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新華社客戶端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採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這一年間,他們繼續踐行著「我在現場」的新聞追求:無論是戰火紛飛、地震水災,還是脫貧攻堅、共和國70華誕......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20年1月3日起,新華社客戶端「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19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們的鏡頭和講述,能將我們帶回到那一個個新聞發生的現場。
2019年11月,駐外以來我第三次來到南蘇丹採訪。
一年前,南蘇丹舉行「和平儀式」,在首都朱巴一處鑼鼓喧天的體育場上,擠滿了身著盛裝、期盼和平的人們。
人群中,一名失去雙腿的老兵,用雙手「穿」著拖鞋從我身邊匍匐而過,我俯下身,想幫他清理身前的石塊。站在我身旁的一名南蘇丹記者說,在這裡,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
他指的是,誕生於戰火中的南蘇丹輪椅籃球隊。
▲在南蘇丹朱巴籃球場,球員在訓練投籃。
南蘇丹最「豪華」的朱巴籃球場,看上去倒是和國內的社區籃球場別無二致,只是場邊散落的義肢和拐杖,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個非洲國家所遭受的傷痛。
8年前,南蘇丹鄰國肯亞,卡庫馬難民營。
在蘇丹內戰中失去一條腿的傷兵蓋特華克(Gatluak),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如果南蘇丹獨立,我們就組建南蘇丹輪椅籃球隊。」彼時,蓋特華克和隊友不會知道,南蘇丹獨立並不是和平的開始,也不是戰爭的結束。
8年來,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依然內戰不斷,輪椅籃球隊已從最開始的十幾人增長到八十幾人:越來越多的傷兵和因戰致殘的平民加入到他們的行列。
▲球員在訓練傳球。
大衛·庫阿尼就是他們中的新成員。17年前,他的右腿被兩發子彈洞穿,因傷退伍後,一直靠賣魚為生,直到三年前加入輪椅籃球隊。他告訴我,籃球改變了他的生活。
▲一名球員在比賽中投籃。
2018年,庫阿尼與隊友們同烏幹達輪椅籃球隊舉行了一場友誼賽。比賽吸引了500餘名觀眾,他的七個孩子也來到現場給爸爸加油。
「這支殘腿不能終結我,我希望孩子們可以以我為傲。」 說到這句話時,庫阿尼有點激動,用手握緊我遞去的錄音筆。
庫阿尼告訴我,球隊有個夢想,希望2020年「站」上東京帕運會的賽場。
▲照片中的教練叫馬拉特(右),25歲,美國職業輪椅籃球運動員。
從2018年起,每逢休賽期,馬拉特都會來南蘇丹,在輪椅籃球訓練營中指導殘疾人籃球運動員。
▲球員進行賽前熱身。
馬拉特的出生地就位於如今南蘇丹的博馬州。
因罹患小兒麻痺,馬拉特半身癱瘓。他3歲時,父親在戰火中失蹤,他隨母親來到衣索比亞一座難民營。12歲那年馬拉特來到美國,14歲時第一次接觸輪椅籃球,後來入選美國U23(23歲以下)國家輪椅籃球隊。
▲一名教練(中)為球員示範動作。
憶及自己在衣索比亞難民營的童年,馬拉特說,他最喜歡與小夥伴們「踢球」,沒有輪椅,只能在土地上爬,「用手踢球」。
▲一名球員展示他的雙手。
「沒有籃球,我不可能是現在的我……我希望竭盡所能,幫助被戰火蹂躪的同胞,讓他們也感受到籃球的力量。」馬拉特說。
「相信體育的力量」這句話被寫在球場邊的橫幅上。不禁讓人想起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的名言:「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球員在比賽中爭球。
球場外,政府軍與反對派的衝突還在繼續,南蘇丹各部族間的交火還未停止。球場內,籃球卻將這個國家重新凝結,這裡沒有仇恨,取而代之的是對體育共同的熱愛。
▲球員在比賽中拼搶。
▲球員在場上訓練。
為了讓他們的籃球夢不因兵燹而終止,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為籃球隊購買了專業輪椅、籃球和球衣,並邀請退役運動員進行指導。
▲教練在指導球員訓練。
採訪結束後,我和他們一起打籃球,有個在內戰中失去一條腿的19歲男孩對我說,他也能站起來投籃,於是便掙扎著要從輪椅上起身,我過去攙他,但旁邊的教練拉住我說,讓他自己來。他艱難地一隻手用力撐住塑料拐杖,另一隻手抱緊球,那隻穿著開膠拖鞋的腳,顫抖著蹬在地上,起身、瞄準、投籃,球沒進,他不好意思地衝我笑,赤道烈日如火,照亮他滿臉的汗珠,戰爭奪走了他的一條腿,但沒能奪去他臉上的陽光。
▲球員在訓練運球。
▲新華社記者王騰(左一)在採訪結束後與隊員們打籃球。
有人說:「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也許因為爆炸、恐襲、槍戰離我們遙遠,所以傷亡對我們而言只是一串冰冷的數字,但對這些南蘇丹的輪椅籃球運動員來說,那卻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和不再完整的軀體!
我們也許無法阻止戰爭,但我們會記錄下,戰火中,不息的籃球夢。
圖/文 王騰
編輯 蔡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