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外天的新媒體組復盤一次比一次艱難
每一個值得去做的點子都在等待判決
每一次推送的數據都在等待剖析
每一篇圖文的進度都在等待問詢
每個周日的戰線都在延伸
但天外天的新媒體組復盤還是一次比一次艱難
你常常見到的這個名叫「天外天」的微信公眾號,主要是天外天新聞中心新媒體組在進行運營與維護。
最初,天外天新聞網幾乎是我們唯一的陣地;漸漸地,更多的人首先從公眾號裡了解到我們。為了乘上這班車,新媒體組忽然就壯大起來,我們身上的擔子忽然就變得很重很重。在很短的時間裡,「天外天」微信公眾號飛速成長。僅2017年這一年,我們發布篇數392篇,總字數達40萬字,累計閱讀數144萬。
但是,我們今天不太想談這些。
剛剛入夏的那幾天,溫度驟然升高,天外天推送的熱度卻悄然降低了。持續足月的發酵,讓一兩千的閱讀量成為常態。如今凜冬逼近,這份寂然依然平靜如初。我們很少再發現朋友圈裡其他朋友轉發天外天的推送,也很少在留言區收穫大家的共鳴。翻出數據統計,我們感到了窘迫。
「為什麼閱讀量在下滑?」
「這是我們的轉型陣痛期嗎」
「近期的推送有哪些共性問題?」
「我們應該重視閱讀量嗎?」
「什麼是讀者想看的?」
……
這一次,我們採訪了天外天新媒體組的成員。希望這一篇超過5000字的推送能把我們從混沌的冬日裡拎出來,也能讓你們看到不一樣的我們。
@小豆子
首先是定位吧,我發現我們漸漸地把定位從天津大學,放到了天津大學的本科生,更確切地說,本科一二年級的學生。畢業就取關,也不是沒有道理。要試著把受眾,放到最廣。我們用於「死摳」排版和細節的時間太長,消磨積極性,如果可以,不要那麼在意細枝末節。
然而,我們太過關注閱讀量,也不是說這不好,而是說,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的內容深度,誠然,閱讀量有一定作用,但並不代表一切。
最後一點吧,想說,雖然線上活動搞起來比單單發一篇推送困難得多,但是活動必不可少,它可小可大,可搞笑,可正經,可帶動氣氛,可調侃……公眾號運營,活動必不可少。最後呢,要離開這個地方了,無論如何都,祝好!
@醬小喵
最近寫的東西好像不是很能觸動大家,引起大家的共鳴。我們原創的東西變少了,越來越多的是徵集和總結,二次傳播量也減少了。
近期推送的點子比較匱乏,不夠新穎,不能很好地抓住別人的眼球。原創圖片、內容等很少,大多圖片來源網絡等,內容上很少有比較有創意的東西,感覺不是很合大家的胃口。
我認為我們應當重視閱讀量,雖然閱讀量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推文的質量。讀者想看什麼很難說。我們想點子時,都覺得大家會對這個點子有興趣才開始去寫的,但可能效果並不是很好,這需要我們更關注大家都在關注什麼。
應該怎麼做嗎?想更多有趣的話題,做得更用心,寫更多原創,更大程度地支持我們平臺的推送。可能是這樣吧………
@咕啵啵
我不認為我們的轉發有意義,我甚至覺得這有負面影響,有的人因此取關。我還懷疑有的人把我屏蔽了。我們應該想一下,為什麼別的公眾號沒有人轉我們還是會看,是因為他信賴這個公眾號,或者說這個公眾號是他所需要的。
當然,排版好看與否、標題吸引人與否也是有關的。最近新學期導員閱讀量就超高,原因有二吧,一是這個內容只有咱們推了,二是導員是誰、好不好看也是大家都關心好奇的內容。不過另一方面,最近的推送實在有些缺少內容,我都沒有想法點進去看。確實像上次開會說的那樣,抖機靈太多了,很不正經,很皮。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點時間看點提高自己深度的推送才是大家想要的。或者不提深度,情感類也可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情緒化、感性,我們需要得到更多的共鳴。
@三菌
隨著微信公眾號的越來越多,泛閱讀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下午6點一直到晚上10點左右,是我手機公眾號推送文章的高峰期,在這個時間段內人們往往在吃飯,飯後閒聊,或者是睡前躺在床上,習慣性看一些閱讀類的文章。
當然,人們已經被泛閱讀給寵壞了,自從高中畢業有了隨時隨地使用手機之後,我不再像高中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的按著讀,而是習慣性大面積地一滑,有時候文章的內容可能都不能看全,更不用說深度閱讀了。
泛閱讀的普遍使一些乾貨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有著深度思考性的文章閱讀量下滑。而且公眾號測試遊戲的推出、微信小遊戲的流行,之前可能是「獨秀」的微信推送關注度難免降低,畢竟多數人在放鬆的時刻會選擇一些放鬆的事情去做。
有這樣一部分公眾號推出的內容從頭到尾都能吸引著我的目光,例如《局部氣候調查局》。我現在所關注的公眾號中,它是唯一一個以長圖的形式形成一篇篇推送的公眾號。
這其實是符合手機閱讀的一種形式,往下滑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圖片畫面的漸變,而不是簡單的文圖搭配的突變,簡練的文字適應人們在閱讀時大腦短暫性記憶的特點,這無疑能為其普及科學冷知識助力。
光有形式還不夠,強大邏輯的串聯更加重要。
其實以這種搞笑娛樂又適可而止的「冷娛樂」,《局部氣候調查局》並不是先例,小的時候看過一個系列的書,叫做《神奇校車》,一種漫畫形式呈現的書,便是通過好玩易懂的內容普及科學知識。而網絡大V papi醬也是通過強大的思維邏輯、幽默風趣的語言談論社會事件而深受粉絲喜愛。
由此可以看出,思維邏輯的強大以及語言的風趣活潑是吸引關注量的利器。有的人會認為風趣幽默是不正經,不應該是一個公眾號發展的大方向,但我覺得風趣幽默並不代表文章的內涵不夠,深度不達標,言簡意賅亦是將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講透徹的方法。
天外天並不是單純普及知識的公眾號,上面提到的一些特點生搬硬套也套不過來,但是腦洞和思維卻值得去學習。
@蛋蛋
作為天外天的一名新媒體人,我倍感榮耀,又心生慚愧。榮耀來源於我的頭銜,慚愧是因為我不能實至名歸。
推送應該走近大家的生活,與天大相結合,這往往需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而這類素養,我還不足。媒體人是需要堅持,需要熱情,需要找到自己的路的。天外天本就很棒,我們的路卻還很長。
我希望我能做出我想做的推送,能表達出真切的情感,能有與大家息息相關的內涵的內容,不再娛樂大家,不再為了閱讀量而閱讀。
@泡荔
做新媒體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每次發了自己做的推送,就會很關注左下角那個數字,這篇能不能破五千?能不能破一萬?有些時候很開心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很多人轉載,但現實往往沒那麼盡如人意。
其實我有一個持續了好久的觀念,就是評價一篇推送成功與否就是看閱讀量。我們做推送前想點子,想的是我的點子會不會有很多人感興趣,做的時候想的是我要寫成什麼樣才能讓大家都去轉發。所以結果出來就是泛娛樂化的文章、看起來不走心的徵集。
其實有些時候本末倒置了,只有當你用心做一篇文章,用心去發掘它深層次的內涵,用心表達那些值得宣揚的價值觀,才能得到一篇高質量的作品,而高質量的作品自然會帶來更高的轉發和閱讀量。
我們之前推過一些深度文章,如:父母子女的關係、抖音熱潮的興起、家的意義、隱形貧困人口的現狀……
雖然閱讀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它們是我們用心對待的作品。
而如果我們堅持下去,力爭將公眾號裡大部分的推送做到這樣的品質,相信我們的作品就會有更多人喜愛,更多人分享。畢竟誰不喜歡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懷的文章呢~
@Sirius
記得有一次,我的室友問我:
「你們天外天最初做公眾號的目的是什麼哇?感覺你一有推送任務就要寫寫改改好久,又不是營利性的,感覺好辛苦。我們做個推送簡簡單單的,也不用怎麼審,一個小時就夠了。」
是啊,我們好像真的該問問自己了。現如今閱讀量的下降好似扼住了我們的喉嚨,有些喘不上起來。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好像並不少:
太多的乾貨可能只是總結與照搬,大家已屢見不鮮;無所意義、無法引起多數人共鳴的徵集大家可能都不會想點開;不精美的頭圖與不精彩的題目在審核階段也沒有得到重視;力道文章和情懷文章隱匿江湖;轉發量不盡人意……
我們是新媒體人,我們是天外天新媒體人。
我們想做的,或者說我們的目的是從學校層面,從全體師生層面去發出一種代表性的聲音。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回憶回憶天外天這個公眾號的初心。在準備一篇推送,甚至準備一個點子的時候都應該想想,我們的思維是不是還是停留在個人或者小的群體之間;我們是否公正地發出了聲音而不是引喻失義;我們能不能在一篇文章中找到共鳴點或者「轉發點」……
從我們的目的入手,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我們或許會得到答案。
@六爺
初入大學校園,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竟然進了一個媒體類社團。
接觸媒體工作的時間並不長,新媒體則更短一些,但是不足兩年的時間還是有些感觸。這兩年間見證很多新聞熱點的反轉,媒體的報導可能左右整個事件的走向,毫不誇張地說媒體言論就是輿論的風向標。
尤其是當跑男事件來襲,作為受害者的我們痛恨一些媒體的捕風捉影,作為校園媒體人我們則更加懂得身上的擔子,也明白天外天在一些事情上做的還不夠。可能走出校園後我並不會從事媒體類工作,但是它曾教會我嚴謹與客觀的處事態度。
因為我們的聲音不僅代表著自己。
@東山石
希望我們未來做的推送能夠更加精益求精。每個細節都要精心雕琢,而不是把自己負責的推送當個任務去做。
文字能不能夠更加有真情實感,而不是泛娛樂化或者只是湊齊一些徵集直接往上排,這樣的內容感覺總是缺少了情感在裡面;圖片也要多用些心思去找,而不會讓人感覺是一堆表情包的堆砌;排版也要更創新,預覽之前多看兩眼。
我始終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每一篇推送都是在用心做,真的不會缺少有心人去看,閱讀量的增加只是時間問題。
@班班
這個行業在趨於飽和、甚至是過飽和,對於讀者來說,微信不再是便捷有趣碎片信息的主陣地。相反,對很多人而言,它成了形式的必然、成了累贅。但你不能說它會沒落,它只是在迷失。
我們的新聞網站督促我們努力記錄,因為這是書寫歷史的責任感。與此同時,我們的觸角正在積極地朝著新方向發展。但是,我們能探索出什麼大規則裡的新形式呢?作為新生入校首先關注的平臺,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做新聞,我們是嚴肅的;但新媒體的「新」還名副其實嗎?是分享趣聞輒止嗎?但我們的平臺在校內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這樣一個地方,趣聞是必需的,可作為全部去傾注,難免有失妥當。
比起個體而言,我們更有能力接近真相。可即使這樣,我們能做什麼呢?我不知道,未來的路還需要摸黑走一段。我不知道潮水的方向能否被改變。
@HZA委員會會長
說實話,看到天外天的閱讀量從原來穩定的3000+降到只有2000多,是非常難過的。閱讀量的下降,讓才加入天外天新媒體組不到半年的我,開始反思是否是我們這一屆出了問題。
初來乍到的我們,想法很多,創意很足,但對於如何抓住大家的眼球和如何吸引足夠多的閱讀量,還沒有很充足的經驗。
搞笑類的推送,偏重於娛樂性,是比較受大家關注的一類推送;而深度時政類的推送,如果富有深刻的思想與見解,以邏輯性與辯證性為行文特徵,也同樣會成為難以湮滅的好文。至於那些校園生活方面的盤點、徵集,或者是乾貨,相比於之前兩類推文,真的很難達到很高的閱讀量。
我想,一方面,我們在有情懷、有感情的推文上,也許做的不夠好。能與讀者達成情感共鳴的文章變少了,會讓大家覺得天外天的文學思想方面的境界,不過如此。另一方面,我們在推送的形式上,也許需要創新。關於排版,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一些新的標題素材。大家與我們的留言,及時幽默回復,也會增加大家對我們的喜愛程度。
@boomiboom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講些什麼,不是專業人士不能攬一個大口氣的架子,我就瞎說了:
數據重要也不重要,但在一個自媒體迅速崛起(不敢保證何時退潮),微信公眾號層出不窮百fa齊放的時間段裡,數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是做公眾號,要清心寡欲,不能患得患失。就像你學習,高考前是為了成績,再上一個等級,是為了知識,有了知識成績自然上來了。公眾號也是這樣吧,意見領袖帽子太大不敢當,做一個有質感的公眾號,數據自然見漲。
數與量是相輔相成的,作為一個媒體人該追求哪個,從而收穫哪個,希望大家能明白。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是微信公眾平臺登錄入口的一句話,或許也正是公眾號最初想要傳遞的理念。
「天外天,立足天津大學,服務廣大師生校友。為您提供最及時的資訊,最深度的原創,最全面的服務。一鍵關注,玩轉北洋!」這是天外天微信公眾號在功能介紹中的一段話,也是我們做校園媒體的初心。
「價值引領 校園文化 生活服務」是天外天作為天津大學校園媒體的自我定位,是我們的過去、現在也是未來,更是我們對所有天大人最深情的承諾。
看完這5209字並不容易,我們感謝每一個看到這裡的人。
文:天外天新聞中心新媒體組
圖:網絡
編輯: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