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發上市融資申請獲受理,作為國內唯一一家12英寸CMP商業機型的高端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華海清科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是解決了我國數十年的核心技術問題。這個由天津市政府與清華大學踐行「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支持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成立的高技術企業,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天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科技規劃交出亮眼答卷
「十三五」期間,天津大幅提升科研投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從下面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天津市的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截至2019年,天津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的9個指標中已有4項提前完成,另有4項預計可順利完成目標。2016年至2019年,全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由17.44件增加到的22.1件;三大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由21988篇增加到31660篇,增幅達到44.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3258家增加到6106家;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比例按計劃實現了目標任務。
加強原始創新,引領自主創新從「0」到「1」
創新驅動發展,原始創新是源頭。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提出的位置」。「十三五」期間,「國之重器」—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成功落地;世界最大、功能最強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全面啟動建設;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著力打造引領生物經濟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全國中醫藥領域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
組分中藥理論創研和實踐
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戴永康說:「『十三五』期間,天津不斷加強基礎研發投入,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建設重大創新基地和創新平臺,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十四五」期間,我們要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在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上下功夫,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帶動天津產業的轉型升級。」
天津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五新工程」行動計劃,加快建設市場為主導的技術轉移體系,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全年技術交易額增長率超過10%,達到800億元。
伴隨著安徽華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鐘聲的敲響,80後研究員張學禮博士成為了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首位「億元教授」。天津工業生物所探索建立了科技成果高效產出和快速轉移轉化的「快車道」,至今處於平均每四天產生一個發明專利,每兩周與一個企業籤署產業合作協議的創新狀態,已與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百家企業以許可、委託、合作等模式籤署合作協議280餘項,合同金額總計超11億元,技術許可收入佔80%以上,成為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動力源泉。目前,這裡的專利運營率達到32%,每件專利許可費平均超過800萬元,研究所不僅產生了億元教授,還有數名千萬元教授。讓科研人員從科研工作中有更多的「獲得感」,極大地激發了全所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創造活力。
天津工業生物所副所長孫際賓表示:「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天津工業生物所深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建立重大成果產出導向的考核評估機制,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加大對科技人員的獎勵與激勵,最大限度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為科學家提供專業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促進科學家的智慧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實現以高質量成果驅動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蓄勢待發,未來,天津將繼續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發動起來,為天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能。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