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點藍字,我們哪來故事?
30歲,是個略顯尷尬的年紀,也是人生中一道難以名狀的坎兒。
尤其在時下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這個年紀的意義似乎更加突出,它既不像一二十歲那樣純真爛漫容易被豐沛的生活忽略年紀本身;又不像四五十歲,甚至七八十歲那般從容,禁得起沉澱。
最近我看到一個問題——30歲之前應該解決什麼?或是該給自己留下點兒什麼?
記得在我正式步入三十歲那一年,時光照舊,迷茫依然,好像我還沒意識到自己應該試著脫掉「青春的外衣」,更沒發現,我已經是個半大的中年人了。
人生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旅程
人生珍貴是因為它沒有回頭路,所以在我們或平淡或精彩的幾十年裡,不要給自己劃太多條條框框。
若一定要論個長短,我倒認為「20歲之前應該做什麼」、「30歲之前該擁有什麼」這類設定毫無意義。
俗話說「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那麼自然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會因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風景而產生非常大的差別。
如果我們都按照刻板的程式去生活,按照每個年齡段劃分、並完成大眾口中所謂的「人生課題」,那和成批出廠的機器、玩具有什麼區別呢?
青春和年紀,是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標籤,無論20歲、30歲、40歲還是60歲,都有那些年華本該散發的璀璨光輝。
30歲的年紀,也許可以當成是青春恰好的結尾,這個年紀的我們,正慢慢失掉20多歲那激情四溢的熱情,又正要漸漸開始那嶄新的、沉穩的中年生涯。
一切都需要我們學習,一切都值得我們追尋。
人生的重點在於自我體驗
我這麼說並非強調「自我」,而是要重視「體驗」。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生活閱歷與內心狀態,構成了這個人的三觀。
每個人對世界、人生、生命的看法必然也都不盡相同。
比如:你覺得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就該趕在30歲之前完成;他卻認為40歲之前完成這些也不算晚;而我覺得這些事隨緣才好,有的人心智成熟比較早,社會閱歷豐富,看待生活比較透徹,遇到了真愛能好好把握住並經營起來,那20歲完成這一切也毫不誇張。
然而,自我體驗的妙處,正是這些因人而異的選擇與衝突。
是形形色色的思想和閱歷,交織在每個人的生活關係網中,漸漸鑄成了每個人豐富的人生。我認為這樣的「自我體驗」更是一種「生命真諦的體驗」。
30歲,我們已經懂得拋開過於自我的狹隘思想,懂得探究並體驗生活的本質,更知道自己到底該專注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不能放棄進步和成長
30歲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解決什麼問題,是組建家庭結婚生子?還是事業有成大展宏圖?沒有人能替誰做規劃或是做決定,更沒人有權利決定誰的人生。
我倒覺得30歲,我們至少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換句話說就是應該提升精神層面的東西。
只要你不拒絕成長這件事,那麼30歲之前,你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應該是齊平的,應該是一樣成熟的。
用一些媽寶男或巨嬰來舉例:
快要30歲的年紀,依然張嘴閉嘴都是「我媽說了」、「我得問問我媽」。
30歲的年紀,出了問題先找爸媽去哭訴、求助,沒辦法獨立解決任何事。
這些特點放在30歲的時候看,難免就成了大眾眼中的詬病。
30歲,把心專注在精神層面的成長與進步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一個人的心理年齡追得上實際年齡,那麼其他大眾所謂「30歲之前該有的東西」(物質層面)對你我來說,就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 THE END -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