千米的光,在1飛秒時間內也僅能前進300納米。目前,作為高新技術之一的雷射飛秒技術已經在科研、化工、物理、生物醫學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為科研界和產業界開闢了一塊熱土。
雷射矯視手術的基本原理
然而,聽上去如此「高大上」的飛秒雷射技術與大眾日常生活實在難以直接關聯,其中最容易接觸到的就要數雷射飛秒技術在視力矯正上的應用了。通過雷射飛秒技術磨削眼角膜的弧度,進而調整角膜的屈光度以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這就是一般飛秒雷射矯視的基本原理。
目前, 已經開展的近視矯正手術方法有很多, 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角膜雷射手術, 另一類則是晶體植入術。在各類近視矯正手術中,使用得最多的當屬角膜雷射手術。而經常被提到的準分子雷射 (LASIK)、半飛秒、全飛秒其實是角膜雷射手術設備和技術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不管處於哪一個階段,其基本原理都是通過對角膜的切削來達成目的。
準分子雷射治療近視眼最早是1985年美國醫生開始在臨床應用的,近年來發展迅速,九十年代初傳入中國。通過使用雷射飛秒技術,可以精確打開眼部組織分子鏈,製作出更均勻平滑的角膜瓣。與以前的機械性角膜板層刀相比,飛秒雷射用於LASIK近視手術中製作角膜瓣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即它可以製作出精確性非常高的角膜瓣厚度,其精確度(平均波動在:10~15um)是板層刀精確度(平均波動在30~45um)的3倍,而實際發生角膜瓣併發症的概率更是要低上數萬倍。此外,雷射飛秒技術角膜屈光手術不會破壞淚液循環,這就使得術後乾眼症發生率得以大大降低。
更先進的全飛秒與半飛秒雷射手術
目前,在市面上的主流的雷射矯視手術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全飛秒雷射矯視和半飛秒雷射矯視。傳統的全雷射飛秒技術一般也被稱為半飛秒。更早期的LASIK近視手術採用的則是機械刀進行角膜瓣的製作,而半飛秒則是使用雷射取代了機械手術刀,在手術精準度上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此外,飛秒雷射LASIK近視手術的效果也要遠遠優於普通LASIK近視手術,術後恢復周期也大大減少。
半飛秒雷射矯視手術在經過近十年的積累案例驗證,已經是一種相對穩定成熟的雷射手術。在半飛秒雷射手術中,飛秒雷射只承擔制瓣的人物, 也正是因此而被稱為半飛秒或瓣飛秒。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只需要一臺雷射飛秒設備的參與,在操作上更為簡化,手術的術後切口很小。半飛秒雷射手術最大的優勢是其製造的角膜瓣厚度精確、厚薄均一且表面光滑, 而且可以製作出較薄的角膜瓣。半飛秒雷射手術是全程無刀手術, 不論是在安全性,還是康復速度等方面, 都較準分子雷射手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相對於半飛秒技術來說,全飛秒技術是目前最為新型的技術,是一種不需製作掀開式角膜瓣的屈光手術。不過,與傳統半飛秒雷射手術相比,全飛秒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全飛秒雷射所使用的光區範圍非常狹窄,常規為6.0mm,最大光區也僅有6.5mm。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全飛秒的治療範圍受到了極大束縛,一般只能用來治療800至1000度的近視。為了實現「無瓣」,全飛秒需要在角膜上打兩層雷射,而這就會導致角膜損失更多。
OFweek雷射網編輯點評:關於各種雷射矯視手術,大眾最關心的還是手術的安全性問題。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手術方式,都無法確保手術的絕對安全性。在術前檢查時,醫生會根據近視患者的角膜厚度、曲率、眼表、眼底等綜合情況,推薦最合適的手術方式。
雷射飛秒技術在視覺矯正上的應用,正是科技進步造福大眾的直接表現。隨著雷射飛秒技術在技術和應用上的創新,其手術效果和安全性都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生活也一定會更多地被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