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的熱播,帶起了宋朝在影視圈的熱度,同一製作團隊的《知否》再次進入觀眾視線。
時隔兩年,首播時爭議不斷的《知否》,在經歷過時間的洗禮後愈顯經典,劇中很多人物的塑造至今讓人印象深刻,其中前期矛盾核心,盛大娘子絕對是這部戲的搞事C位。
與其他宅鬥作品不同,王大娘子並沒有正妻主母該有的手腕水準,不用說殺伐決斷,就連自己拿看重家門清譽、偽善懦弱的丈夫都拿捏不住,沒有夫君的寵愛,家宅之事被小妾林小娘把持,處處被壓一頭,想抓住死敵林小娘的把柄,卻總是事與願違,做事不周全,分分鐘被反殺。
幾次你來我往的鬥爭,反而傷敵一個、自損八千,夫君被推的越來越遠,後期更是受到姐姐康姨母挑唆,犯下毒殺婆母、大不孝的罪過。
看著大娘子的瘋狂輸出,連觀眾都替她著急,沒有心機手腕,做事武斷不計後果,還心直口快,這樣的大娘子是指不上她認認真真宅鬥,反而承包了《知否》大半的笑點。
然而這麼個不伶俐的人兒,卻成為整部劇最令人羨慕的人生贏家,大娘子生的一兒兩女,各個為人正直熱忱,善良孝順,長柏更是能站在真相一邊,為毫無血親的祖母仗義執言,大義滅親,怒懟外祖母,可見其品行端正純良。
都說孩子個性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大娘子那麼「蠢」,為啥教育出來的孩子都那麼優秀正直呢?
在毒殺婆母一局中,明蘭曾對嫡母說,她曾經問過祖母,為什麼一定要選王家姑娘做盛家正妻,祖母的回答可以總結出王大娘子的本性:
「我祖母說,您縱有千般的不是,但卻有一個心軟的好處,給您一把刀,您都想不到要取人性命上去。」
以善良為土壤,必能開出善之花。王大娘子雖不具備宅鬥智商,做事魯莽,不會耍心機,屢屢在鬥爭中落敗,以致不受夫君喜愛,引發惡性循環,但本性良善,即便被林小娘欺負到家,也從未動過設計傷人性命的念頭。
當得知林小娘被盛紘派人用手段打傷致死,心中驚駭之餘還生出幾分同情,對丈夫的絕情竟還有些怨懟。對敵人尚且如此,對孩子的教育就更注意了。
大女兒華蘭高嫁伯爵府,在京中的名媛圈裡備受讚譽,如果說,華蘭的優秀是自小養在老太太身邊的緣故,那長子盛長柏可是從小養在太太身邊的範例。
長柏4歲起識字讀書,寒暑無誤,即使生病耽誤課程,第二天也主動補上落下的課程。世家清流出身,卻不唯「血統論」,好友顧廷燁因後母設計,京中名聲狼藉,但盛長柏卻不畏傳言,深信顧二脾性,給予最大的信任,為好友兩肋插刀。
品行極佳,明事理、公私分明。母親被迷惑做出大不孝之事,他不顧親,持守正義,不惜與祖母家撕破臉;愛護妻子,新婚後,母親要用婆母的款兒壓壓,盛長柏直接表示「我亦不能為新婦分擔生育之苦,也無需新婦為我承擔仕途艱辛」,堅定維護媳婦,尊重母親的同時處理好婆媳關係。
長柏如此優秀,除了自身品行,王大娘子的教育功不可沒。
長柏長楓科考前,明蘭各做了一對護膝送到哥哥房內,當如蘭得知明蘭另一對還送給長楓時,就說她做好人,兩邊不得罪。而王大娘子聽後立刻訓斥如蘭:「自己親哥哥去趕考,你什麼活都不幹還說風涼話,看看人家明蘭,說話辦事圓滿周到。」
下毒害了婆母,大娘子罪過不可恕,但當事後得知自己最喜歡的丫鬟給自己姐姐通風報信後,雖憤怒,最後也不忘給丫鬟求情,求明丫頭高抬貴手,給她留條活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還完整的反饋出父母的教育結果,王大娘子為人善良,她的孩子必會承襲這點,基石擺正了,建築自然高大規整。
在盛家,夫君不寵、婆母不愛,林小娘在世時,這個當家主母做的實在窩囊,對於王大娘子來說,三個孩子就是她的指望。可再是指望,大娘子也沒像林小娘一般溺愛到不允許管教。
祖母請來宮中教習孔嬤嬤來家中教姑娘們禮儀,事事都想佔上風的墨蘭不可避免的跟姊妹們吵了起來,孔嬤嬤依規要處罰姑娘,一聽要打板子,林小娘立刻插嘴求情,而大娘子想了又想,還是狠下心,為娘再心疼姑娘,也懂得知錯就改、有錯當罰的道理。
正因大娘子對女兒的寵而不驕,才能使得如蘭在關鍵時刻把握得住自己。顧二設計求娶盛家嫡女,如蘭心屬他人,自然奮起反抗,可最終還是顧念家族名聲、父母顏面,準備與賀家公子見最後一面就一刀兩斷,兩人執手相看淚眼,那句「我不能對不起盛家,只能對不起你了」道出了如蘭懂事理、明是非。
反觀墨蘭,林小娘持身不正,勾引盛紘寵妻滅妾,家宅不寧,到了女兒這居然如法炮製,教唆女兒私下約見男子,要挾老太太。兩種母親,兩種兒女命運,縱然大娘子在鬥爭中負於林小娘,但從孩子的教育成就,大娘子完勝。
親子間的尊嚴問題向來引人關注,前不久微博話題#父母的道歉方式#被頂上熱搜,網友們例舉許多父母做錯的表現,其中給孩子認錯的少之又少,用「吃飯了」代替道歉的才是常態。
現代社會,父母的面子問題都如此難處理,更別說古代。在「子從父」的年代,家長別說道歉,就是連聽聽孩子的建議都難上加難。
可這件在封建社會難作為的事兒,到了大娘子這又不同了。當年大娘管家之權被林小娘奪去,成為全府的笑柄,為解此恨,她一直想抓住林小娘的把柄奪回權利。當衛小娘難產而死,她就想藉此事為難林小娘,可大女兒華蘭卻勸母親只管辦好衛小娘的後事,其他的什麼都不要提。
大娘子雖不解,也沒因著媽的身份,無視女兒的建議,反而按照華蘭的意思,安安靜靜的處理衛小娘後事,不等她爭什麼,盛紘就覺得大娘子善良,林小娘惡毒,直接把管家之權重新交到大娘子手上。
想想如果王大娘子不聽華蘭的勸告,一意孤行,反而會失了先機,讓夫君覺得她也是個狠辣之人,林小娘有主君的眷顧還能翻身,只怕大娘子會更失民心,局面更加危機。
父母應為孩子的榜樣,而知錯能改與其他道理相同,更需要父母垂範。生而為人,怎不會犯錯,但若顧念父母臉面,死不認帳,不僅傷害孩子,同時也做了錯誤示範。
道歉不會使你形象蒙羞受損,坦然接受反而能贏得尊重。
熟看《知否》並了解歷史的觀眾都知道,其實大娘子的被動,更多是時代的局限,因為對女性的管束,也加重了母親在教育上的權重,她隱忍、她無奈,卻也用百分百的愛澆灌孩子,與全天下母親一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了最好的保護,縱使其窩囊、「蠢」,但從教育的角度,她才是這齣大戲中的最後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