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何還依然執迷?

2020-12-14 鴻無道人

夢幻,總是美麗的。

泡影,總是短暫的。

如那夜空中之煙花,剎那綻放!

璀璨奪目,頃刻湮滅……

但,

卻使你有了那片刻間的感官享受,

烙下了,這一瞬間的美好記憶。

儘管,人能創造美麗,但抓不住美麗。

就如眾生,雖可以短暫的擁有生命,

但眾生,不可能永遠擁有這個生命。

因為

你,只屬於這個世界。

而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屬於你!

人生過客,相對於這個宇宙時空而言,

不過來去匆匆,猶如曇花一現,一瞬而逝!

任你有再多的念想,再長的思念,

隨著生命的流逝,也必然湮滅殆盡。

而所有這些,都歸屬於有為法。

世俗的觀念,重來不曾脫離過。

前人傳後人,代代相承,

活在幻夢之中,並以此為真實的世界。

就如電影《駭客任務》中,

所有人類皆活在母體的夢幻中一般。

就算明白了真相,有人卻依舊執迷那種虛幻。

因為能給他帶去的各種感官刺激。

這個刺激就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

一個饑渴難耐的人,之所以會飲鴆止渴,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

明知是毒藥,但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貪慾渴望,而喝下毒藥解渴。

而這個發洩慾望的方法,

只會生出下一個更大的欲望,

直至將你的精氣神耗盡。

生命也就此終結!

相關焦點

  • 有為法是什麼?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一直被禪宗奉為圭臬。他們對這句話的信奉程度,達到了沒有文字,沒有言語。最後甚至達到沒有法,一切皆無,只剩下「當頭棒喝」。但是諸多法門,對這種修行方式,持懷疑態度。認為禪宗的這種方式,會是佛經走向消亡的第一步。雖然禪宗並不認同這一點。
  • 【白露】《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白露】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開示:《金剛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的,這是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一切現象沒有一個現象是存在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相續相。這個要認清楚,認識清楚之後,你對於一切現象就不會執著了。
  • 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上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物質現象有生有滅,精神現象,就是意念,有生有滅,自然現象也是有生有滅,都有生滅。佛法講只要是有生有滅就不是真的,它是假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不生不滅。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北大天才柳智宇出家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上。在信中,他說佛陀早已告訴了我們六道輪迴、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等事實真相。然後,又例舉了許多苦。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鳩摩羅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鳩摩羅什 斑大人,不如乾脆和我一起回去吧。【紅峰】 不要,我現在暫時留在他身邊。直到那轉瞬即逝的日子到來。【貓咪老師】。- 傑利密·泰勒 人們結成友誼的原因很多,有出於自然的,也有出於契約的,有出於自身利益的,也有出於共同志趣的。 - 傑·泰勒 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誰要是算計朋友,等於自己欺騙自己。
  •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有為法和無為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什麼是有為法?有為法是變化的,無常的,生滅的,虛幻的,不真實的,不是永恆的。凡夫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為法!種種的善業,修行,功夫,都是有為法,只能得人天果報,享人天福!享完就沒了。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是能成佛的真實功德。
  • 讀《金剛經》,如是觀一切有為法
    在《金剛經》裡,有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謂有為法?在佛學的觀點裡,有為是指「造作」,「有所作為」,這些「有為」表現出來的現象稱之為「有為法」。據《華嚴經》所載,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站在法由心生的角度,佛學的觀點認為,人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緣起性空」的,因緣和合生起則有叫做「生」,起作用的時候叫做「住」,無時不刻不在變異叫做「異」,到最後因緣離散而消亡則無叫做「滅」,宇宙中「一切有為法」都離不開這四種現象,是個由「生」到「滅」不斷變化的過程,這些有生有滅的現象叫做「有為法
  • 心無掛礙,一切如是
    - 思源04:54來自弘原文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一切現象皆憑藉因緣而生,就像夢幻泡沫中的影子一樣不真實,又如同露珠閃電一樣轉瞬即逝。我們看待一切事物都應該保持這樣的看法,而不是執著於事物的本身從而被它所束縛。人生如是,放下皆塵煙。
  • 《幻覺》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
    當這一切結束,你已不在,我已不在,他已不在!對於智者,人生條理清晰。
  • 《執迷》:童年缺愛的你,才會對愛執迷
    但從安嘉和這個人物本身來說,他又是一個可憐的人,因為他有嚴重的心理疾病。這麼說,並不是要為其家暴和殺人等罪行開脫,而是想說,在感情中執迷者很容易走上不歸路。他飲彈自盡前,和妻子說了最後一句話是「我愛你」,表明了他對妻子的愛,只是這樣的愛,不是真愛。
  • 她們說:「回到」本性,原來一切外界對我的看法都是夢幻泡影
    最近我除了本職工作,還帶領小團隊忙著做項目,像機器一樣連軸轉,即使累到不得不休息,我的大腦依然還在轉,想這個,想那個,給自己帖了很多標籤。雖然每天也打坐,練點功,但給本性的時間極少,感覺已經傷了元氣,身體很虛弱,負面情緒也比較多。閉黑關之前,我已經在家睡了兩天,但沒有調整過來。
  • 《心經》中4句經典佛語,如法受持,可得無上智慧
    因為心經書雖然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但是實際上是阿彌陀佛的法,真正的原因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表述,因此修持淨土的人如果常年誦念心經,效果和念佛號是一樣的。《心經》中4句經典佛語,如法受持,可得無上智慧。這句佛語觀世音菩薩實際上是想告訴諸弟子在世間法修行的時候,不要為世間的表象所迷,因為表象再怎麼真實也是短暫的。因此希望修行者保持清淨心就可以。04舍利子,是諸法空相為何而說諸法空相,法都是空的該如何修呢?
  • 心理學秘籍:所有萬法的本質來於無相,一切事物也必將回歸本源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要深刻明白佛陀所說,必須先了解夢。我們最終所要覺悟的,一方面是覺悟虛妄不實的現象,另一方面是覺悟虛妄相其實也是不生不滅,一切萬法清淨。以此心行,如是打磨實修,最終也因見悟永恆本質,而徹底放下執著,安住於世間。我們不妨這樣觀想:人的出世,由精卵結合的那一刻開啟,它們的出現來於父母,父母的結合源於因緣性,而精卵極小,如果這極小的東西沒有無相的原因,又何以建立呢?
  • 嶽不群明知令狐衝會獨孤九劍,為何還自宮,風清揚一句話說出答案
    今日話題:嶽不群明知令狐衝會獨孤九劍,為何還自宮,風清揚一句話說出答案笑傲江湖是金庸筆下的一部經典武俠,相信很多喜歡武俠的朋友都比較熟悉,而對於嶽不群這個人看法也是各不相同。為提高自己在江湖上的影響力,能夠更好的控制五嶽劍派,他也是煞費苦心,不過他倒不是魯莽皮膚,而是精於算計,在他看來,想要達到號令群雄的地位,武功的高低是最基本的,所以他對一些能夠技壓群雄的武功秘籍是十分的期待,比如說闢邪劍譜,但是他卻忽略了另外一種上層武功,那就是獨孤九劍。
  • 儒釋道植入國人骨髓與外儒內法的哲學
    儒釋道植入國人骨髓與外儒內法的哲學:沙龍|中國糕餅發酵資深工匠杜德春△:「儒」是指儒家文化,以孔孟為代表,核心是仁、義、禮、智、信,逐步的達到「明德」、「至善」的境界。闡釋:「拿得起」。△:「釋」是指釋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講究清淨,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環,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闡釋:「放得下」。△:「道」指的是道家,創始人是老子,著作《道德經》,講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觀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個東西吸引,不要偏執。
  • 《金剛經》最經典十句,直擊內心深處,點醒執迷人生!
    05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譯文: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蘇軾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生本來如大夢,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跡;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
  • 《如懿傳》進忠公公為何幫衛嬿婉逆襲上位?原因扎心,果然是真愛
    文/羅小可追周迅、霍建華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如懿傳》,無限感慨青櫻和弘曆蘭因絮果的婚姻結局。周迅的演技十分驚豔,非常有層次感,把如懿一生對愛情的執著詮釋得淋漓盡致。除了如懿和弘曆之間漫長的愛恨糾葛外,劇中不少小角色的演繹也可圈可點。
  • 佛法開示:萬遍彌陀不知義,合掌即禮一切佛
    這個法有兩種,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世間法也稱之為方便法和有為法,而出世間法則是究竟法和解脫法。比如說我們知道這個塵世中一切無常變異,生老病死。我們提前為自己做個保障,買上各種保險或者說積累很多的物質來預防各種災害。這種就是世間的有為法。亦或是在這個世間上多種福田,感各種善境,這也是趨吉避兇的一種方法,叫行福。
  • 佛說: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是消除惡業、積攢福德,人有了懺悔心,就是在自我覺悟、自我救度。《華嚴經》裡有一首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若想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真實境界,就應該去用心觀察,法界之中一切法,皆是由人的心識顯現出來的。「一切唯心造」,一切苦樂也皆由人的心念感知。
  • 水鏡先生明知劉備必敗,為何還推薦諸葛亮?看懂了南華老仙便知
    故而認定,水鏡先生和司馬懿,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潛臺詞就是,兩人都是手拿歷史劇本的人,提前看過。 因此,所有疑點就全部集中在了,「水鏡先生推薦諸葛亮」這個問題上了。那麼水鏡先生在已得知結果的情況下,為何還要如此?原因大致有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