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期的著名建築,建於公元1世紀,由石塊和混凝土築成。劇場呈橢圓形,規模很大,長軸為189米,短軸為156米,外層牆高為48米多,共分四大層。劇場四周有階梯和斜坡走道,中間為競技場,競技場也是橢圓形的,長軸87.5米,短軸55米。場內設有60排座位,可容納五萬多名觀眾。這一建築採用混凝土筒形拱與交*拱結構。場內設有80個出入口(每拱一個),觀眾可迅速退場。圓形大劇場是舉行角鬥士角鬥、人獸搏鬥和展示珍奇野獸的地方。這一建築,主要是用於觀看奴隸與奴隸之間或奴隸與野獸之間的角鬥。最多時,可供3000對奴隸進行角鬥。
奴隸們慘死在角鬥場上。為免於血腥之髒,在表演區的地面上鋪了一層沙子,奴隸的鮮血滲入沙子,因此這裡也被稱為「沙場」,以後這個詞被進一步引申,人們把戰場也稱為「沙場」 了。西羅馬滅亡後,這個大劇場因幾經雷電、地震的衝擊,部分塌毀。從今天所拍攝的照片上,可以想像出當年這裡的熱鬧景象。鬥獸場呈橢圓形,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看臺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
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
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說到羅馬,就可以自動跳躍出七七八八與之相關的信息--義大利的首都,電影《羅馬假日》,也少不了有名的古羅馬鬥獸場。世界新七大奇景名單,在2007年7月7日在葡萄牙裡斯本揭曉,古羅馬鬥獸場也成為其中之一,和中國的萬裡長城、約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裡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的馬丘比丘、墨西哥奇琴伊察的卡斯蒂略金字塔、以及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並列,此經由全球一億民眾網絡票選,成為新世界七大奇景。
這個七大奇觀之一的古羅馬鬥獸場不是我們到達羅馬的第一站,卻是我們最眷戀的一站。有句與羅馬有關的諺語--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羅馬鬥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也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建成的。這個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鬥獸場,由韋帕薌(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經歷了三個皇帝,由戰俘奴隸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至今已經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
鬥獸場的看臺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臺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 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鬥獸場,讓我想起了電影《鬥獸士》,當年的輝煌的場面,讓人不得不想起,哪些與人鬥,與獸鬥的英雄。偌大的古蹟,人們可以看到鬥獸士們比賽的場地,這裡是羅馬標誌性的建築,羅馬的象徵,到羅馬沒來大鬥獸場就像到中國沒爬長城一樣。
大鬥獸場的整體結構有點像今天的體育場,或許現代體育場的設計思想就是源於古羅馬的鬥獸場。這裡是為那些嗜血的觀眾而建立的舞臺,至少可容納觀眾5萬人,他們就是在這裡目睹了無數格鬥者及野獸的死亡。據說當年建造這個龐然大物時共動用了4萬奴隸,竣工的慶祝活動持續了100天,殺死了5000頭猛獸,有上百名角鬥士喪生。整個鬥獸場可容納5萬觀眾,如今,這裡只是一片斷壁殘垣,但一年四季的遊客還是天天在售票處排起長龍。如果不是川流不息的遊客進進出出,一個人站在那高聳入雲的破牆頭子底下,肯定會提心弔膽:誰知道這屹立了上千年的傢伙會不會轟然倒塌,叫人葬身瓦礫之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