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縣坪上鎮清水村。
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
(本文圖片均由新邵縣委宣傳部提供)
陳志強 陳仕球 肖山河 劉驕陽
青山綠水間,一條條水泥村道平坦如砥;綠樹花叢中,一座座的農家小樓錯落有致,流水潺潺的小溪、瓜果飄香的田疇、和諧淳樸的民風……冬雨初霽,隨意打卡新邵任何一個村莊,聽,似一首歌;看,似一幅畫;讀,似一縷綿綿的鄉愁。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近年來,新邵縣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將其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舉全縣之力,多措並舉、精準發力,樹典型抓示範,充分調動村民自主性,摸索總結出一套能推廣、可複製的工作經驗,打造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邵樣本」。
湖南之心,大美新邵,一場既增「顏值」又添「氣質」的「美麗實踐」在資江兩岸生動展開——
高位推動,凝心聚力「向美而行」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千百年來人們追尋的夢想家園。
奮鬥贏得未來,實幹成就夢想。三年來,新邵縣強化高位推動,突出頂層設計,在健全工作機制上下功夫,上下一心,勠力向前,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幹勁,強力推進新時代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建立責任落實機制。嚴格實行縣、鄉(鎮)、村三級書記負責制,全力壓實鄉鎮、村主體責任。全面落實縣級領導聯鄉鎮、科級幹部聯村,鄉鎮班子成員包片、駐村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網格、黨員組長包院落的工作責任制,實現全縣所有鄉鎮、村幹部力量全覆蓋,確保責任有落實、工作有人幹。
實行調度推進機制。建立主要領導定期調度、分管領導日常調度、部門及鄉鎮負責人實時調度的三位一體工作調度機制,精準施策,整體推進。特別是縣委書記陽曉華、縣長陳歷賢經常利用周末及節假日,深入鄉鎮、村組,現場調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全縣幹部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幹部帶頭、黨員爭先、群眾參與,全縣迅速形成了萬馬奔騰、奮勇爭先的喜人局面。
嚴格考核到村機制。出臺《考核辦法》,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同扶貧、公德教育、信訪維穩一併列入「四個考核到村」的重要內容,同等對待、同等重視、同等推進、同等表彰,每月進行督查,每季度對所有村(社區)進行考核評比。同時,將環境衛生整治情況作為聯點縣級領導、聯村科級幹部以及駐村幫扶工作隊、駐村幹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場硬戰,必須拿出過硬措施,把責任壓下去,把效率提上來。」縣委書記陽曉華在多次會議上反覆強調。
強化基礎保障機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該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民生實事來抓,捨得花錢、捨得投入。資金保障上,每年投入4000萬元,按人口基數安排鄉鎮、村(社區)工作經費,每個鄉鎮每年不少於20萬元,每個村(社區)每年不少於2萬元。同時全面推行農村衛生費自籌,按每人每年15元的標準收取衛生費。鼓勵鄉鎮、村(社區)創新方法,動員社會捐助。人力保障上,每個村(社區)按每500人配備1名保潔員,並按照一個村幹部、一個網格員、一個保潔員的模式全面建立了農村環境整治網格化管理機制。設施保障上,總投資6.54億元、年發電量約1.3億度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展順利,新建大中型垃圾中轉站14座、村級垃圾收集亭2000個,投放垃圾收集桶2萬個,實現環境衛生公共服務覆蓋至每個村。
村民參與,幹群共赴「美麗之約」
青山綠地、小橋流水、紅瓦白牆,冬陽下,新邵縣潭溪鎮玄本村越發秀美,展露出別具風味的「高顏值」。
在開闊清爽的村文化廣場上,前來休閒的村民或健身、或聊天,悠然自得。但每個人都帶著一個垃圾袋,隨手將食物殘渣等裝進袋中,臨走時再扔進垃圾箱裡。
「人人講衛生,個個愛清潔。通過教育引導,大家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大大提高囉!」村民黃大爺一邊溜達,一邊隨手撿拾路邊的垃圾。
人人參與,家家行動。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新邵縣始終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在抓實教育引導上下功夫,充分發揮村民群眾主力軍的作用。
抓好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手機報、「村村響」廣播、永久性宣傳標語、宣傳櫥窗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宣傳教育,著力營造人人參與、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圍。
抓實公德教育。在農村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不斷強化農民主人翁意識的公德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注重開好村組院落會議、群眾代表會議、黨員組長會議,討論制定村規民約,讓老百姓都參與進來,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在教育內容上,倡導「四個一起」,發動所有幹部到農村去,同群眾「一起幹農活、一起搞衛生、一起同吃住、一起拉家常」, 既幫助村民搞衛生,更注重發動、教育、引導村民自己搞衛生,實現「幹部幹、群眾看」到「幹部群眾一起幹」的轉變。
抓細檢查評比。村(社區)實行半月一檢查,一月一通報;對每家每戶環境衛生情況進行打分,做得好在全村廣播通報表揚,並適當獎勵香皂、牙膏等日常用品,做得差的在全村通報批評;對評選出來的「文明衛生家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宣揚,以激發群眾的榮譽感和積極性。
幹群齊心,其利斷金。資江河濱、龍山腳下,一座座「美麗鄉村」在幹部群眾辛勤的汗水澆灌下,如山花爛漫,盛開在新時代的春天裡。
重點突破,山鄉迎來「蝶變之美」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鄉村,並不僅僅是找回失落的「詩和遠方」,更是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一場深刻變革。
承載著鄉愁的農村,如何才能更美更宜居?近年來,新邵縣以解決民生為出發點,聚焦「空心房」整治、垃圾分類處理、綠化美化、「廁所革命」等6個方面的重點難點工作,攻堅克難,踏歌而行。
大力開展「空心房」整治,修復鄉村「瘡疤」。用好用活土地增減掛鈎政策,全縣共拆除空心房6756棟、面積190餘萬平方米,拆除廢棄工礦企業廠房90家;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8期,總建設規模11000多畝,復墾耕地7300畝;投入1.05億元,對全縣15個鄉鎮機關所在地、鄉鎮人流物流集中區域的街道和縣內交通主幹道進行集中整治。
深入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實現減量減負。按照「村歸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和收集。各村(社區)均建立建築垃圾消納場,組建專門隊伍,採取社會化運作、財政適當予以獎補的方式,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清運處理。
「現在村裡大變樣了,專門有人搞衛生、清運垃圾,屋前房後乾乾淨淨,看著真舒服!」在外打工回來的雀塘鎮石廟村村民李曉明目睹家鄉的變化,不禁喜出望外。
大規模實施綠化美化行動,提升鄉村形象。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開展「四邊五年」綠色行動,完成各類造林14萬畝、綠色通道建設879公裡、綠色水道建設75公裡、綠色城鎮縣城荒山造林1135畝,建設秀美村莊185個,高標準綠化207國道、217省道、漁龍公路等縣內交通主幹道,207國道新邵段2018年被評為「全省10條最美幹線公路」。
穩步推進「廁所革命」,著力改善民生。按照「縣統籌、鄉鎮組織、分村實施」的原則,大力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汙無害化治理、資源化利用。2019年至2020年,全縣共完成改廁17000餘座。
全面開展「三清一改」,實施清潔行動。開展汙水治理專項行動,清理水塘1017口、溝渠1483公裡、糞汙等農業生產廢棄物3682噸;全縣畜禽糞汙治理率達100%,資源化利用率達86.7%;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成並運行,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全面禁止焚燒農作物秸稈和生活垃圾行為,加強廢舊農膜、化肥和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
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突出示範帶動。著力「四沿」景觀帶打造,結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移風易俗等,在每個鄉鎮重點打造2-3個高品位、高標準的環境衛生示範村。通過示範帶動,全縣打造了4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片區,推進了42個美麗鄉村建設。昔日的「小山村」,今成「桃花源」。坪上鎮清水村,先後被評為「全省旅遊扶貧示範村」「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如今的新邵大地,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新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