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格裡芬檔案】少女前線2020冬活「偏振光」LOGO分析報告

2021-02-18 少女前線訂閱號

少女前線2020冬活「偏振光」LOGO分析報告

作者:閒魚賽艇


聲明:本篇報告撰寫完成於冬活開始前,是根據冬活前的各種信息整理分析的一些情報,故其中一些推斷各位看到的時候存在延遲,與遊戲內實際劇情有出入,請各位讀者包涵,以冬活開服前的視角閱讀本文。


慣例地在報告開始前,感謝本篇報告編寫的過程中,給我提供過資料和指點的朋友。

其實這次的標題全稱應該是:PV報告+直播相關信息整理+冬活劇情 毒奶 前瞻

所以,下面的內容也將從這三個方面展開,梳理我們手中掌握的線索和信息,科學毒奶,合理插旗(霧)。

當然還是從logo本身開始講起吧。

直播當天,官方直播間 「偷跑」出這張封面圖的時候,各個群裡的指揮官便炸了鍋,大部分原因自然是歸結於logo那個十分克蘇魯風的「觸手」(san值警告),大家以為這次要面對更加魔幻主義色彩的敵人(古神)了,一時間,認慫書都紛紛籤了起來。

不過在直播裡羽中否認了會有「章魚怪」這種東西,大家瞬間又鬆了口氣。

羽中隨後馬上表示,logo是某種「暗喻」,活動裡會有部分「元素」反映在logo上。那麼,是啥元素還有啥暗喻呢?

首先,除去觸手那堆「神秘「色彩的意象,logo的頭部明顯是個炮臺。

炮臺+觸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S25反戰車自走炮,因為,它的綽號正好就叫「章魚」。

不過顯然的,這個炮塔和logo上的對不上。

而且在少前的世界觀下,且不說俄羅斯已經變成新蘇聯了,軍隊的科技樹也應該早已淘汰了這種自走炮。

所以,軍隊的機械化部隊現在用的是啥裝備呢?設定集2給出了答案——

「多足、輪式、履帶式的大型自動機械」,這個在軍方裝備上有很好的體現——「九頭蛇」就是其中多足機械最好的代表。

所以「觸手」如果是作為暗喻,則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多足機械平臺搭載的自走炮。

那「炮臺」就是遊戲中元素的體現,這個炮臺又是啥來歷呢?

我本來是懷疑像裝甲列車那個電磁炮一樣的玩意兒的,就去文件夾翻相關CG和截圖,一眼掃到了另一張CG——

木星炮:朋友們,我想死你們啦!!!

有人可能會疑問木星炮不是鐵血那邊的玩意兒嗎,為什麼會出現在潛艇基地,就算它變成多足機械平臺搭載,就算鐵血再牛逼,也不可能一下把這麼大的玩意兒給運過來吧。

這裡,就要糾正兩個認知誤區——

1、鐵血的木星炮技術,本來就是從軍方那邊偷過來的,所以這個木星炮,不是鐵血的,而是軍方的(所以有可能外觀上會存在差別,以及名字也應該不會叫「木星」)。

2、這個木星炮根本就不用被運過來,因為它本身就在潛艇基地。何解?你們是不是忘了12章裡提了好幾次的那個岸防炮了。

誠如上文所說,木星炮這麼龐大且笨重,當初(《失溫症·墜入兔洞》劇情)格裡芬可是特地調用大型運輸機部隊才僅僅搬回來一臺。

它的功能明顯是更偏向於駐防而不是主動進攻,有可能多了幾條腿後巡邏和轉移起來會更加方便(當然長距離移動肯定還是得靠其他運輸工具),這種利器設置為岸防炮火力再合適不過了。

【根據目前冬活的劇情評估關於「木星炮「的推測:

結果,岸防炮並沒有長腳……看來是猜錯了_(:з)∠)_但是岸防炮和木星炮是不是同一種科技並不確定,根據目前遊戲裡岸防炮的攻擊動畫來看是很接近木星炮的,就看後面的劇情裡會不會有對岸防炮的介紹說明了。】

講完了logo的主體意象,還剩下最後一點點圖形部分,這個流星一樣的光芒是什麼?

你問我?其實我也猜不出來()

目前只能考慮這個輝光是想表達title裡「光」這個意思,即,僅僅是呼應標題的裝飾設計。我們還需要活動劇情來進一步推測。當然現在也有一點關聯東西,請看下文。

下面就進入本篇報告最核心的內容,好好來嘮一下這個標題。

「偏振光」到底是指什麼?

因為下面的內容會涉及到大量物理學的名詞和理論(重回高中物理課堂),我怕各位看下來一時消化不了會更加混亂,忘了我們本來在講什麼,這裡我先直接擺出我的結論——

「偏振光」很有可能是指PV裡出現的那個光柱。

而那個光柱一小部分是切連科夫輻射所產生的藍光,大部分是坍塌/電離輻射使空氣中的原子受到激發後躍遷至基態釋放出的光子所發出的輝光。

其實從冬活公布正式名稱後我就在懷疑了,PV裡這個十分顯眼卻又困擾著我們的 「光柱」一直沒個合理的解釋,現在活動名稱剛好叫「偏振光」,難道是巧合?

這裡,先說明下偏振光的定義:

[偏振光(polarized light),光學名詞。光是一種電磁波,電磁波是橫波。而振動方向和光波前進方向構成的平面叫做振動面,光的振動面只限於某一固定方向的,叫做平面偏振光或線偏振光。]

我知道直接這麼復讀百科詞條肯定還是有人看不懂,就舉個比較形象並不的例子吧:

假如把自然光比作魚群,在這個魚群裡,有普通的左右擺尾的魚,也有像鰩魚那種上下擺動的魚。

現在我們設置一個柵欄,柵欄的縫,是垂直的,那能通過這個柵欄遊過來的,就只有左右擺動的魚;

如果柵欄的縫是水平的,那遊過來就只有上下擺動的魚。

而這些通過柵欄篩選出來的「魚群」就是「偏振」的,同理,回歸到光線,這種通過「柵欄」的光,僅在一個平面內振動的,就叫「偏振光」。

不過真放現實中魚本身還可以通過偏轉軀幹來調整自己的擺動方向,光卻沒那麼「聰明」能隨心所欲改變振動角度了。

而且自然光中不僅是「左右」和「上下」這兩個振動方向,而是360°各個方向的平面都有光波在振動。

不過,這裡要說明下,「偏振光」這種有特定概念的專用名詞只是在中文裡用的頻率較高,英文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偏振(polarization),即,英文中更多地是把這個詞作為一個組合詞,而不是專用名詞,wiki甚至沒有[polarized light]單獨的詞條。(記住,這點很重要, 待會兒要考 )

其實這個畫面讓我想起去年很火的一部劇——《車諾比》。這部劇裡面有這麼幾個畫面:

這個藍色輝光的光柱是不是有種異曲同工之感?

劇中把這種藍色光柱解釋為切連科夫輻射產生的輝光。

[切連科夫輻射,又譯作契倫科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是介質中運動的電荷速度超過該介質中光速時發出的一種以短波長為主的電磁輻射,其特徵是藍色輝光。]

這是一般情況下帶電粒子以小於光速的速度運動時輻射出的光波:

而當帶電粒子速度大於光速時,輻射出的光波是這個樣子:

這時就能觀測到切連科夫輻射。

它在原理上經常與音爆拿來類比:

「音爆」現象


有人可能已經發現了,普通粒子怎麼可能超光速呢?這不是違反相對論了嗎?

在真空中當然不可能,但如果在其他介質,比如水裡呢?

[雖然根據狹義相對論,具有靜質量的物體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真空中的光速c,但光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速度)是小於c的,例如在水中(折射率n≈1.33)光僅以0.75c的相速度在傳播,故物體可以被加速到超過介電質中的光相速,加速的來源可以是核反應或者是粒子加速器。當帶電粒子以超過介質中的光速穿過介質時,會發出切連科夫輻射。]

因為核反應堆通常都是在水裡,所以正好就能觀測到切連科夫輻射。去年有個很火的核反應堆啟動的視頻很多人應該都看過:

圖中的這個藍光,正是切連科夫輻射。


扯了這麼多,你們找「偏振光」和我「切連科夫輻射」有什麼關係?

那關係就大了,切連科夫輻射「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和強偏振等特點」,你說怎麼就這麼巧呢?

而帶電粒子加速的來源,在少前的世界觀中,除了核反應和粒子加速器,還有個我們最熟悉的黑科技——遺蹟技術。

PV中光柱是從地上升到空中,帕爾迪斯基的地底下剛好就有遺蹟設備存在,不難推測是發生了什麼變故導致遺蹟的坍塌輻射又洩露到地表上了,便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光柱」。

到這裡可能大家覺得終於解開了「偏振光」的疑問,但!是! 

我上面不才說過嗎,切連科夫輻射發生的條件是[帶電粒子超過光速],在水裡超光速還可能,但在空氣中這個是不可能的啊(違反了相對論)。

所以在大氣中觀測到切連科夫輻射幾乎是不可能的,看到也只能是很短暫的時間。

不過在少前這邊並不完全否認這種可能,前面也說過遊戲裡造成這種現象的多半是坍塌輻射,燒錢的世界觀下有遺蹟文明的加持開掛未必不能超光速。

不過這麼嚴謹(並不)的報告怎麼可能用這種極端情況下不確定的推測作為結論呢,所以這個「光柱」的成分,我暫且認為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是切連科夫輻射,而另外的「一大部分」呢?

——可能是空氣分子吸收輻射能量後發出的輝光。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沒有,這個光柱周圍其實還有電弧。

而這個電弧難免讓我思維又跳躍到了超炮片場那邊:

電流本身應該是沒有顏色的(或者說它本身就不具備顏色這種屬性),那為什麼我們日常能看到閃電或是電弧這種東西。

這個就要講到躍遷——

[躍遷,即量子力學體系狀態發生跳躍式變化的過程。原子在光的照射下從高(低)能態跳到低(高)能態發射(吸收)光子的過程就是典型的量子躍遷。即使不受光的照射,處於激發態的原子在真空零場起伏的作用下,也能躍遷到較低能態而發射光子(自發輻射)。除了輻射過程之外,其他散射過程、衰變過程等也都屬於量子躍遷。]

我知道到這裡又變成「看天書」的環節了,所以簡單講一下躍遷和自發輻射是怎麼回事。

一般情況下原子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基態」。

而它吸收了一定能量後,會「躍遷」到一個能量更高的狀態——「激發態」。

但是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通常情況下會很快又「躍遷」回「基態」。

而在這個過程中,它之前吸收的那些能量會以光子的形式被釋放出來,即自發輻射。

自發輻射在現實中的應用有霓虹燈、LED、螢光等等。

同時,遺蹟物質確實會產生電離輻射,目前尚不確定這種電離輻射是否就是坍塌輻射。

在PV裡是怎麼一種情況呢:地底的坍塌/電離輻射洩露出來了→坍塌/電離輻射的能量被空氣中的分子/原子吸收→原子躍遷到激發態→激發態本身不穩定→於是原子自發躍遷回基態→這個過程中釋放出光子(自發輻射)→輻射出藍光

最後,就要解釋下這種自發輻射產生的藍光和「偏振光」之間的聯繫了。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的「偏振光」這個說法在英文裡並不是專用名詞嗎,首先,「polarized」這個詞除了「偏振」這個意思,還有「極化」的意思,所以這個英文詞還可以翻譯成——極化的光。

是不是想起來什麼?比如,那個導致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毀滅的「北極光」事件?

當然極光的英文更常見地是譯作「aurora」,但我更想說說極光產生的原理——

[極光是地球周圍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的過程。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到達地球附近,地球磁場迫使其中一部分沿著磁場線集中到南北兩極。當他們進入極地的高層大氣(>80km)時,與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碰撞並激發,能量釋放產生的光芒形成圍繞著磁極的大圓圈,即極光。]

這不跟我上面提到的「光柱」原理差不多嗎(吸收能量後躍遷釋放光子),所以我是否可以理解這個[polarized light]正是指受到坍塌/電離輻射激發的空氣分子/原子躍遷回基態所產生的輝光?即,PV中看到的光柱?

不過這個解釋僅限於具象的含義,劇情上還會不會有啥引申的抽象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說到這裡,提醒我前面那個「流星」圖案的釋義了。

帕爾迪斯基的基地裡正好有「海星」:

《裂變連結·機密情報X》:

[基地對外行政門牌:波羅的海艦隊——潛艇維修泊位825][保密行政區編號:帕爾迪斯基][基地保密編號:OKB-167]

[梭魚機組:13組][OGAS組網情況:全系統 中樞節點][直連「莫斯科」總機/直連「海星」總機]

至於這個「海星」是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遺蹟物質養殖場(大霧)就可以了,反正就是一種遺蹟設施(具體的可以去看設定集2小冊子第四章,裡面會大致提到「海星」的一二事,雖然也沒有講清楚它到底是個啥)。

【根據冬活劇情的補充:

現在我們知道了「海星」是連接了OGAS網絡的梭魚武器控制系統。

因為梭魚的啟動必須依靠「遺蹟」本身的信號觸發,為了遠程啟動這些武器,舊蘇聯架設了OGAS網絡傳遞塔沙巴爾-B「遺蹟」的三進位信號。而連接「遺蹟」信號,啟動和控制梭魚,分發作戰指令的就是這套【海星】系統。

打個不太像樣的比方就是,假設遺蹟是一個外星生物,它會產生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有很大殺傷力,被拿來包裝做成了武器,即梭魚。但是梭魚它只聽遺蹟的調遣,要遺蹟發話它才會啟動(古神的低語),所以就又搞了套系統來給遺蹟傳話和翻譯,這套系統就是「海星」,而「海星」、遺蹟、梭魚連線用的網絡叫「OGAS」。】

星狀圖案位於logo下方,是否可能是暗示潛艇基地地底的「海星」(遺蹟設施)?

而星星發出的這幾根光線是否又是在暗示「海星」坍塌輻射洩露而產生的偏振光?一切還要等待劇情進一步的發展。

logo部分講的差不多了,最後做點收尾吧。直播時那張封面,logo背後的背景,應該就是潛艇基地的模型沒跑了,不知道會在遊戲裡做成CG還是像上次活動的UI背景那樣。

裂變連結活動UI背景

只說兩個點:

1、logo左上方應該是一艘潛艇

調整了下對比度和飽和度(雖然看起來也沒明顯多少)

上次活動PV中也出現過一艘潛艇

2、這個圓柱體應該就是12章裡提到的那個電梯。


總結


本篇報告到此結束,僅代表個人觀點,可能存在紕漏和過度解讀,歡迎指正和探討。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