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三國歷史,就會發現諸葛亮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他的很多功績都是被羅貫中美化出來的,火燒博望坡在《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戰,但在《三國志》的描寫中,火燒博望坡的是徐庶,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全靠諸葛亮借東風,但其實出謀劃策的全是周瑜,諸葛亮豈敢貪天之功。其實從《三國演義》中一些細節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沒那麼神。
1.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所處的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從黃巾之亂到劉備上臥龍崗說怎麼都過去了十多年了,如果諸葛亮真的是才華卓絕的人,又為什麼沒有人去南陽請他出山,而是讓他一直在南陽躬耕呢?而且他的兄長諸葛瑾已經到江東做官了,如果諸葛亮有真才實學,諸葛瑾為什麼會不推薦他到自己身邊呢。那可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弟呀。
從這一點來看,很有可能諸葛亮有名無實,並沒有經世治國的才能,《隆中對》也只是在無聊的時候紙上談兵寫出來的東西。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並沒有任何的幫助,說不定根本就是水鏡先生寫出來的。
2.避過了蜀漢所有的必敗之戰
諸葛亮巧之又巧的避過了蜀漢所有的必敗之戰,劉備初入西川的時候,他在荊州駐守,所以沒能出謀劃策導致龐統陣亡,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他又在成都坐鎮再次錯過,等到劉備夷陵兵敗的時候,劉備居然以一句「你以為朕不知兵事?」就把諸葛亮噎得無話可說,這就好像你們數學老師教你數學的時候,你對他說:「你在教我做事嘍」,如果劉備真的會領兵,還請諸葛亮下山幹嘛。
這些戰敗的經歷諸葛亮沒有參與也就算了,連一點建議和提前預警都沒有,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就再也沒有什麼有用的諫言,好像從赤壁之戰後曾經如魚得水的劉備就不再需要諸葛亮了一樣。
3.六出祁山六戰皆敗
諸葛亮在平西川定南蠻之後,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北伐,但是幾次都是無功而返,最後自己更是病死在了五丈原,這種連年徵戰的狀態蜀漢早就已經吃不消了,雖然諸葛亮每次出徵前都說軍糧是益州老百姓一點點攢出來的,一定要北伐成功才能對得起這份軍糧。
但其實益州老百姓更想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所謂的光復漢室,他們不想打仗不想死人,不僅普通百姓是這個想法,益州的士族也同樣是這個想法, 他們並不想跟著諸葛亮連年徵戰,甚至用不送軍糧來反抗,結果被諸葛亮罷官了事。
4.嫉賢妒能,無知人善用之能
諸葛亮雖然非常努力的在維持蜀漢的現狀,但是卻沒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大意失街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劉備在去世前就叮囑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依舊讓他擔任先鋒,最終導致蜀軍大敗,錯失了一次非常好的進攻機會。
而且他對於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並不友好,任何事情都不肯聽從別人的意見,還將李嚴罷官數年,最後不得起用的李嚴氣到吐血而死。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算了,諸葛亮還以莫須有的罪名安排馬岱殺了魏延,讓蜀漢最後一員猛將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蜀漢徹底失去了跟曹魏抗爭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