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簡稱「通」,古稱通州,別稱靜海、崇州、崇川,江蘇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現代化港口城市 。南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是「精神文明南通現象」的發源地 ,是中國、江蘇省重大精神文明先進典型最多的地區之一 ,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並先後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寬帶中國示範城市。
李方膺
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江南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中國清代詩畫家、官員,能詩,擅畫松竹蘭菊,尤長寫梅。用筆倔強放縱,不拘成法,蒼勁有致,為「揚州八怪」之一。為官剛正不阿,廉潔愛民。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遊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
胡瑗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北宋時期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江蘇省如皋市)人,後遷居如城嚴家灣。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和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講求「明體達用」,開宋代理學之先聲。先後主持蘇、湖兩州州學,所創「經義」、「治事」兩齋,為高等學校分系分科的開端。 慶曆二年至嘉祐元年曆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嘉祐三年(1058)因病赴臨安其長子胡志康處頤養,離京時,送行者百裡不絕。次年病故,諡文昭,葬於浙江烏程。如皋胡家莊有衣冠冢。著有《尚書全解》、《春秋要義》、《周易口義》、《皇祐新樂圖記》等。
李漁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蘭溪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 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崇禎十年(1637),考入金華府庠,為府學生。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順治八年(1651),遷居杭州,後移家金陵,築「芥子園」別業,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復歸杭州,在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
曹頂
曹頂(1514-1557),通州餘西場(今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餘西古鎮)人,抗倭民族英雄。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梁姓、開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餘西場。
張謇
張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常樂鎮)。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謇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奉張之洞之命創辦大生紗廠。宣統元年(1909年),被公推為江蘇諮議局議長。
宣統二年(1910年),發起國會請願活動。宣統三年(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長,江蘇兩淮鹽總理。民國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後,任實業總長;同年,改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民國4年(1915年),因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部分要求,張謇憤然辭職。民國7年(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民國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劇場。民國11年(1922年),棉紡織業危機,導致張謇的事業全面崩盤,大生紗廠走向衰落。
劉瑞龍
劉瑞龍(1910年10月-1988年5月25日),男,江蘇南通人。 曾化名石鈞、李世萍、王大舜、張雲生。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共產黨,任南通特別黨支部書記,是黨在南通地區早期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歷任中共上海市委秘書長、華東局農委書記、華東土改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等職。劉瑞龍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副主任。著有《回憶紅十四軍》。
姚穆
姚穆,1930年5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紡織材料專家、教育家,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48年姚穆考入南通學院(現為公立南通大學)紡織科紡織工程系;1950年在西北工學院(現為西北工業大學)紡織系學習;1952年畢業後留在西北工學院紡織系任教;1957年進入西安交通大學紡織系任教;
1960進入陝西工業大學紡織系;1972年擔任西北輕工業學院紡織系副教授;198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1987年擔任西北紡織工學院名譽院長;1989年獲得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任博士生導師,同年獲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設立姚穆院士獎學金。姚穆長期從事紡織材料學、純化纖仿毛技術的科研和教學,開拓人體著裝舒適性研究新領域,發明具有現代高新技術特徵的新型仿毛滌綸長絲及其系列面料,研製出多種紡織測試儀器、測試計量標準器。
張孝若
張孝若(1898-1935年),本名怡祖,以字(孝若)行,又字潛廬,江蘇南通人。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之子。「民國四公子」之一。1918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回國後從旁輔佐父親,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為考察歐美日九國實業專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歐美考察。曾擔任江蘇省議會議員、吳佩孚聯軍司令部參贊、淮海實業銀行總經理等職,曾被任為中華民國駐智利首任公使(未赴任)。1926年其父張謇去世後,繼任大生紗廠等企業董事長、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校長。1935年10月17日,於上海遭僕人暗殺,時年37歲。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1857--1942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 [1] 江蘇省海安鎮人,今海安市(原紫石縣)的奠基者。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省省長、全國水利委員會副會長、全國黃災救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蒞任期間,改良農工,崇尚實業,興利導淮,關心民瘼,明足以察閭閻之苦,力足以遏奸宄之萌,言足以重官府之信。其一生德政賢明,廣為推恩。
王綿之
王綿之,1947年經國家考試合格並授予中醫師證書,1951年在南通醫學院夜校學習西醫一年結業。1956年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方劑教研組組長,1957年開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方劑教研室工作。先後任方劑教研室主任、校門診部主任、中醫基礎部主任、校高職稱審評委員會副主任,兼光明中藥函授學校校長;曾任國家(85版)藥典委員會中醫組組長、國家新藥審評委員會中(成)藥分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等職,為全國政協六、七、八屆委員暨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主要編著有《中醫學概論(初版)》、《湯頭歌訣白話解》、《方劑學》等9種著作;撰有「方劑學的形成與發展簡史」、「漫談方劑教學」、「肝炎的辨證論治」等30餘篇論文。王綿之為國家藥管理局第一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北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