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新媒體編輯部自白

2021-02-26 天外天


最近,天外天的新媒體組復盤一次比一次艱難

 

每一個值得去做的點子都在等待判決

每一次推送的數據都在等待剖析

每一篇圖文的進度都在等待問詢

每個周日的戰線都在延伸

 

但天外天的新媒體組復盤還是一次比一次艱難

你常常見到的這個名叫「天外天」的微信公眾號,主要是天外天新聞中心新媒體組在進行運營與維護。

最初,天外天新聞網幾乎是我們唯一的陣地;漸漸地,更多的人首先從公眾號裡了解到我們。為了乘上這班車,新媒體組忽然就壯大起來,我們身上的擔子忽然就變得很重很重。在很短的時間裡,「天外天」微信公眾號飛速成長。僅2017年這一年,我們發布篇數392篇,總字數達40萬字,累計閱讀數144萬。

但是,我們今天不太想談這些。

剛剛入夏的那幾天,溫度驟然升高,天外天推送的熱度卻悄然降低了。持續足月的發酵,讓一兩千的閱讀量成為常態。如今凜冬逼近,這份寂然依然平靜如初。我們很少再發現朋友圈裡其他朋友轉發天外天的推送,也很少在留言區收穫大家的共鳴。翻出數據統計,我們感到了窘迫。

 

「為什麼閱讀量在下滑?」

「這是我們的轉型陣痛期嗎」

「近期的推送有哪些共性問題?」

「我們應該重視閱讀量嗎?」

「什麼是讀者想看的?」

……

 

這一次,我們採訪了天外天新媒體組的成員。希望這一篇超過5000字的推送能把我們從混沌的冬日裡拎出來,也能讓你們看到不一樣的我們。

 

 @小豆子 

首先是定位吧,我發現我們漸漸地把定位從天津大學,放到了天津大學的本科生,更確切地說,本科一二年級的學生。畢業就取關,也不是沒有道理。要試著把受眾,放到最廣。我們用於「死摳」排版和細節的時間太長,消磨積極性,如果可以,不要那麼在意細枝末節。

然而,我們太過關注閱讀量,也不是說這不好,而是說,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的內容深度,誠然,閱讀量有一定作用,但並不代表一切。

最後一點吧,想說,雖然線上活動搞起來比單單發一篇推送困難得多,但是活動必不可少,它可小可大,可搞笑,可正經,可帶動氣氛,可調侃……公眾號運營,活動必不可少。最後呢,要離開這個地方了,無論如何都,祝好!

 @醬小喵 

最近寫的東西好像不是很能觸動大家,引起大家的共鳴。我們原創的東西變少了,越來越多的是徵集和總結,二次傳播量也減少了。

近期推送的點子比較匱乏,不夠新穎,不能很好地抓住別人的眼球。原創圖片、內容等很少,大多圖片來源網絡等,內容上很少有比較有創意的東西,感覺不是很合大家的胃口。

我認為我們應當重視閱讀量,雖然閱讀量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推文的質量。讀者想看什麼很難說。我們想點子時,都覺得大家會對這個點子有興趣才開始去寫的,但可能效果並不是很好,這需要我們更關注大家都在關注什麼。

應該怎麼做嗎?想更多有趣的話題,做得更用心,寫更多原創,更大程度地支持我們平臺的推送。可能是這樣吧………



 @咕啵啵 

我不認為我們的轉發有意義,我甚至覺得這有負面影響,有的人因此取關。我還懷疑有的人把我屏蔽了。我們應該想一下,為什麼別的公眾號沒有人轉我們還是會看,是因為他信賴這個公眾號,或者說這個公眾號是他所需要的。

當然,排版好看與否、標題吸引人與否也是有關的。最近新學期導員閱讀量就超高,原因有二吧,一是這個內容只有咱們推了,二是導員是誰、好不好看也是大家都關心好奇的內容。不過另一方面,最近的推送實在有些缺少內容,我都沒有想法點進去看。確實像上次開會說的那樣,抖機靈太多了,很不正經,很皮。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點時間看點提高自己深度的推送才是大家想要的。或者不提深度,情感類也可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情緒化、感性,我們需要得到更多的共鳴。

 @三菌 

隨著微信公眾號的越來越多,泛閱讀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下午6點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是我手機公眾號推送文章的高峰期,在這個時間段內人們往往在吃飯,飯後閒聊,或者是睡前躺在床上,習慣性看一些閱讀類的文章。

當然,人們已經被泛閱讀給寵壞了,自從高中畢業有了隨時隨地使用手機之後,我不再像高中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的按著讀,而是習慣性大面積地一滑,有時候文章的內容可能都不能看全,更不用說深度閱讀了。

泛閱讀的普遍使一些乾貨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有著深度思考性的文章閱讀量下滑。而且公眾號測試遊戲的推出、微信小遊戲的流行,之前可能是「獨秀」的微信推送關注度難免降低,畢竟多數人在放鬆的時刻會選擇一些放鬆的事情去做。

有這樣一部分公眾號推出的內容從頭到尾都能吸引著我的目光,例如《局部氣候調查局》。我現在所關注的公眾號中,它是唯一一個以長圖的形式形成一篇篇推送的公眾號。

這其實是符合手機閱讀的一種形式,往下滑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圖片畫面的漸變,而不是簡單的文圖搭配的突變,簡練的文字適應人們在閱讀時大腦短暫性記憶的特點,這無疑能為其普及科學冷知識助力。

光有形式還不夠,強大邏輯的串聯更加重要。

其實以這種搞笑娛樂又適可而止的「冷娛樂」,《局部氣候調查局》並不是先例,小的時候看過一個系列的書,叫做《神奇校車》,一種漫畫形式呈現的書,便是通過好玩易懂的內容普及科學知識。而網絡大V papi醬也是通過強大的思維邏輯、幽默風趣的語言談論社會事件而深受粉絲喜愛。

由此可以看出,思維邏輯的強大以及語言的風趣活潑是吸引關注量的利器。有的人會認為風趣幽默是不正經,不應該是一個公眾號發展的大方向,但我覺得風趣幽默並不代表文章的內涵不夠,深度不達標,言簡意賅亦是將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講透徹的方法。

天外天並不是單純普及知識的公眾號,上面提到的一些特點生搬硬套也套不過來,但是腦洞和思維卻值得去學習。

 @蛋蛋 

作為天外天的一名新媒體人,我倍感榮耀,又心生慚愧。榮耀來源於我的頭銜,慚愧是因為我不能實至名歸。

推送應該走近大家的生活,與天大相結合,這往往需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而這類素養,我還不足。媒體人是需要堅持,需要熱情,需要找到自己的路的。天外天本就很棒,我們的路卻還很長。

我希望我能做出我想做的推送,能表達出真切的情感,能有與大家息息相關的內涵的內容,不再娛樂大家,不再為了閱讀量而閱讀。

 @泡荔 

做新媒體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每次發了自己做的推送,就會很關注左下角那個數字,這篇能不能破五千?能不能破一萬?有些時候很開心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很多人轉載,但現實往往沒那麼盡如人意。

其實我有一個持續了好久的觀念,就是評價一篇推送成功與否就是看閱讀量。我們做推送前想點子,想的是我的點子會不會有很多人感興趣,做的時候想的是我要寫成什麼樣才能讓大家都去轉發。所以結果出來就是泛娛樂化的文章、看起來不走心的徵集。

其實有些時候本末倒置了,只有當你用心做一篇文章,用心去發掘它深層次的內涵,用心表達那些值得宣揚的價值觀,才能得到一篇高質量的作品,而高質量的作品自然會帶來更高的轉發和閱讀量。

我們之前推過一些深度文章,如:父母子女的關係、抖音熱潮的興起、家的意義、隱形貧困人口的現狀……

雖然閱讀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它們是我們用心對待的作品。

而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力爭將公眾號裡大部分的推送做到這樣的品質,相信我們的作品就會有更多人喜愛,更多人分享。畢竟誰不喜歡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懷的文章呢~

 @Sirius 


記得有一次,我的室友問我:

「你們天外天最初做公眾號的目的是什麼哇?感覺你一有推送任務就要寫寫改改好久,又不是營利性的,感覺好辛苦。我們做個推送簡簡單單的,也不用怎麼審,一個小時就夠了。」

是啊,我們好像真的該問問自己了。現如今閱讀量的下降好似扼住了我們的喉嚨,有些喘不上起來。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好像並不少:

太多的乾貨可能只是總結與照搬,大家已屢見不鮮;無所意義、無法引起多數人共鳴的徵集大家可能都不會想點開;不精美的頭圖與不精彩的題目在審核階段也沒有得到重視;力道文章和情懷文章隱匿江湖;轉發量不盡人意……

我們是新媒體人,我們是天外天新媒體人。

我們想做的,或者說我們的目的是從學校層面,從全體師生層面去發出一種代表性的聲音。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回憶回憶天外天這個公眾號的初心。在準備一篇推送,甚至準備一個點子的時候都應該想想,我們的思維是不是還是停留在個人或者小的群體之間;我們是否公正地發出了聲音而不是引喻失義;我們能不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共鳴點或者「轉發點」……

從我們的目的入手,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我們或許會得到答案。

 @六爺 


初入大學校園,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竟然進了一個媒體類社團。

接觸媒體工作的時間並不長,新媒體則更短一些,但是不足兩年的時間還是有些感觸。這兩年間見證很多新聞熱點的反轉,媒體的報導可能左右整個事件的走向,毫不誇張地說媒體言論就是輿論的風向標。

尤其是當跑男事件來襲,作為受害者的我們痛恨一些媒體的捕風捉影,作為校園媒體人我們則更加懂得身上的擔子,也明白天外天在一些事情上做的還不夠。可能走出校園後我並不會從事媒體類工作,但是它曾教會我嚴謹與客觀的處事態度。

因為我們的聲音不僅代表著自己。

 @東山石 


希望我們未來做的推送能夠更加精益求精。每個細節都要精心雕琢,而不是把自己負責的推送當個任務去做。

文字能不能夠更加有真情實感,而不是泛娛樂化或者只是湊齊一些徵集直接往上排,這樣的內容感覺總是缺少了情感在裡面;圖片也要多用些心思去找,而不會讓人感覺是一堆表情包的堆砌;排版也要更創新,預覽之前多看兩眼。

我始終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每一篇推送都是在用心做,真的不會缺少有心人去看,閱讀量的增加只是時間問題。

 @班班 


這個行業在趨於飽和、甚至是過飽和,對於讀者來說,微信不再是便捷有趣碎片信息的主陣地。相反,對很多人而言,它成了形式的必然、成了累贅。但你不能說它會沒落,它只是在迷失。

我們的新聞網站督促我們努力記錄,因為這是書寫歷史的責任感。與此同時,我們的觸角正在積極地朝著新方向發展。但是,我們能探索出什麼大規則裡的新形式呢?作為新生入校首先關注的平臺,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做新聞,我們是嚴肅的;但新媒體的「新」還名副其實嗎?是分享趣聞輒止嗎?但我們的平臺在校內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這樣一個地方,趣聞是必需的,可作為全部去傾注,難免有失妥當。

比起個體而言,我們更有能力接近真相。可即使這樣,我們能做什麼呢?我不知道,未來的路還需要摸黑走一段。我不知道潮水的方向能否被改變。

 @HZA委員會會長 


說實話,看到天外天的閱讀量從原來穩定的3000+降到只有2000多,是非常難過的。閱讀量的下降,讓才加入天外天新媒體組不到半年的我,開始反思是否是我們這一屆出了問題。

初來乍到的我們,想法很多,創意很足,但對於如何抓住大家的眼球和如何吸引足夠多的閱讀量,還沒有很充足的經驗。

搞笑類的推送,偏重於娛樂性,是比較受大家關注的一類推送;而深度時政類的推送,如果富有深刻的思想與見解,以邏輯性與辯證性為行文特徵,也同樣會成為難以湮滅的好文。至於那些校園生活方面的盤點、徵集,或者是乾貨,相比於之前兩類推文,真的很難達到很高的閱讀量。

我想,一方面,我們在有情懷、有感情的推文上,也許做的不夠好。能與讀者達成情感共鳴的文章變少了,會讓大家覺得天外天的文學思想方面的境界,不過如此。另一方面,我們在推送的形式上,也許需要創新。關於排版,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一些新的標題素材。大家與我們的留言,及時幽默回復,也會增加大家對我們的喜愛程度。

 @boomiboom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講些什麼,不是專業人士不能攬一個大口氣的架子,我就瞎說了:

數據重要也不重要,但在一個自媒體迅速崛起(不敢保證何時退潮),微信公眾號層出不窮百fa齊放的時間段裡,數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是做公眾號,要清心寡欲,不能患得患失。就像你學習,高考前是為了成績,再上一個等級,是為了知識,有了知識成績自然上來了。公眾號也是這樣吧,意見領袖帽子太大不敢當,做一個有質感的公眾號,數據自然見漲。

數與量是相輔相成的,作為一個媒體人該追求哪個,從而收穫哪個,希望大家能明白。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微信公眾平臺登錄入口的一句話,或許也正是公眾號最初想要傳遞的理念。

「天外天,立足天津大學,服務廣大師生校友。為您提供最及時的資訊,最深度的原創,最全面的服務。一鍵關注,玩轉北洋!」這是天外天微信公眾號在功能介紹中的一段話,也是我們做校園媒體的初心。

「價值引領 校園文化 生活服務」是天外天作為天津大學校園媒體的自我定位,是我們的過去、現在也是未來,更是我們對所有天大人最深情的承諾。

看完這5209字並不容易,我們感謝每一個看到這裡的人。

文:天外天新聞中心新媒體組

圖:網絡

編輯:四心

相關焦點

  • 天外天大酒店
    天外天大酒店       天外天大酒店位於內蒙古包頭市中心
  • 【編輯部的故事】裡約,再見!
    16個日夜,小新(cns2012)編輯部的小夥伴們日夜不休,24小時連軸轉,用盡「洪荒之力」,帶給大家最及時、最燃、最走心的報導。不少粉絲心疼小新,覺得小新奧運期間太辛苦……其實哦,歡樂著吶!奧運報導這16天(其實遠遠不止16天),小新編輯部堪比中國遊泳隊,每天笑料不斷。現在就把「可以描述」的一小部分分享給大家咯!
  • 新刊導讀 | 識破天外來客
    這些天外來客為地球居民提供了零距離觀察和研究天體的絕佳機會,而以隕石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就是隕石學。人們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科學地判斷出隕石是來自天外的物體?隕石學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隕石天外說1794年,一本名為《關於帕利亞斯發現的暨與之類似的鐵塊,以及一些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的德文書籍印刷出版,作者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學者奇洛德尼(Ernst Florenz Friedrich Chladni)。
  • 天大學長學姐有話說!
    ——18級 應用物理系專業第一 李渟嶽關於宿舍生活出門在外,宿舍就相當於第二個家了,希望你在這裡舒心度過(**) 內務整理和收納也是十分重要滴!打掃收拾乾淨不僅自己舒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好的心情,也方便別人~也許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離開家在外生活,我們都在日常中慢慢摸索出專屬自己的生活節奏,在細微處漸漸成長,希望大家都能在天大這個大家裡維護好屬於自己的這一方小小家園(˙︶˙)關於餐飲
  • 在天外,你最有才~
    同時,欄目也融合原《天外人報》文墨天外的元素,無論是面對時節美景有感而發的散文,還是對於時事的針砭時弊,均可走入我們的「流雲潑墨」欄目,讓天外因你的文採變得開放包容。2、星輝訪談:依舊延續《天外人報》「天外之星」的傳統,帶你走入天外名人大咖的內心世界。
  • 50位新媒體小白連續學習12天,2人直接加入十點讀書,1人升任總監
    ▲北京一期學員@何盈萱 回去就負責組建新媒體部門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希望所有的學員都夢想成真!高潛力新媒體運營12天實訓計劃是插坐學院發起的一次12天密閉式線下培訓。我們決定推出:高潛力新媒體運營12天實訓計劃 用12天時間,給你一次加速新媒體行業和翻轉職業生涯的機會。「高潛力新媒體運營12天實訓計劃」北京一期已經於6月27日圓滿結束,十點讀書也終於「如願以償」。
  • 貴德地標玉皇閣:仙閣插雲 昂首天外
    玉皇閣又名萬壽觀,是整個建築群之首,譽為「仙閣插雲」,通高26米,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磚包土築臺基上起三層樓閣,分別供奉「天地人」三才,整棟建築拔地而起、巍然高聳。登臨其上,頗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更可環眺四方,南望則整座貴德古城的形制一覽無餘,北望可見古城牆、黃河、丹霞群峰,層層疊疊、格外壯麗。這座貴德古城「地標」既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兼有軍事防禦的功能。
  • 《問道》手遊天外之謎攻略 天外之謎探案任務流程
    導 讀 問道手遊3月9日天外之謎怎麼完成?
  • 果殼編輯部招人了,來了解一下?
    這次,我們有7個科學傳播類職位開放,包括:科技編輯,策劃編輯,新媒體運營,高級科學編輯,動畫師,運營實習生,新媒體實習生。本文最後有具體的崗位要求,及簡歷遞送方法「科學傳播……是幹嘛的?」不止一個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或許你也想問。
  • 勇闖天外天 《千俠傳》多玩法迎雙蛋
    勇闖天外天 《千俠傳》多玩法迎雙蛋 編輯:廠商提供2015-12-21 勇闖天外天 《千俠傳》多玩法迎雙蛋    《千俠傳》開啟不刪檔測試以來,以其獨有的「無商場、真公平」特性贏得了大量玩家。
  • 阿諾阿布新詩集《祖國,或屋簷下的自白》研討會在畢節舉行
    阿諾阿布新詩集《祖國,或屋簷下的自白》研討會在畢節舉行 發布時間:2019-12-15 13:34:27      來源:畢節日報   12月11日晚,由高原編輯部、畢節市作家協會主辦的阿諾阿布新詩集
  • 與「天外來客」親密接觸
    原標題:與「天外來客」親密接觸   12月19日,由萊蕪區大汶河隕石
  • 為何這裡冬季「天無三日晴」?快來聽聽雲貴準靜止鋒的自白
    中國天氣網訊 隨著一輪又一輪冷空氣的侵襲,又到了貴州高原「天無三日晴」的季節。低溫、雨雪、凍雨……在這些看著就讓人「瑟瑟發抖」的天氣背後,都有一個任性的天氣系統在作怪,那就是——雲貴準靜止鋒。究竟什麼是「雲貴準靜止鋒」?它又有著怎樣的「小脾氣」?來聽聽它的自白。貴州冬季「天無三日晴」!
  • 招新||融媒體編輯部持續招新中!
    招新||融媒體編輯部持續招新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中心融媒體編輯部一定是最適合你的地方!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刻填寫報名表哦~希望你抓住機會,與志同道合的人同行我們是誰融媒體編輯部隸屬於國科大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負責運維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抖音、第三方平臺(澎湃新聞、今日頭條、企鵝號),發布國科大各類權威資訊。
  • 「天外天」被評為雲南省首家AAAAA級優質礦泉水源
    本次會議的重點是水源質級評價評審,作為西南地區主要受評單位,雲南天外天天然飲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理聖以遵循人與自然規律為出發點,用數據說話,從天外天礦泉水源的形成機理、保護區範圍獨立性、周邊環境、水源構成、分布、特點特性、資源狀況、開發與保護等方面進行了綜合性匯報。
  • 《問道手遊》3月9日天外之謎怎麼做 天外之謎探案任務流程攻略
    導 讀 問道手遊3月9日天外之謎怎麼完成?喜歡玩問道手遊的朋友應該都清楚,每周都會有探索任務。
  • 詩歌中的家國情懷 彝族詩人阿諾阿布新詩集《祖國,或屋簷下的自白...
    12月11日晚,由高原編輯部、畢節市作家協會主辦「阿諾阿布新詩集《祖國,或屋簷下的自白》研討會」在畢節市同心步行街納雍高山有機茶體驗館舉行,彭澎、陳菊、劉馨泉、徐渠、雷越、李海、曾美海、宋武全、王純亮、若非等20餘名作家、評論家參加研討會。
  • 編輯部軼事
    文 | 李玉偉一眨眼間,從編輯部回河北工作已經十三年了。往事如昨,曾經在編輯部時的點點滴滴,常常不能忘懷,縈繞在記憶裡。一、拆信封編輯部的故事並不像電視連續劇拍的那樣,都是妙趣橫生、瀟灑自在,很多時候反而是繁重忙碌、枯燥瑣碎的。比如這次,編輯記者們面對著會議室堆積如「山」的幾麻袋數萬封讀者來信來函,不禁面面相覷。
  • 新京報宋甘澍社長致辭2020第八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筆記版)
    綠會融媒編輯在12月22日參加了2020第八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新京報宋甘澍社長作精彩致辭。小編的不完全筆記如下,僅供參考,未經主講人核實。以前是設立了一個「新媒體編輯部」,其他人還是報紙為中心;APP上線以後,重新架構。首先就是撤銷了新媒體部門,所有的部門都成為了自己的內容從線下到線上的搬運。2021年改為了郵局發行;以及從原來的日報變成一周五天。現在該報紙是「五審」的機制。
  • 讀書有榜樣,青春在飛揚——天津外國語大學「天外書單」打造「三全...
    在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校園裡,像王穎一樣受益於「天外書單」,熱愛讀書的同學還有很多很多。7年來,學校以立德樹人為統領,久久為功,持續打造「天外書單」思政品牌項目。全校上下、幾任校領導、萬餘名師生一起專注地推薦、閱讀、研討,讓書香瀰漫校園,浸潤學生心田,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培育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