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七豪傑」,失意的重巡,二戰前後義大利條約型重巡洋艦

2020-12-17 書劍雜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陣營中,義大利海軍是僅次於舊日本海軍的軸心國第二大海軍作戰力量。雖然義大利海軍的實力還沒有上升到能夠和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正面對抗的程度,但是其仍然擁有包括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在內的各種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給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帶來了一定的作戰壓力。

二戰時義大利海軍艦隊

但是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海軍的裝備,大部分人的著眼點還是在未完工的「天鷹」號航空母艦或者是世界上第一艘被制導炸彈炸沉的「羅馬」號戰列艦上。然而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海軍中還擁有3個級別,一共7艘重巡洋艦。

被制導炸彈炸沉的「羅馬」號戰列艦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前的那段時間裡,世界各國海軍的戰列艦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華盛頓海軍條約》雖然對重巡洋艦也給出了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能超過203毫米的限制,但是各國海軍只被限制了重巡洋艦的總噸位,卻沒有限制重巡洋艦的建造數量。

義大利海軍的「扎拉」級重巡洋艦

因此,在著名的「海軍假日」期間,各國海軍都紛紛掀起了建造「條約型巡洋艦」的風潮,義大利海軍自然也在其中。而本文今天就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義大利海軍在二戰前後裝備和使用的那7艘重巡洋艦,讓各位讀者對二戰前後義大利海軍的裝備情況有更清晰的了解。

針對法國海軍設計的開山之作——「特倫託」級重巡洋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因為奧匈帝國的存在,義大利海軍的主要對手都是奧匈帝國海軍。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之後,義大利海軍的主要對手就變成了越來越活躍的法國海軍。因此,其海軍裝備主要也都針對法國海軍的裝備進行設計。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後,義大利海軍本來想在1923年和1924年就開始建造全新的條約型重巡洋艦。但是因為預算經費等方面的原因,一直遲遲未能成行。不過,隨著法國在1924年亮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義大利海軍馬上調整了自己的造艦方案,開始籌劃自己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

法國海軍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

和法國海軍一樣,義大利海軍對重巡洋艦的定位也是「艦隊偵察艦」,即為主力艦隊前出偵察,並驅逐敵方的中小型作戰艦艇。所以義大利海軍要求新款重巡洋艦在10000噸的排水量範圍內,要能夠裝備8門203毫米艦炮,同時最高航速應當不低於35節。

因為法國「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已經開工建造,所以義大利方面的動作也很快,新艦的設計方案在很短時間內就被拿了出來。新艦採用高幹舷平甲板設計,雙桅雙煙囪布局,甲板高度從艦艏往艦艉方向逐漸降低,為了減輕橫擺,艦身中部設置了一段舭龍骨。需要注意的是,其2號桅杆位於2號煙囪的前面,這也是義大利重巡洋艦在外觀上比較明顯的特徵之一。

艦型與武備布置一覽

在武備方面,新艦採用了8門「安薩爾多」1924年式50倍口徑艦炮,這8門艦炮以雙聯裝的方式分布在艦艏和艦尾的4座炮塔內,能夠對31000米距離上的目標進行射擊。副炮則為16門「奧託」1924年式100毫米高平兩用炮,最大射高為10000米。近程防空則依賴4門1915年式單管40毫米速射炮和4艇12.7毫米重機槍。

為了保證動力系統在戰鬥中不會被一次性摧毀,新艦的動力布置採用了「鍋爐艙-輪機艙-鍋爐艙-輪機艙」的布置。前部鍋爐倉安裝了8臺蒸汽輪機,後部鍋爐倉安裝了4臺蒸汽輪機,總共12臺蒸汽輪機為其提供了150000馬力的澎湃動力,首艦「特倫託」號曾因此在實際航行中開出了35.6節的高航速。

動力艙段和彈藥庫均有裝甲防護

為了能夠防禦法國海軍「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火力打擊,新艦拿出了888噸的排水量用於增強裝甲防護。舷側裝甲帶的裝甲厚度為70毫米,炮塔後司令塔的裝甲厚度均為100毫米,甲板的厚度最薄,為50毫米。該級艦一開始在艦艏位置設置有水上飛機機庫和彈射裝置,後來因為會造成艦艏下沉並妨礙主炮射擊,最終被逐漸移除掉了。

早期其艦艏設置有水上飛機彈射器

在1925年度,新艦的建造計劃獲得正式批准,建造數量為2艘,分別為首艦「特倫託」號和2號艦「的裡雅斯特」號,兩艦分別在1929年和1928年進入義大利海軍中服役,該級艦也因此被稱為「特倫託」級重巡洋艦。「特倫託」號在1942年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機和潛艇擊沉於地中海海域,而「的裡雅斯特」號在1943年被德國人控制後,被美國轟炸機炸沉於撒丁島海域。

此時艦艏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已經移除

整體上來說,「特倫託」級重巡洋艦在整體水平上比法國海軍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要好上一些。但是該級艦同樣也還存在一些設計上的問題。

可見其兩門203毫米炮靠得很近

比如在武備方面,該級艦為了複合《華盛頓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10000噸排水量的限制,其主炮炮塔比同時期其他條約型重巡洋艦的炮塔要小,導致炮塔內部的活動空間有限。實際射速較低。同時,其100毫米副炮缺乏有效的輔助裝置,旋轉較慢,因此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實際防空效果卻並不理想。

著重防禦的設計——「扎拉」級重巡洋艦

幾乎在設計「特倫託」級重巡洋艦的同時,義大利海軍也開始了「扎拉」級重巡洋艦的設計工作。和「特倫託」級重巡洋艦「偵察艦」的定位不同,「扎拉」級重巡洋艦的定位是艦隊核心。用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簡化版的戰列艦,負責在戰列艦缺失的情況下與敵方的主力艦進行決戰。

「扎拉」級重巡洋艦的定位是艦隊核心

從定位為「艦隊核心」開始,「扎拉」級重巡洋艦就註定了不會是一款合規的重巡洋艦。因為要和對方的主力艦進行對決,就要求「扎拉」級重巡洋艦要扛得住對方至少203毫米炮彈的直擊,不加強戰艦各個位置上的裝甲防護是不可能的。而要擁有比原來「特倫託」級重巡洋艦更強的裝甲防護能力,排水量則一定會超過10000噸的條約規定。

為了儘量在有限的排水量內為裝甲防護提供更多的噸位,「扎拉」級重巡洋艦隻好在艦型設計上下手。首先,「扎拉」級使用了更輕的艏樓艦型設計,將艦橋擴大並延伸至1號煙囪底部,與前桅結合為一體,艦體結構也採用了輕量化設計,減輕不必要的設計重量。

其艦橋與1號煙囪幾乎連為一體

在經過各種優化設計之後,「扎拉」級重巡洋艦得以拿出2700噸的噸位用於裝甲防護。2700噸是什麼概念呢?法國海軍最強大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用於裝甲防護的噸位也才2000噸出頭。

充足的裝甲噸位讓「扎拉」級重巡洋艦可以在防護設計上放開手腳,其舷側裝甲帶的裝甲厚度達到了15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和司令塔裝甲厚度均增加到了150毫米的水平。甲板上的水平裝甲雖然厚度只有70毫米,但是還另外加裝了20毫米厚的防碎片裝甲。

艦上武備布置和「特倫託」級相差不大

在武備方面,雖然主炮仍然是8門203毫米口徑的艦炮,但是換為了更新的1927年式,最大射程提升到34200米。副炮為16門1927年式100毫米高平兩用炮,近防火力方面則為6門40毫米機關炮和8挺13.2毫米高射機槍。為了能夠提前偵查並為主炮提供校射服務,艦上還搭載有一座水上飛機彈射器和2架水上飛機,後面各艦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因此水上飛機並未成為標配。

首艦「扎拉」號

在動力方面,「扎拉」級重巡洋艦相比原來的「特倫託」級重巡洋艦下降不少。其標準排水量最終上升到了11680噸,超過條約規定一千多噸。其動力組件的布置和「特倫託」級重巡洋艦一樣採用了「鍋爐艙-輪機艙-鍋爐艙-輪機艙」的布置方式,最大功率僅有95000馬力,雖然標稱的最高航速能夠達到32節,但實際上在滿載情況下,其最大航速僅有29節左右。

「扎拉」級重巡洋艦一共建造了4艘,分別為「扎拉」號、「阜姆」號、「戈裡齊亞」號和「波拉」號。除了「戈裡齊亞」號在1944年6月份,義大利向盟軍投降後被德軍用魚雷擊沉外,其餘三艦均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於馬潘角海域。

「波拉」號,此時艦艏還有水上飛機

「扎拉」級重巡洋艦基本上實現了義大利海軍一開始時對其的預期,在沒有戰列艦時,該級艦的火力和裝甲也能夠和敵方的主力艦進行對抗。不過該級艦從頭到尾一直沒有安裝雷達,只能夠依靠光學設備和水上飛機輔助校射,實際射擊精度較低,最終在馬潘角海域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了3艘。

回歸速度的設計——「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並不是「扎拉」級重巡洋艦的後續艦,而是「扎拉」級重巡洋艦的搭配艦。在「扎拉」級重巡洋艦開始設計時,為了避免因定位錯誤導致戰力受損,義大利海軍同時要求設計一款能夠接替原來「特倫託」級重巡洋艦的「偵察艦」,這就是「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的設計同時採用了「特倫託」級和「扎拉」級上部分設計,艦艏為「特倫託」級的傾斜式艦艏,而艦體則採用了「扎拉」級的艏樓船型設計。

因為強調高航速,所以「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沒有使用「扎拉」級重巡洋艦那樣厚重的裝甲,而是和「特倫託」級保持一致。雖然主炮和主炮炮塔和「扎拉」級重巡洋艦保持一致,但是為了減重,裝甲厚度同樣進行了削弱。舷側裝甲帶厚度為70毫米、炮塔和司令塔裝甲厚度為100毫米,甲板裝甲厚度為50毫米,基本上與「特倫託」級保持一致。

整體設計上更偏向於「特倫託」級

動力方面「博爾扎諾」級使用了4臺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和12臺亞羅式鍋爐,擁有150000馬力的澎湃動力。因為進行了大幅減重,所以其排水量僅有10890噸。雖然其標稱的最高航速僅有34節,但是其首艦「博爾扎諾」號曾經在試航中開出了36.8節,這也是二戰中義大利重巡洋艦開出的最高航速。

「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單艦成級,首艦「博爾扎諾」號成為該級艦的獨生子。雖然義大利海軍對其期望很高,但是該級艦的表現並不是很好,從1941年到1942年短短一年之間就被英國潛艇襲擊了兩次,在被拖到拉斯佩齊亞進行維修時,為了避免被德國海軍使用,最終被投降的義大利海軍用蛙人炸毀。

該級艦隻建造了1艘

總體上來說,「博爾扎諾」級重巡洋艦就是原來的「特倫託」級重巡洋艦的速度強化版本,本質上仍然是一款高速「偵察艦」,整體性能上並沒有出現質的飛躍。雖然其航速很高,但是在實際作戰時,其高航速並沒有展現出太大的作戰價值。

總結——表現不盡如人意的「七豪傑」

義大利海軍在二戰前後的這3個級別共7艘重巡洋艦,大致上可以分為3艘高速型「偵察艦」和4艘「艦隊核心」型的主力艦,但是其綜合表現並不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非常亮眼的表現,甚至在馬潘角海戰中,就直接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了3艘,接近一半。

缺乏制空權一直困擾著義大利海軍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義大利海軍缺乏先進的雷達等火控設備,導致在實際戰鬥時,主炮的打擊精度較低。另一方面,由於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海域並不掌握制空權,甚至在戰爭中後期還需要德國空軍提供空中掩護才敢出海作戰,因此大部分時間裡義大利海軍的重巡洋艦都停留在港口內。

義大利海軍的重巡洋艦編隊

而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突然倒戈,又使部分重巡洋艦落入了德軍手中。為了避免德軍使用這些重巡洋艦,義大利海軍不得不和英國合作,將這些重巡洋艦擊沉。義大利海軍的「七豪傑」最終獲得一個失意的結尾,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相關焦點

  • 法蘭西驃騎兵,海軍條約限制下的產物,二戰法國海軍重巡洋艦家族
    這類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設計和建造的重巡洋艦,也被稱為「條約型重巡洋艦」。正是看到了條約中存在的漏洞,於是法國海軍決定開始設計和建造新型重巡洋艦。「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兩視圖總體上來說,作為法國海軍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並不算非常出色,在其他國家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服役後,其性能已經落後,因此才在開戰後被法國海軍派往地中海執行強度較低的護航任務
  • 兇狠勇敢的鬥士 二戰時期十大重巡洋艦
    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海軍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雖然是條約的產物,但各國的重巡洋艦在大戰中都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在為自己的陣營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蒙受巨大的損失,是二戰中損失數量最多的大型水面艦艇。
  • 海軍「義大利炮」要「嗑藥」?神奇炮彈卻是白俄羅斯製造
    2020年11月,《戰艦世界》國服再迎更新,義大利巡洋艦提前體驗上線。此前,義大利線僅有三艘金幣船,這次出爐了一條包含輕巡和重巡的完整科技線,總算讓這個昔日海軍五強之一的國家在窩窩屎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白毛子壓根就是騙人的,二戰義大利海軍巡洋艦其實沒有用過什么半穿甲彈。
  • 二戰德國最好的重巡洋艦:主炮轉向只需15秒,居然還賣給蘇聯一艘
    ,其所代表的是二戰德國最好的重巡洋艦。二戰德國最好的重巡洋艦:主炮轉向只需15秒在建造了德意志級戰列艦(也就是「袖珍戰列艦」)後,1935年德國開始動工了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這一年英德海軍協定籤訂,讓德國海軍開始建造大型遠洋巡洋艦,受到一戰後德國海軍實力大幅削弱的影響,這時德國就已經開始實施「破交戰」了,因此本級重巡與德意志級戰列艦一樣
  • 「紐奧良」級重巡洋艦——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重巡洋
    紐奧良級重巡洋艦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型重巡洋艦,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巡洋艦,是所有「條約型」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紐奧良級重巡洋艦是巡洋艦創新技術的測試溫床,該級巡洋艦是後來所有美國巡洋艦的直系祖先。
  • 「皮薄餡大」:古鷹級重巡洋艦
    【話說軍世】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舊日本海軍的戰艦曾經「耀武揚威」過好一段時間,多次壓制著美國海軍「一頓好打」,在1942年7月瓜島附近海域,舊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艦隊也曾重創美澳巡洋艦艦隊,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日本古鷹級重巡洋艦。
  • 「摳門」的重巡洋艦:主裝甲能省就省,終遭203毫米炮彈擊穿
    【話說軍世】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生效期間,各海軍強國建造的主力艦戰列艦很少,有「七大戰艦」之稱,而同樣的受限的還有重巡洋艦,「條約重巡洋艦」的一大特點就是儘量節省噸位,其中有一型重巡已經「摳門」到,連防護裝甲都能省就省了。
  • 日本二戰重巡洋艦盤點,基本全都被美軍擊沉了!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二戰裝備錄,讓我們繼續「日本戰艦篇」,由於當時日本戰艦多達百款,觀史君將分多期進行盤點,本期為重巡洋艦篇之三。此艦為「最上級重巡」首艦,服役於1935年7月,在1944年底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最上號被美軍擊中,喪失戰鬥力後由日軍自沉。圖為三隈號重巡洋艦,排水量13440噸,航速35節(約64.75公裡),乘員850人,配各式艦炮18門,魚雷發射管12門,另可搭載水上飛機3架。三隈號為「最上級重巡」二號艦,服役於1935年8月,由三菱所建。
  • 二戰時期,德國、日本、義大利為什麼叫軸心國?
    二戰時期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為什麼被叫做軸心國?其實這個原因也挺簡單,是來源於義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裡尼的一個著名講話。
  • 臨陣倒戈義大利:二戰
    那麼德國在義大利身上已經吃了一次虧了,這次為什麼又找義大利呢?原因就是,當時歐洲有實力幫助德國對抗英法的,只有義大利、西班牙和蘇聯,其他國家都實在是太弱了,所以我們現在總說義大利是豬隊友,實力有多麼差,但事實上,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實力尚可,只不過與英法德相比,他確實是差了很多。
  • 一戰賺了兩萬平方公裡,二戰又丟了八千,義大利的領土野望
    但是,英法在外交上「連橫」成功,1915年義大利與協約三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籤署了秘密協定,即著名的《1915年倫敦條約》,協約國以領土許諾義大利,換取其入夥。此協議保持秘密,但十月革命之後,俄羅斯報章消息報把它公開。在義大利人長期的鼓吹下,部分義大利裔的奧匈帝國公民加入義大利軍隊,跟奧匈帝國戰鬥,以解放其領土。最終,義大利站隊正確,協約國打贏了。
  • 義大利在一戰時背棄德國,為什麼二戰德國還要與其結盟
    #二戰德國#我們都知道,一戰時期,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了三國同盟。而正是義大利的背叛導致一戰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使得戰爭天平倒向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最終德國戰敗,德國人民背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時間來到二戰,德國還是與義大利籤訂了同盟條約,確定了同盟關係。這不禁讓人心生好奇,德國為什麼還願意和一戰時拋棄自己的義大利結盟呢?
  • 二戰德意日都是戰敗國,為何戰後只嚴懲了德日,而放過了義大利?
    而且,二戰的始作俑者,那就是主動挑起戰爭的軸心陣營國家德國、日本、義大利,二戰結束後,也成了眾矢之的,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當然,他們也很少有戰爭賠償,也很少受到戰勝國的嚴厲懲罰,但德意日三國中,相對於德國和日本,世界各國似乎對義大利的懲罰不夠「有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秋季來臨時,義大利根本不像個「戰敗國」,而且,他們還被允許參加戰後第一屆奧運會。
  • 帝國夢碎地中海,二戰中的義大利海軍最強戰艦維內託級戰列艦傳奇
    1922《華盛頓海軍條約》和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對英、美、日、法、意等五個協約國的海軍發展進行了規定,對各國海軍戰艦的總噸位,以及大小和火炮口徑等進行限制。按照條約規定,法國和義大利獲得的海軍艦艇總噸位都是17.5萬噸,但是與法國一樣,該條約籤訂後,義大利的海軍噸位都達不到這個限制。
  • 一戰時德國被義大利坑了,二戰為何還要和義大利結盟,沒得選擇了
    其中同盟國主要成員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協約國主要是英國、法國、沙俄三國。不過戰爭爆發之後,作為同盟國成員的義大利先是觀望不動,後來直接倒向協約國。可以說德國被義大利坑的很徹底。不過戰爭結束二十年後,二戰時德國仍舊和義大利結盟。很多人想不通,德國為何還要和義大利結盟,明明被坑了一次,為何不吸取教訓。1936年,德國和義大利結盟,建立柏林-羅馬軸心。
  • 二戰義大利爆笑史!「豬一樣的隊友」,二戰之中的義大利!
    二戰期間,同盟國歐洲各國的表現差強人意,一些國家不約而同上演了快速投降甚至不戰而降的一幕。這些段子基本上出於《二戰義大利爆笑史》這本書。一次戰鬥中意呆利軍離補給站10公裡的戰場上因為肚子餓,全軍竟然煮義大利麵吃,然後全軍被敵人輕鬆俘虜…1940年,在對法國的戰爭中,義大利先是以「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為由,拒絕參戰,在德國已經快攻佔巴黎時,想趁機撈一把的墨索裡尼又急忙發動了對法國的進攻,結果是他精心拼湊的攻擊部隊反而被本已放棄希望的法軍打得潰不成軍,把戰火燒到了義大利境內。
  • 一戰前後的義大利為何經常「左右橫跳」,背叛盟友
    很多人喜歡說二戰中的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是「豬隊友」,不過實際上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二戰的義大利雖然很菜,但是絕對稱不上豬隊友,更不是那種「一觸即潰」的菜鳥。不過一戰中的義大利,那可不是「豬隊友」能形容的了。準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二五仔」,開戰之前義大利是「三頭同盟」,開戰之後直接加入協約國對著昔日盟友猛捅。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坑隊友更坑自己
    在整個二戰中,義大利很奇葩—它因自身戰鬥力太弱,竟然為血腥的二戰史增添了一絲搞笑氣氛。不過,事實上,義大利早在二戰開打之前就已經戰敗了。 義大利:「豬隊友」中的戰鬥機 現如今,我們通常把習慣性拖隊伍後腿的人稱為「豬隊友」,而二戰時期的義大利確實配得上這一獨具魅力的稱號。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二戰中的義大利:對不起,我是臥底
    作為法西斯主義的鼻祖,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卻很一般,以至於很多人用「豬隊友」來形容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墨索裡尼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之後 ,一直有向非洲擴張的計劃,但礙於英法在非洲的勢力而一直未能實施。網上有許多關於二戰時義大利「豬隊友表現」的段子,什麼隆美爾說德國和義大利同盟要耗費五十個師的力量來保護它,什麼邱吉爾說萬幸義大利是德國的盟友而不是英國的,什麼數百畝的俘虜等等。這些段子很有意思,但是很遺憾,他們可能僅僅只是個段子。我查閱了我能找到的資料,並沒有找到這些段子令人信服的出處,它們大部分都是出自自媒體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