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守住傳統文化的精氣神
人們說,老物件兒是有靈氣的。因為手藝人把雙手的溫度、沉澱的時間、行事的規矩,統統給了它們。然而,現在不少「手工藝品」,經過流水線加工、規模化生產、簡單性複製,看起來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作用還是那個作用,卻很難承載起「很家鄉」「很傳統」「很中國」的那股子精氣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剪紙交流研討會上,剪紙藝人、專家學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藝正被機器擾亂節奏;對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機取巧的速成法挑戰;對好材料的堅守正在被新工藝猛烈衝擊;「北方重渾厚、粗獷,南方尚靈秀、精美」的異彩紛呈也正在被漸漸同化。
誠然,文化產品既然走入了市場經濟大潮,就必然逃不開市場規律的制約,生產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勢所趨。但是,工業化和商業化並不意味著粗製濫造,更不意味著放棄對藝術
今年91歲的工藝美術師陳由明,曾創作了馳名中外的沔陽雕花剪紙《八仙圖》,60多年來,他一直創作不息、佳作頻出。談到創作訣竅,陳老說:「我要搞出一個作品,就是吃飯也在想,睡覺也在思考。現在的好多東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遠吶。只想著賺錢,沒有心心念念、反覆推敲,哪裡出得來好作品呢?」
的確,一味追求生產速度和經濟效益,必然傷害到以傳統手工藝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樣式的傳承和發展。試想,如若數千年文明沉澱下來的傳統審美和文化追求遭
話說回來,堅守古法、傳承古意並不意味著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傳統底色、堅持文化特色的同時,順應歷史規律、結合新的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將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統一起來。比如,20世紀50年代,陳由明整理創作的剪紙《八仙圖》風靡歐洲,出口近5萬套。而現在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愈發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又比如,從天津泥人張彩色泥塑、楊柳青年畫、河北蔚縣剪紙等傳統文化中獲取創作靈感和素材,賦予了「中國夢•夢系列」公益廣告更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創客盛會,都將目光瞄準非遺來挖掘素材和靈感,為「科技+」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歸本原的傳承和創新須多措並舉。應當加大宣傳普及,讓生活於其中的人了解、體驗、欣賞自己的文化,養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鼓勵基於本土文化的創意,讓更多的人知曉它的價值。同時,還應合理融入時代元素,不割裂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讓傳統文化煥發現代光芒,以文化品質贏得市場青睞。
《人民日報》(2015年11月05日17版)
2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
薛其坤
當今世界,創新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勁動力。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最要緊的是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從全球科技創新的網絡體系看,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若干創新生態良好、能夠發揮節點功能的城市。在這些城市內部,創新資源的空間集聚已成為普遍趨勢,並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創新集群模式,如以技術創新綜合體為特徵的美國矽谷模式、德國慕尼黑生物科技產業集群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印度班加羅爾IT產業集群模式等。
以美國加州的矽谷為例,其創新集群模式的主要特徵有:依託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學,形成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研發團隊;集聚英特爾、惠普、蘋果等上萬家高技術領域的龍頭企業和中小公司,形成了基於創新鏈的共生格局;培育允許失敗、崇尚競爭、平等開放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促使眾多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完善的創新鏈金融與區域科技創新形成相輔相成的良性關係,由此創造了無數財富奇蹟。
不同科技創新集群模式形成了不同創新生態,如美國矽谷有發達的風險投資與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印度班加羅爾注重建設充滿創新活力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分析上述幾大科技創新集群模式,可以發現創新生態的一些共性。首先,創新資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並依託創新鏈形成高效率的集聚優勢,產生較好經濟效益。完善的創新鏈能夠滿足各類創新企業全方位的需求,從而進一步集聚更多創新創業者。其次,形成了方式各異的政、產、學、研結合方式,政府和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有機結合,從而使科技成果更加有效地實現產業化,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後,注重政策推動與規劃引導。如紐約、慕尼黑、班加羅爾等地政府在不同時期針對關鍵產業都推出了具有前儋性、戰略性的服務和配套政策。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需要嚴格的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透明的商業規則、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發達的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等創新金融業態、優質的教育資源、充足的人力資本投資和人才供給等。我國要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必須加快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營造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環境。應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體制改革,推動建立權責清晰、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緊密合作機制;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科技人才流動機制,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創新人才雙向交流,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激勵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引導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還應在全社會厚植創新意識、弘揚創新文化。激發社會創新活力、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效率,基礎在於培育形成崇尚創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和敢為天下先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應當看到,創新的制度文化環境、精神文化氛圍是導致不同國家創新能力存在明顯差異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積極開展創新宣傳教育,增強創新自信。具體而言,應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宣傳普及,進一步夯實創新發展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激勵科技人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探索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斷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選自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報》)
3
經典是文化創新的「源頭活水」
姜廣輝
近些年,「文化創新」已經成了流行詞彙。所謂文化創新,其實並不在於創造一些新口號、新提法,關鍵是要能針對時下所面臨的問題,探尋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所以,在考慮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時,首先應考慮我們當前遇到了什麼問題。
從國際社會經驗講,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即人們有了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後,會有強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時社會容易爆發信仰危機。據 2013 年的數據統計,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 6767 美元,經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信仰領域也問題重重。這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的時代背景。
毋庸置疑,當下人們信仰領域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傳統的斷裂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文化創新就必須重新思考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問題。
放眼全球,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國有法蘭西民族的文化,德國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著各自的傳統發展。法國不會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而完全接受德國文化,反之亦然。這本是文化發展的一個常識。但是近代以來,中國主張放棄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勢力非常強大,這無異於摧毀自己的精神長城。其實,文化創新決不能摒棄本國的文化傳統,相反,文化創新恰恰應該以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本前提。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承的統一?為此,需要從制度上解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源頭活水」問題。這裡所說的「源頭活水」有兩層意思:一是作為「源頭活水」的「中華元典」那就是要重視中華民族歷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經典,比如「五經」「四書」等。「中華元典」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的根脈,其對於一個民族的存續至關重要,正如古語所說:「葉斷猶可將,根斷心永絕。」但對於這一根脈,我們向來是不太重視的。上世紀初曾經積極倡導政治革新的梁啓超對此深以為憂,他說:「今日非西學不興之為患,而中學將亡之為患。」從梁啓超的時代算起,到今天已經一百年了,中國文化傳承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斷裂,真正能讀懂「五經」這幾部「中華元典」的人微乎其微。「中華元典」的傳承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二是作為「源頭活水」的人才培養,這裡重點應該關注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養,要能夠對現行教育體制乃至高校學科設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處進行改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學,都設有「古典學系」,以古希臘文獻、古羅馬文獻等為依據,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哲學、文學等等。古典學甚至成為這些大學的招牌學科和專業。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古代經典對於子孫後代而言,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對它們進行研究和傳承是後世學者的天職和責任。而我國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學(即經學)排斥在高等教育體制之外需要反省。
筆者一直認為,中國當前的文化創新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需要將上述兩個層面的「源頭活水」結合在一起,即將經典文化教育納入到高校教育體制中來。事實上,只有恢復經典文化的學習、傳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創新的根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文化創新將無從談起。
◆精彩片斷必背◆
1
※片斷一
真正意義上的求「變」,是創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還要面向時代、面向生活。這又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要讓「筆墨當隨時代」,表現時代審美和時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視野看世界,取各國藝術精髓並將其化為己有。這都要求創作者要有廣博的學識、獨立的藝術觀而不隨波逐流。在這一方面,老一輩藝術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不論是林風眠的中西融合之道,還是張大千的「潑彩」山水,都為中國畫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徑。在他們的繪畫中,既有借鑑外來藝術形式和觀念所呈現出的現代性審美,又有立足中國畫傳統的核心要義進行的創新轉化,最終於筆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氣象。這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融會創新,恰恰建立在極其深厚的傳統功底之上,此意學者當識之。
中國畫創作者應該在「守」與「變」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剛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現新時代的「審美」風範。中國畫的「守」與「變」,包含著對藝術傳統的回望也包含著對中華美學的回溯,更包含著對當代審美的追求,推動著中國畫向前發展的同時,又保持著中國畫特有的軌跡、精神和面貌,以民族藝術所應體現的文化自信,指導著中國畫發展的必由之路。
2
※片斷二
中國精神從哪裡來?來自中國奇蹟和中國經驗。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顯著進步,人們對中國奇蹟、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關注也越來越深入。但人們更關注的是創造這一奇蹟的奧秘何在?
中國精神的核心是什麼?是中國理念與中國價值。這樣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價值,是中國奇蹟和中國經驗在世界觀、價值觀層面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精神、中華民族核心價值在當代的集中體現。這樣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價值,既具有時代特點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著當代中國人對人類思想與文明的新貢獻。這樣的中國理念和中國價值,應當成為我們建構政治話語體系、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國際交往與秩序話語體系的出發點和依據。
中國精神如何弘揚?要靠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來展示、傳承和傳播。我們需要一系列標誌性的符號、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詩性的中國故事,來記錄中國奇蹟、演繹中國經驗、展現中國人的心路歷程。只有用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國際通行的語言風格講述當代中國的故事、展示當代中國的形象,才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奇蹟背後的東西,了解當代中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於挖掘、表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故事,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好、演繹好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結晶成為明天奮鬥的精神動力。這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才是對中國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國精神傳承和傳播的最好載體。
3
※片斷三
「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陶,出於土,而煉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制陶如塑人,在經過這些磨難之後,陶土變成了器,完成涅槃。」「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於忍耐,這既是劍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有網友點評,這些詩化語言的解說詞是「心與歷史的對話,文明與傳承的寫照」,而正是這樣「心與歷史的對話」,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輕傳播。守成與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在這兩點上,《如果國寶會說話》都可圈可點。
先說守成。以《如果國寶會說話》中介紹的國寶為代表的文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物質基因,展現了以器傳道的重要文化傳承路徑,需要現代人讀懂這些器物上的文字、解讀這些器物上的密碼、傳遞這些器物呈現的價值,更需要我們守護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因為在這些精神中,有聖人的教誨,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執兩用中的智慧,它們構成了民族的靈魂,構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而我們今天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提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經常的浸潤,《如果國寶會說話》便是很好的嘗試。
再說創新。讓甲骨文變成流暢的白話文,讓國寶文物的豐富意向層層展現,讓年輕、青春的面孔演繹歷史的現場,讓古與今有了時間的隧道,這個從容又豐富的解讀過程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間斷性「微紀錄」這種形式的創新,完成了將厚重的中華文明與網際網路碎片化傳播的結合。正如業內人士所評價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片尤其是短片成為文明傳播的輕騎兵」。
4
※片斷四
所謂現代人並不是對當代社會人的一種簡單規定,其含義主要有二,一是從時間觀念上看,指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它相對於古代人、近代人;一是從品質來看,指具有現代性品質的人,它相對於傳統人。就現代性品質而言,它也不是一個既定的、規範的概念,而是一種生成性、開放性的指向。如果說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基本人格特徵是基於封建倫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獨立性,義務意識,崇尚權威,強調服從,重共性,重守成等,那麼,在中國社會的現代性轉向過程中,我們所追求的人格特徵乃是人格的獨立性,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統一,強調自主判斷、自主選擇意識,對新事物的開放性,創新意識,進取精神等。
5
※片斷五
創新的本質是進取,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激情.事實上,藝術作品的創新既體現了表達手段的不斷更新,也暗含著藝術家文化認知與創造力。京都大學教授田中美知太郎說過:「創新和發現的過程屬於『哲學』的領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證明時,才能成為科學」他認為,在可用科學解釋的一般常識和真正的創造力之間有一道鴻溝。創新和發明就是可以彌補它們之間差距的心智活動。然而,沒有一定的普通科學知識不可能產生出真正的創造力。不過,優秀的藝術作品的確需要藝術語言的支撐才能得以展現,畫匠和畫家之間本質的區別卻在於是否有藝術理念,這業已成為毋庸質疑的事實。同時,藝術創造力也來自於創作者不斷發問的能力和探求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不僅表現為個人創造性思維方式的確立,更需要社會的培育和強有力的系統支撐。
6
※片斷六
《環球科學》年度創新榜發布了,毫無懸念,華為又出現在本土企業創新榜中。可是,華為感覺良好嗎?肯定不是,我們看到領軍人物任正非如履薄冰,對於華為創新的前景,任正非最經典的敘述是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他在發言中這樣說道:「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
嚴格說來,中國科技企業乃至整個科技界的創新,還遠沒有全面進入一騎絕塵、環顧左右不見對手的無人區。智慧型手機方面,華為前面還有蘋果和三星;在晶片領域,華為還在緊追高通。但以中國科技發展的態勢,中國科技在某些領域從跟隨到進入領跑的情況,已經出現,將來會越來越多,最終形成常態。這個時候,任正非首先想到無人區裡如何創新,就像當年在華為順境中想到冬天一樣,是未雨綢繆的前瞻性思考,也是中國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思考。
從跟隨到領跑,再到進入創新的無人區,應該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時候,需要的不僅是在別人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漸進性創新,更多是需要源頭式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否則,隨時有可能被別人重新超越。華為對此應該是清醒的,數字通信、網際網路、手機、計算機晶片,這些華為公司今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技術,都不是華為發明,也不是中國人發明。所以,任正非們感到前途茫茫和危機是正常反應;如果感覺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7
※片斷七
中國歷來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這使我們辦成了不少崇尚個人自由的國家無法辦到的事。但是這些成果的取得,可能是以喪失更有創新性的成果為代價的。科研人員只能根據國家的需要來從事研究,而國家集中控制下的研究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它只能著眼於那些目標明確的、已知的項目,模仿和趕超,而離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是有很大距離。在現在的環境下,我們需要的是超越而不僅僅是模仿,這就需要一種更加靈活、更能發揮個人潛能的機制了。當然,崇尚個人自主並不是排斥合作,反對組織。其實真正有效的組織,是建立在人類自願結合基礎之上的。而國家由於具有強大的權力,在幹預創新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對個人的強制,從而扼殺創新的機會。以創新之名壓制創新,創新的悖論並不是血雨腥風的,但造成的損失也許更為嚴重,而且這種損失是隱蔽的,就更不能等閒視之了。
近來,有些學者把創新能力視為一種軟實力,這是很貼切的。因為這個「軟」字恰到好處地揭示了創新的關鍵:創新能力的進步,依靠的不是「硬」性的措施和命令,而是要有賴於有利創新的「軟」環境的建立。無疑,這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
◆必背考場滿分◆
1
新舊之美,美美與共
細雨濛濛的時節,閉月羞花的姑娘總會打著那一方紙糊的傘,期待著與心儀的他相遇;當蘇繡的針刺穿那一層薄薄的紗之後,錦繡山河將在方寸之間展開……這些都是極其傳統的東西,背後折射的卻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當人們雨天打著批量生產的冰冷骨架的傘,當人們身上穿著由各種化學製品做成的衣服時,我也有點迷惑,為什麼我們不能將兩者融合起來呢?
直到我看到一篇關於中國設計的報導,我才感覺到兼容新潮和傳統竟會讓人這麼感動。報導報導了一個中國設計師將苗寨的刺繡運用在了桌子上,當桌子擺在國際的舞臺上時,傳統的魅力感染著在場的每個人;還有一位是圖標設計師,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畫,繪製出了一套具有現代感、又不失風雅的印章,在微博上引來點讚一片,甚至很多人都躍躍欲試。
新潮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我們平時的吃穿住行上,更體現在思想上。人們總說:「要跟上時代的潮流。」的確沒錯,先進的思想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時更加遊刃有餘。但誰又能說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智慧就當真沒有一點用呢?孔子的交友思想、中庸思想時至今日依舊給我們心靈的啟迪,那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傳統,是忘不掉的。在思維的世界裡,如果能讓它在傳統和新潮中碰撞,更多進發的是創意的火花。
傳統和新潮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是有交集的兩塊東西,如同設計師在傳統中找靈感,傳統手工藝人在新潮中找元素,兩者從未衝突,反而是驚喜。
兼容新潮和傳統我們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往往會盲目地偏向一方。以為一味新潮,就是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其實不然,摒棄傳統的人是永遠無法立足於社會的;同樣的,如果過分講究封建迷信,那對社會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所以在當下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立足傳統,並肩新潮;上午早茶,下午咖啡,也不失為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或許兩者融合到極致,將會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美好。
別一味地抗拒新潮,也別一味地固守傳統。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更應該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帶著他們走向國際,在全世界發揚。
願有一天,你能撐著一把鐵支架構成,但傘面是蘇繡的芭蕉的雨傘,走在秋雨中,抑或留下一個穿著帶有中國印記的漢服時裝的背影在世人的眼中。
2
中國精神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精神》。
浩浩華夏,文明流長!泱泱中國,精神永繼!
懷著這份自信與驕傲,我從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追尋你精神的源頭;從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接受你精神的濡養;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感受你精神的內涵;從日益噴薄的現在展望你光輝的未來。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像一首古老的詩篇,也像一幅長長的畫卷,每一節每一段都書寫著中華精神。北京人取自然火的智慧,神農氏嘗百草的堅韌,堯舜禪讓的謙和,文王待民的仁愛,文景之治的和諧,貞觀長歌的勵精圖治,康乾盛世從容大度,中華文明的步伐與中國精神的傳承血脈相連。
我們傳承中國精神,首先要傳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氣魄與胸襟。儒家「仁」「和」的思想胸懷人民,和則「大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胸懷自然,尊重自然;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大愛無疆,熱愛和平,他們啟示我們要想進步與發展,就要胸懷世界、自然。
我們傳承中國精神,還要傳承「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錚錚鐵骨。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面求索」的執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誠,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無畏。正是這種種精神,挺起了我們中國人的脊梁。我們要像範仲俺「先下之優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像嶽飛「精忠報國」,要像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更要像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們傳承中國精神,更要傳承「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開創精神。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綿延萬裡的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人間天堂的蘇州園林;有巍峨的青藏高原,廣袤的塞北高原;更有如玉帶般翩飛的長江,鋒芒般倚天的珠峰。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我們的祖國日新月異,翻天巨變,科學技術,經濟文化,一日千裡。由於您的強大,長江三峽工程得以建成;由於您的強大,08年奧運會得以在北京舉行;由於您的強大,2010年世博得以成功舉辦;由於您強大,「神舟號」和「嫦娥號」得以成功發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雄厚的物質基礎,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的精神內涵,是您開拓創新的羽翼,相信您你的未來將與日同輝!
作為祖國的希望,作為未來的開拓者,我們理應胸懷大志為祖國,敢於創新寫人生!90後的朋友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來吧,讓我們秉承這悠悠中華魂,自豪地說:「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萬壽無疆!
3
堅守的你,讓平凡角落閃光
一個社會發展得多好,不僅要看最光鮮的地方有多麼閃亮,還要看那些角落裡地方是否依然值得人們鼓掌。當使命在肩,能否毅然的扛起它,是對一個人的考驗。
短片《守歲人》,講述了在大山深處工作大半輩子的鐵路巡守員的故事。深山隧道是他孤獨的戰場,為守護列車安全通過隧道,他每日都要重複相同的工作。尤其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隧道內的冰白天清理乾淨夜晚又會結上厚厚一層。儘管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卻沒有消磨掉他對工作一絲一毫的熱忱。短片沒有一句話,空曠的群山在皚皚白雪間更顯寂靜,或許這寂靜就是他的日常。
人們常說,工作是為了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是為了看到更美的人生風景,可有很多工作並非如此。對於常年堅守深山的巡守員來說,他們的生活始終都是一個樣子,粗茶淡飯,孤燈暗夜中蒼鷹般執著的堅守,是他們一生的意義。
堅守,解釋為堅決守衛,堅持守護。簡簡單單的含義,詮釋起來卻並不簡單。它需要責任與擔當,需要犧牲與奉獻,也許是一年、十年,甚至幾十年。太多這樣的人,其實就存在於你我身邊。
春運正迎來返程客流高峰。在我們都回家團聚的時候,鐵路、民航等運輸行業的職工們還在堅守崗位,在我們踏上返程客流高峰的時候,他們依然在護送我們的旅程。他們留給旅客的是暖心話語和溫馨笑容,留給自己的是對家人的思念和對崗位的堅守。
一輩子在平凡崗位上堅守奉獻的人,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汗有淚的平凡人。面對家人,他們同樣會因為常年缺席團圓而愧疚;面對孤寂,他們同樣會因為渴望陪伴而落寞。但是面對崗位職責的需要,他們同樣義無反顧,願意奉獻自己寶貴的一生。
社會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共同奮鬥。有光鮮亮麗的崗位,自然就有默默無聞的崗位。一人堅守換萬人平安,舍小家是為了萬家團圓。這是平凡崗位上小人物的家國情懷,他們時刻用實際行動無悔地扛起肩上的責任。
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這樣的崗位還有許多。他們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認為自己從事的都是些最不起眼的工作。即使這些工作對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們也永遠保持著一顆樸實無華的心。可我們不會忘記,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堅守與無悔奉獻,才讓社會的角落閃光。
▍ 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