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桑科一年生的植物種子,呈卵圓形,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一端尖,另一端鈍圓,圓端中央有深色合點,自合點處向上有多條縱向維管束脈紋,種皮薄,氣微,味淡。本品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補中益氣」。《明醫別錄》說:「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餘疾,長發,可為沐藥」。《藥品化義》說其能潤腸,專利大腸氣結便閉。其性味甘,平,歸脾,大腸經。
本品性味甘,平,歸脾,胃,大腸經,質潤多脂,能潤腸通便,且又兼有滋養補虛作用。適用於老人、產婦及體虛津血不足的腸燥便秘證。單用有效,可將本品研碎,以米雜之煮粥服。也可以常與鬱李仁、栝蔞仁、蘇子、杏仁等潤腸通便藥同用,或與大黃、厚樸等配伍,以增強通便作用。《外臺秘要》用此物治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口燥少氣: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說到這裡也許有多數人已經知道此物了。
張仲景用其治療脾約,脾約痛的病機特點為胃強脾弱,胃強表現為胃熱氣盛,胃陰耗傷,熱移膀胱,則症見大便乾結,小便頻數;脾弱表現為脾陰不足,胃腸燥熱,腸道失潤,亦症見大便乾結,食不衰減而腹脹。《傷寒雜病論》說:「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其原方為麻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大黃一斤,厚樸一斤,杏仁一升。上六味,蜜合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胃中邪熱盛為陽強,故脈浮;脾之津液少為陰弱,故脈澀,故用麻仁丸瀉胃陽而扶脾陰。故用麻子仁配伍杏仁潤腸滑腸,芍藥斂陰和脾以輔潤。枳實、厚樸洩熱導固結之滯,大黃推陳以致新,故下通便,以蜜為丸,意在甘緩通下,則陽明燥熱得洩,太陰津液得滋,脾約可愈。現用於習慣性便秘,痔瘡便秘,腸道手術後便秘,熱性病後便秘等。在此方中,麻仁主要起到潤腸,滑腸的作用。
《傷寒雜病論》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灸甘草湯主之」。此原方組成為:灸甘草四兩,生薑三兩,桂枝三兩,麥門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棗十二枚,人參二兩,阿膠二兩,生地一斤。本方又名復脈湯。其證是由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
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生地黃滋陰養心,養血充脈。二藥重用,益氣養血以復脈,共為君藥。人參、大棗補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化生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陰養血補心,配生地黃滋心陰,養心血,以充血脈,共為臣藥。桂枝、生薑溫心陽而通血脈,使氣血暢通脈氣接續有源,並使諸味厚之品滋而不膩,共為佐藥。桂枝與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陽,通心脈而和氣血,以振心陽。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溫陽通脈,以助藥力,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沛,陰陽調和,共奏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
在此方中火麻仁配生地以滋補腎水,與阿膠、麥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張景嶽說麻仁有滋心腎,潤五臟之功。由於火麻仁的功效如此之好,故張仲景以及後世醫家都經常用到火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