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九月的到來催促著大家完成三輪一次次的復盤和輸出,為了提高小可愛們複習效率和戰鬥熱情,胡師姐團隊也跟大家一起打卡衝刺!
既然要衝刺,小夥伴們就要過好每一道關,而名詞解釋作為第一關可不容小覷。在名詞解釋中撿分順利,可以獲得更多時間完成後續答題。走好這一步,信心倍增!
今天我們嘔(zai)心(xian)瀝(tu)血(tou)地整理了一百多道考前必備名解,為大家提煉了最基礎且必備的內容!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限效果論、宏觀效果理論、傳播流研究」的名詞解釋,拿起你的小本本查漏補缺叭!
01 有限效果論
(觀點+背景+研究領域+代表人物+影響)
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是有限的。大眾傳播沒有力量直接改變受傳者對事物的態度,在人們作出某種決定之際,許多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的既有傾向受傳者對信息的需求和選擇性接觸機制,群體歸屬關係和群體規範,大眾傳播過程中的人際影響等等。(觀點)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傳播效果研究開始進入第二個時期,「魔彈論」的效果觀逐漸受到否定。這個時期的重要特點是,社會調查法和心理實驗法普遍應用於傳播學研究,學者們開始對傳播效果產生的過程與機制進行實證考察。(背景)這個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有三個:一是「傳播流」研究;二是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與滿足」研究。(研究領域)「有限效果」論的代表學者是拉扎斯菲爾德、卡茲、羅傑斯和克拉帕。(代表人物)研究者們通過實證調查揭示了大眾傳播效果形成過程中的許多制約因素,對理解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和複雜性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們的結論過於強調大眾傳播的「無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這就脫離了現代信息社會的實情。同時,在認知、態度和行動這三個效果層面上,「有限效果論」只探討了後兩者;它只考察了具體傳播活動的微觀、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個傳播事業日常的、綜合的信息活動所產生的宏觀的、長期的和潛移默化的效果。還有一些學者指出,過分強調大眾傳播效果的「有限性」會給傳播實踐帶來些消極影響。(影響)
02 宏觀效果理論
(簡介+特點+理論成果+成果特點)
宏觀效果理論是指70年代以來關於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的一些新理論觀點。這些新的效果理論的產生既是對「有限效果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產物,也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簡介)從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彈論」與70年代以後的宏觀效果理論都強調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有力性,但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也就是說,前者主張的是一種無條件、無中介的絕對效果,而後者則是在充分考慮到各種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評價。(特點)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在對「有限效果論」進行批評和反思的基礎上,傳播效果研究領域又出現了一批新的理論模式或假說,其中包括「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知溝」研究、「培養分析」研究等。(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或假說的主題、內容各不相同,但有幾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它們研究的焦點大都集中於探索大眾傳播綜合的、較長期的和宏觀的社會效果;第二,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強調傳媒影響的有力性;第三,它們都與社會信息化的現實密切結合在一起。沃納·賽弗林等學者認為,「議程設置」理論和「培養理論」可稱為「適度效果論」,而「沉默的螺旋」則屬於「強力效果論」。(成果特點)
03 傳播流研究
(定義+內容+理論成果+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所謂「傳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經過各種中間環節,「流」向傳播對象的社會過程。(定義)構成這項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的《人民的選擇》、卡茲等人的《個人影響》、羅傑斯的《創新與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眾傳播效果》。其中《人民的選擇》、《個人影響》和《創新與普及》,可以說是「傳播流」研究的三部曲。(內容)《人民的選擇》中提出了「政治既有傾向」假說、「選擇性接觸」假說、「意見領袖」和「兩級傳播」,大眾傳播可能產生的效果分為「無變化」、「小變化」、「強化」、「結晶」和「改變」 五種。《個人影響》是《人民的選擇》的後續研究,其目的是為了驗證《人民的選擇》提出的各種假說在政治選舉以外的其他領域是否適用。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包含選擇性接觸機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訊息內容、受眾本身的性質。羅傑斯把大眾傳播過程區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信息傳遞過程的「信息流」;二是作為效果或影響的產生和波及過程的「影響流」。(理論成果)這些研究揭示了大眾傳播效果的產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社會過程,其間存在著眾多的中介環節和制約因素,單一的大眾傳播並不能左右人們的態度。這些結論從正面否定了強調簡單的「刺激—反應」關係的「子彈論」觀點。(正面影響)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傳播流」研究的焦點集中於揭示效果產生的制約因素,其結論強調了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無力性,人們把它稱為「無力的大眾傳播觀。(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