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路明35歲成美國大學終身教職,八年後辭職回國任清華全職教授

2020-12-18 不精準的人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岑參《送人赴安西》

人這一生要經歷很多誘惑,金錢、名譽、地位……但是和我的國家比起來,他們微不足道。

家國情懷,報國壯志,是很多偉大的人,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為了國家,拋棄了巨大的誘惑,正是這些人,讓我們看到了靈魂深處的光輝。

一、天才的誕生

1972年,安徽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健康的男嬰來到了這個世界,父母給他取名段路明,前路光明,一個美好的祝福。

承載了父母期望的段路明是個淘氣但卻特別聰明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了超凡的學習能力,別人算三遍的題,他一遍就能算出來,是個典型的「天才」。

段路明的「天才」在中學時段更是顯露無疑,中學時,學生們開始學習讓很多人頭痛的物理和化學,可是段路明非但不怕學物理化學,還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背後神聖的科學殿堂讓他的思路被打開了,他想好好研究這兩門學科。

段路明不僅上課的時候經常這樣和老師討論,一到課間,段路明會自己做模型,研究那些神奇的定律,老師見他天資聰穎,便也鼓勵他操作,還經常帶他參加各種競賽增長見識,中學期間,段路明多次獲得國家級物理大賽獎項,成為了當地的「明星學子」。

很多人都看得出來,段路明是個天生的科學家苗子,而且他本身的成績也十分優秀,所以還在讀高中期間,就有不少大學找到了段路明,想要把這個難得的人才招攬到自己學校,經過一番考慮,本著能做研究而且離家比較近的原則,段路明選擇保送本省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著自己的科學夢進發。

在校期間,段路明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量子領域,並一路讀到了博士學位,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還在念書的段路明就已經在科學界頗有名氣了。博士畢業之後,在母校的邀請之下,段路明決定留校任教,這下他就可以更加專心做研究了。

二、遠赴重洋

教了一段時間的書,段路明卻覺得自己研究的程度還是不夠深,自己還是需要繼續學習,抱著這樣的想法,段路明決定奔赴大洋彼岸,學習更複雜精細的知識。

2001年,段路明來到了美國,在多個大學進行交流學習,優秀的段路明在美國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密西根大學更是在他學業完成之際授予了他終身教職的位子,這下段路明可是得到了一份別人羨慕不來的好工作,要知道密西根大學這種名校,多少人想來這裡任職都求之不得,而這時,段路明才35歲,非常年輕。

就這樣,段路明便暫時定居在了美國,默默做自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直到幾年後國內一通來電,讓他起了回國的念頭。

這通來電致電人來自清華大學,隨著量子物理學的作用逐漸擴大,國內也掀起了研究熱,可是畢竟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人才缺乏,就算是清華大學,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在這種用人之際,有人想到了此時正在美國專攻量子力學的段路明。要是他能回來,所有研究方面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一聽說國家需要自己,段路明二話不說就決定回國支援,但是眾所周知,人才是一個國家巨大的財富,段路明所在的美國怎麼可能讓他說走就走呢?

三、毅然回國

段路明向自己任職的密西根大學遞上求職信,卻多次以「原因不充分」的理由被退了回來。當今中美合作密切,美國雖然不能像當年對待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那樣,直接將人扣押,卻也使勁手段不讓段路明得以順利離開。

也有很多人來卻說段路明,如今他在美國,待遇優厚,高薪豪宅應有盡有,而且他也在美國打拼了這麼多年,熟悉的科研環境都在美國,只要他原因,就算想要美國國籍也不算難事,何必回中國呢?中國的量子研究還在起步階段,段路明回去還要起早貪黑,值得嗎?

但對於段路明來說,能為祖國做貢獻,比什麼都值得。美國方面不讓他離職,段路明就兩頭奔波,平時待在美國,一旦國內有需要他的地方,不管他在幹什麼,都會立刻買機票飛回去,就這樣折騰了八年的時間,美國方面對這個人也深感無奈,只好批准了段路明的辭職回國申請,讓他能夠心無掛礙的回國了。

就這樣,2011年,段路明放棄了在美國的一切,回到了中國定居,回國以後,段路明立刻受到了清華大學的邀請,在清華大學研究院任職,帶領眾多科研人員進行新的研究。還在清華建立起了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科學教育工作,讓更多的人投入科學研究工作中來。

這些年來,段路明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日以繼夜進行研究開發,突破了多個科學難關,為我國物理科技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常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多少年來,總是有這樣一群人,為了國家的發展,將個人得失拋之腦後,從昔日的錢學森等人,到現在的段路明,愛國者的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對於一個思想高潔的人,所謂的金錢名利根本不值得他們留戀,他們不顧自己的利益,卻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小利而成全家國大義,為祖國的崛起奉獻自己的一切,這種精神足以超越一切,是人類最可貴的信仰。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也許達不到段路明這樣偉大的成就,但愛國之情卻不以成就來評判,只要始終心懷國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推動祖國的發展,創造民族新的未來。

相關焦點

  • 35歲時,段路明成為美國大學的終身教職人員,八年後
    在校期間,段路明主要研究方向量子領域,他一路取得博士學位,解決了許多技術問題,還在研究段路明在科學界已經相當有名了。畢業後,應母校的邀請,段路明決定留在學校任教,以便他能更專注於研究。在段路明來到美國在許多大學進行交流和學習,段魯明在美國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學成後,段魯明被授予終身教職,然而段魯明得到了一份別人都不羨慕的好工作,你應該知道有多少人想在密西根大學工作,那時,段路明只有35歲,非常年輕。
  • 愛國科學家段路明:29歲成博導,放棄美國「終身教席」要回國效力
    前有「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他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美國願意用高薪挽留鄧稼先,但是鄧稼先謝絕了,毅然回國參與我國核武器的研究。梁啓超的兒子梁思禮畢業後在美國工作,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立馬辭職回國。現如今又有一位29歲成博導的科學家回到祖國的懷抱,他不惜辭去美國「終身教席」,回國任清華全職教授,他就是愛國之子段路明。
  • 頂級科學家棄美歸國,放棄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回國入清華大學
    等他們學成之後,就會毅然回國。當他窮困潦倒時,像錢學森這樣的前輩成了英雄。段路明也是這一時期和平力量的代表。一個科學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段路明,生於1972年,安徽桐城市。小時候,他也像其他人一樣,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總愛想些奇怪的事情。但跟別人不一樣的是,別的孩子想了想,又忘了,可是段路明對一切都是那麼執著,他喜歡把一些奇怪的問題搞清楚。
  • 世界頂級科學家棄美回國,辭掉美國大學教授職位,入祖國清華大學
    有一位世界頂級科學家棄美回國,辭掉美國大學教授職位,入祖國清華大學。段路明出生於1972年的安徽,小時候他對未來充滿著好奇,總是喜歡研究一些古怪的事物,他異於常人的想法,加之對生活的執著認真,為他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在上小學的時候,段路明成績就非常好,並且有很強的鑽研精神,遇到不懂的問題,段路明總會刨根問底,想方設法弄明白。在中學時,段路明開始喜歡化學。
  • 一頂尖「大神」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加盟清華
    一頂尖「大神」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加盟清華很久以來,頂尖人才大量流失是無數中國人的心中的痛,尤其是清華北大,兩所高校聚集了我國各省份地區智商最高、最優秀的學霸,但是他們其中的大多數卻在畢業以後紛紛出國,或進入海外高校任教,或加入國外企業,我們辛辛苦苦的人才,最後都為美國等其他國家做了嫁衣!不過,最近一段時間,這種現象有了明顯改觀。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於是在2007年9月的時候,饒毅辭去了美國西北大學的終身教職,全職回國任教,直接擔任北大的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是生物學家,因在作物改良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見美國對於這位生物學家的重視程度。或許提到作物方面,有人會立刻想到袁隆平,但是這位獲得美國總統重視的科學家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他為何要放棄美國大學終身教職
    新華社記者黃宗治攝新華社記者餘靖靜  在美國知名大學取得終身教職後,34歲的盛況想到了「回國」。依託於教育部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他成了我國電力電子器件領域唯一的「長江學者」。求學路:「拼了命讀書」  1991年,金華一中高三學生盛況拿到了保送浙江大學「混合班」的資格。「混合班」是如今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的前身,代表了浙大精英教育的最高水準。
  • 清華教師"遭調崗":該怎樣借鑑美國終身教職制
    因此,從2004年起任講師的方豔華因為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後期限而被調為職員崗。   在人們對此事的熱議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源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終身教職制度的「非升即走」,是否應該加以調整?第二,對高校教師,特別是一流大學的教師而言,在評價教師的過程中,應該更看重教師的科研水平還是教學水平?在筆者看來,該事件的焦點一言以蔽之,事關「制度」問題。
  • 江姐兒子彭雲公派留學,卻在美國大學任終身教授,後來怎麼樣了?
    引言70年前的今天,29歲的江姐被國民黨在重慶監獄殘忍的殺害。江姐,本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江姐出生,1949年10月14日壯烈犧牲。短短20多年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中國革命璀璨的明天。
  • 他本是美國名校教授,卻放棄高薪毅然回國,在量子領域為國做貢獻
    年輕的段路明不僅有著紮實的學術基礎,同時他也善於鑽研和創新,他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們的喜歡。到段路明29歲這一年,他被中國科技大學破格提升為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他也是當時中國科技大學最年輕的導師,在學校,段路明與當時的另一位教授並稱為中國科技大學量子信息領域的「絕代雙驕」。
  •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為何跑路?要美國終身教授是假,受了委屈才是真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不但清華裡的學生個個都是學霸,就連他們的老師也都是一個個傳奇般的人物,比如清華美女教授顏寧,出生於1977年的她曾是清華最年輕的美女教授,同時還是博士生導師,只不過後來她還是離開我們跑路去了美國。
  • 美國大批大學教師罷工:臨時教職淪為學術勞工?
    從寬泛意義上說,「非常勤」包括大學裡所有不屬於終身教職體系(tenure-track)、但又在大學中開設課程的人,包括訪問教授、代課教授、兼職講師、博士後研究人員、醫學院的「門診講師」,甚至主持討論課的研究生助教。他們不受大學「終身教職」系統的保護,與學校之間只有短期合同關係,因此面臨更多的解僱風險。非常勤教員的收入水平低於終身教職員工,而且往往也不能享受全職員工的醫療保險等福利。
  • 北大4位數學天才成美國終身教授,從未計劃回國,理由讓人沉默了
    進入北大,張偉的數學天賦被徹底激發出來,老師每周還提供給他一節課讓他講課,特定培養他的教學能力,從北大畢業之後,張偉就留學美國哥倫比亞,他先後獲得了拉馬努金獎、晨星數學金獎。34歲那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終身教授,他也從未計劃回國發展。 許晨陽
  • 他辭去普林斯頓終身教授放棄美國國籍,將清華計算機帶至世界之巔
    21歲時,獲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5年後,又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  他的人生,如果按這樣的軌跡繼續下去,不難想像,未來我們會看到一位物理界的大人物。然而,在物理之路走得一帆風順時,他卻突然改變了自己的專業!轉而到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開始學習當時對所有人而言,都還很陌生的計算機專業。
  • 他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加美國國籍,哈佛終身教授,回國引爭議
    謝曉亮就是一位國內外都很知名的科學家,此前一直都是在美國就職,直到2018年的時候全職回到了中國,但是也引發了一定的爭議。 ,1990年博士畢業之後又去到芝加哥大學進行了短暫的博士後研究。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曾經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而且在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各種榮譽加身,卻回到了中國。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他35歲成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教授,拉200億造比清華更牛的大學
    施一公,這位在35歲時就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值得尊敬的人。 施一公的優秀履歷 施一公讀高中時就獲得了全國高等數學一等獎,可以說在年輕時就已經一鳴驚人,成為優秀青年。
  • 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已20年(附簡歷)
    ,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85年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求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89年),94年競聘獲得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後被差額選舉為英國第七屆機器視覺和模式識別學會10位執行理事之一,為該會有史以來第一位非英國籍理事。
  • 反思北大「非升即走」制度 借鑑美國終身教職制
    因此,從2004年起任講師的方豔華因為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後期限而被調為職員崗。  在人們對此事的熱議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源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終身教職制度的「非升即走」,是否應該加以調整?第二,對高校教師,特別是一流大學的教師而言,在評價教師的過程中,應該更看重教師的科研水平還是教學水平?在筆者看來,該事件的焦點一言以蔽之,事關「制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