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第二篇章「生態聯盟」
線上講座:「滲透」—「海之復權」與鄉土重生
線上講座時間:2020年12月5日(周六)上午 10:00-12:00
參與嘉賓:福武總一郎、安藤忠雄、李禹煥
主持人:龔彥
觀看平臺:
1)中文直播:PSA B站帳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直播地址:https://live.bilibili.com/22472921
2)日文直播:PSA B站帳號「PSA講座」
直播地址:https://live.bilibili.com/22432005
講座介紹
2020年12月5日,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二篇章「生態聯盟」將為大家呈現一場由福武總一郎、安藤忠雄、李禹煥共同帶來的線上講座——「『滲透』—『海之復權』與鄉土重生」。
ベネッセハウス(Benesse House)。攝影:山本糾。
左:"南瓜",草間彌生。攝影:安齋重男。
右:"タイム・エクスポーズド"(Time Exposed),杉本博司。攝影:安齋重男。
倍樂生控股公司名譽顧問、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理事長、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總策劃福武總一郎將闡述由福武財團和倍樂生控股公司自1987年在日本瀨戶內海因人口減少和遭受環境破壞的直島、豐島、犬島等大小島嶼上開展的藝術活動「倍樂生藝術場直島」(BASN)。他將講述這一活動是如何在過往30年間以藝術拯救荒廢地區並使該社區恢復活力的方式,並利用「直島模式」幫助中國山東省桃花島振興鄉村的經驗。建築師安藤忠雄與藝術家李禹煥則將分別介紹其各自在「倍樂生藝術場直島」的切身實踐與動人經歷。隨後,三位嘉賓將圍繞「海之復權」與「鄉村重生」等議題進行深度探討,並在線回答觀眾提問。
地中美術館。攝影:藤塚光政。
ANDO MUSEUM。攝影:山本糾。
李禹煥美術館。攝影:山本糾。
李禹煥於瀨戶內海。攝影師:宮脅慎太郎。
←指尖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以此次線上討論會作為個案分享與借鑑,第13屆上海雙年展將挖掘多樣的流通和交融形態,從而揭示人與人的關聯和不可分隔。
嘉賓介紹
© 福武財團。
福武總一郎
倍樂生控股公司名譽顧問、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理事長、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總策劃。出生於日本岡山,他於1973年加入福武書店(現為倍樂生控股集團),從2007年至2014年擔任該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目前擔任名譽顧問。通過開展倍樂生藝術場直島項目,福武總一郎逾30年致力於直島、豐島、犬島等瀨戶內海島嶼的創生,通過藝術、自然與建築推動了內海的復興。2004年,他創建了直島福武美術館基金會(現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開設了直島地中美術館,並被評為直島榮譽市民。
近年來,城鄉差距成為中國的主要問題。福武總一郎作為顧問參與指導山東省藝術活化農村項目,並通過演講讓更多人了解用藝術實現鄉村振興的模式。
福武總一郎獲得無數榮譽獎項,包括了日本文部科學大臣美術獎(2008),日本建築協會文化獎(2010),日本建築大獎(2011)和萬寶龍國際文化藝術獎(2012)。
福武總一郎致力於探求地球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為減少碳排放,他在電動汽車普及協會的設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現擔任該組織的名譽會長。2016年,他應邀加入著名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保護自然的後援團體「Patrons of Nature」,表明了他對保護自然環境的貢獻。他從2009年起一直生活在紐西蘭。
© 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安藤忠雄
建築師,1941年出生於大阪,他於1962年至1969年自學建築,並於1969年成立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Tadao Ando Architect & Associates)。其代表作為「住吉的長屋」(1976)、「光之教堂」(1989)、倍樂生之家 美術館(1992)、倍樂生之家 橢圓棟(1995)、「普利茲克基金會美術館」(2001)、「地中美術館」(2004)、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學際情報學府-福武禮堂(2008),「上海保利大劇院」(2014)等。1979年,安藤忠雄憑藉「住吉的長屋」項目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他曾獲得的榮譽和獎項包括199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2002年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金獎、2005年國際建築家協會(UIA)金獎。他在2010年被授予日本文化勳章,2013年被授予法國藝術文化勳章最高榮譽「司令勳章」。他曾擔任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自1997年起任東京大學教授,現任名譽教授。
攝影師:宮脅慎太郎。
李禹煥
1936年生於韓國,1961年畢業於東京日本大學哲學系。現任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名譽教授。
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圍繞現代性的批判遍及世界各地,一場被後世稱為「物派」的藝術流派在日本興起。這一流派以雕塑運動抵抗生產的概念,以此呈現自然狀態下的物與材料。李禹煥是「物派」的重要參與者,他創作了多件關注事物之間共存互惠關係的作品。
自1968年於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的「韓國現代繪畫展」以來,李禹煥在日韓當代藝術界的交流發揮了關鍵作用。自參展1971年巴黎雙年展之後,他開始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地區展出其作品,並持續發揮影響力。其主要展覽包括:「李禹煥」(2001,波恩藝術博物館),「李禹煥:邊際的藝術」(2005,橫濱美術館),「李禹煥:共振」(2007,威尼斯雙年展),「李禹煥」(2008,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李禹煥:標記無限」(2011,古根海姆博物館),「李禹煥:凡爾賽」(2014,凡爾賽宮),「李禹煥:棲居時間」(2019,蓬皮杜梅斯中心),「李禹煥」(2019,迪亞比肯美術館)和「李禹煥:開放的維度」(2019,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
李禹煥美術館於2010年在日本直島落成並對外開放,而李禹煥空間則在2015年於釜山市立美術館開放。隨著「物派」運動的意義在全球範圍內被重新評估,以及人們對日本戰後藝術、非西方現代主義比較研究的興趣日益濃厚,李禹煥橫跨50年藝術生涯間的多元實踐亦引發了廣泛的關注熱潮。
第13屆上海雙年展
從2020年11月10日到2021年6月27日,第13屆上海雙年展將以「水體」為名,在跨度8個月的時間裡與上海城市歷史、網絡平臺、國際機構進行廣泛的連結,向觀眾講述作為生命源泉的水如何超越地域,將個體相連;探討不同群體如何在交融中形成;同時,召集藝術家超越個體,超越國界地思考互聯協作的新形式;以交響樂的結構為觀眾打造環環相扣、漸趨增強的三段式體驗:「溼運行」、「生態聯盟」、「一個展覽」。在「溼運行」之後,第13屆上海雙年展第二篇章——「生態聯盟」,正在發生。
關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10月1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上海雙年展主場館。
作為新城市文化的「生產車間」,不斷自我更新,不斷讓自身處於進行時是這所博物館的生命之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努力為公眾提供一個開放的當代文化藝術展示與學習平臺;消除藝術與生活的藩籬;促進不同文化藝術門類之間的合作和知識生產。
原標題:《上海雙年展線上講座:福武總一郎×安藤忠雄×李禹煥:「滲透」—「海之復權」與鄉土重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