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山草堂書目》《金石影目錄》《江南收書記》
(清)莫友芝撰
張劍整理
中華書局,2020年12月
莫友芝、莫繩孫兩代藏書目録,今經眼者計三種。其中兩種藏國家圖書館,一種藏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分別簡述如下:
一、國家圖書館藏《影山草堂書目》二冊。該稿兩冊扉頁分別題「影山草堂書目上冊」、「影山草堂書目下冊」,魚尾上印有「乾隆四年校刊」字樣,係用舊稿紙鈔成,版心以毛筆填箱號。上冊扉頁記:「此冊但以箱記號,別有分類目録。」惜分類目録不知流落何處。上冊從一號至六十號,下冊自六十一號起,至一百六十四號止。其中第四號中「四書朱子異同雜辨」上有眉批「癸酉二月馬雨翁借」,按馬恩溥(字雨農)同治十三年已卒,故此癸酉當為同治十二年;十二號中「漢隸字源」上有眉批「洪琴翁壬申十二月初六,又借去」,按壬申當為同治十一年;十三號中「子略」上有眉批「蒯禮卿借,丁丑九月」,按丁丑當為光緒三年;十五號中「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廿四冊」後注「宣統辛亥陽湖陶氏石印,在外」;六十三號中「慶元黨禁」後注「六叔鈔」;九十四號中「夢硯齋遺稿四冊」上有眉批「黎姑丈借」,「慕耕堂詩鈔」上有眉批「黎姑丈取去」;百零一號有批註「壬子十一月初二查,未見」,按壬子為民國初年;百十五號中「朱印復古篇」上有眉批「丙午六月檢送羅申田」,按丙午當為光緒三十二年;百十六號中「皮紙局本史記」上有眉批「戊申查少史記十六本,不知小農等置何處,須檢歸」,按戊申當為光緒三十四年;百五十二號中「五禮通考、讀禮通考十六函,百二十八冊」上有眉批「九叔攜去」,書末有「甲辰九月十七日查」字樣,按甲辰當為光緒三十年。莫友芝卒於同治十年,可見此書目為其子莫繩孫所編,時間在民國初年之前。此目當為莫友芝、莫繩孫父子兩代藏書,粗略計之,書目收書近三千種。二、國家圖書館藏《郘亭行篋書目》二冊。該稿首頁首行題「郘亭行篋書目」,下注「但以書箱計號,未盡分類」,上冊為一至六十號,下冊為六十一至一百五十五號。所録基本類同於國家圖書館藏《影山草堂書目》,而較工整有序,其頁眉批云:「壬子十月廿三查,共百五十四箱。」壬子為民國元年。此書目當為莫繩孫在《影山草堂書目》基礎上的過録整理本,過録時間在民國初年。三、臺北漢學研究中心藏《影山草堂書目》六冊。此六冊實際分為四個部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善本書志初稿·叢書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二○ ○ ○ 年版)敘録較詳,今概述之:第一部分一冊,朱絲欄鈔本,封面題「影山草堂」四字,共二十四頁,上方記書名,偶記卷數、作者、版本要語,每行底端則記書價若干元,內中有莫友芝身後方刊之書,係莫友芝後人抄寫之書目。第二部分一冊,皮紙十四葉,所記自一號至三十四號,每號各記若干書名,原封面亦題「影山草堂」四字。第三部分共兩冊,係以版心下方印有「松茂室」或「倫仙館」之朱絲欄格稿紙抄寫。各書只記書名及冊數,上冊三十一頁,所列之書自第一號至第四十七號;下冊二十八頁,前十八頁為書目,未列號,後十頁係七言古詩四首;該稿封面題「影山草堂書目」,右旁註云:「己未秋七月既望列號。」己未為民國八年(一九一九)。第四部分兩冊,上冊三十六頁,下冊三十八頁,烏絲欄鈔本,版心右上方印有「乾隆四年校刊」字樣,封面亦題「影山草堂書目」;上冊全部及下冊前十八頁為書目,共分五十一號,下冊後二十頁為郵書、帶書清單及賬單等;該稿第二十八號內有「省欹公手書篆文紅格」一條,省欹為莫繩孫字,既稱「省欹公」,該稿當係其後人所編。按,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善本書志初稿·叢書部》所述有不確處,如第四部分雖有尊稱「省欹公」之處,但亦有莫繩孫自稱口吻,如第三十二號「資治通鑑」條下注「仲武讀本」,此目當為莫繩孫命兒孫輩鈔録,「資治通鑑」條照鈔莫繩孫所編《郘亭行篋書目》原有文字,而「省欹公手書篆文紅格」為《郘亭行篋書目》中所無,故以尊稱。第三部分的兩冊為莫繩孫後人鈔録,如第四十五號有「省欹公書求闕齋雜鈔目録」、「省欹公臨摹唐石經」,第四十六號有「省欹公雜鈔二冊」,未列號書目中亦有「省欹公集印大冊二冊」、「省欹公集印小冊三冊」、「省欹公集古印一冊」、「省欹公寫貞定遺文、求闕齋雜鈔稿略」、「省欹公稿件一包」等,皆為顯證。第三部分的兩冊較第四部分的兩冊,書目有所變化,鈔録時間亦稍後。第一、第二部分均係過録第三或第四部分中的部分內容,茲不論。值得注意的是,此六冊四部分,均係莫氏藏書售餘書目。因民國初年莫繩孫過録《郘亭行篋書目》時,尚存一百五十四箱近三千種書,而至民國八年(一九一九)莫繩孫後人再列書目時,僅餘五十一箱七百多種,臺北漢學研究中心藏《影山草堂書目》第四部分有一頁專門記録曰:「家留存書計五十一箱碑帖在內。」可見這七八年間,莫氏家族可能發生了一些變故,不得不鬻書自給。另外,此六冊書目絶大部分均在國家圖書館藏《影山草堂書目》和《郘亭行篋書目》之中,但也有一些不同,如《濂亭文集》厚冊、《讀通鑑綱目札記》八冊、《湖山勝概詩文》一冊、《藝風堂集》六冊、《衲蘇集》一冊、《歷代詞腴》一冊、《東藩紀要》四冊、《容甫先生遺詩》一冊、《敬孚類稿》四冊、《竹葉亭筆記》二冊、《香石詩話》一冊等,此當係莫繩孫及其後人陸續添補之書。此次整理,旨在揭示莫友芝藏書概況,因此不取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所藏售餘之《影山草堂書目》,而以鈔録較為完整清晰的國家圖書館藏《郘亭行篋書目》(簡稱《行篋》)為底本,校以國家圖書館藏《影山草堂書目》(簡稱《影山》)。《行篋》多為先述卷數,後述冊數(亦有先述冊數後述卷數者),《影山》則多為先述冊數,後述卷數。現統一為卷數在前,冊數在後,特殊情況例外;兩書目個別字句增刪及順序前後不同,未能增加有效信息者不出校;所録叢書目録有時《影山》順序更為合理,徑依之,不出校;訛字直接改正,亦不出校。《金石影目録》兩冊,係莫友芝手稿,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冊封面題「金石影一冊,郘亭先生手稿本」,正文共二十頁。首兩頁題「周至隋舊藏金石目録貳拾件」,上鈐「友芝私印」朱文印,正文録金石目録;第三頁題作「金石影目録,舊藏唐誌共百零八件」,上鈐「莫氏子偲」、「友芝私印」朱文印,至第十頁録唐金石目録;第十頁前半頁第七行雲「以下見揚州肆中」,至第十三頁仍録唐誌,後書「共四十三件」,上鈐「友芝私印」朱文印;第十四頁至第十七頁前半頁第七行,録唐誌目録,後題「上共七十五件」,上鈐「友芝私印」朱文印;第十七頁前半頁後三行至第十九頁前半頁第五行,録唐誌目録,後題「上四十二件,連前共一百七件」,上鈐「友芝私印」朱文印;第十九頁前半頁後四行至後半頁第七行,録唐誌目録,後題「上共十一件」,鈐「友芝私印」朱文印;第十九頁後半頁後三行至第二十頁前半頁,録宋誌目録,後題「上共六件」,上鈐「友芝私印」朱文印;第二十頁後半頁,録宋金誌目録,後題「上共五件」,上鈐「友芝私印」朱文印。一冊封面題「金石影目録又一冊」,正文十七頁,所録內容較雜。第一、二頁首題「金石影目録」,下鈐「獨山莫氏圖書」朱文印,雜録「夏岣嶁」等先唐金石目録;第三頁題作「金石影目録,獨山莫氏影山草堂」,有「獨山莫氏圖書」朱文印,至第九頁録唐誌,間有宋金誌,內容與前冊有所重複。第十頁、十一頁録《餘姚周清泉世熊所藏三老碑自識》,題下鈐「莫氏子偲」朱文印。第十二頁録金石目録十一條;第十四頁至第十六頁録莫友芝自作長文《河圖洛書俱不可考説》;第十七頁有莫繩孫自書《省㩻癭牓跋》一篇。
兩冊所收,當皆為莫友芝所拓或經眼之金石目録。兩冊目録有不少重複,當是不同時期稿本,因其總體數量不多,且分割不便,因此除第一冊中刪略重複之唐誌外,其他凡金石目録者皆予録出,並據其內容略分為三卷。
同治四年初,莫友芝奉曾國藩札委,往揚州、鎮江一帶訪求文匯、文宗兩閣《四庫全書》。同治五年初,又奉李鴻章命,查蘇省各屬官書,並繼續採訪兩閣《四庫全書》的公幹。其足跡遍及江南諸郡,每到一地,不僅與文化界人士交流頻繁,還常往書肆訪書、購書。這些購書記録部分留存下來,從中可見當時書籍售價和存沒情況,是一份難得的圖書文獻資料。今摭拾於此,供研究者參考(莫氏購書目録多有省稱,今如其舊,並加書名號,雖欠精確,然要在知其大略矣)。
中華民族夙有重視藏書及編製書目的優良傳統,並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作為目録編製的宗旨。
漢唐以來,公私藏書未嘗中斷,目録體制隨之發展,門類齊全,蔚為大觀。延及清代,至於晚近,書目題跋之編撰益為流行,著作稱盛。歷代藏家多為飽學之士,竭力搜採之外,躬親傳鈔、校勘、編目、題跋諸事,遂使圖書與目録,如驂之靳,相輔而行。時過景遷,典籍或有逸散,完璧難求,而書目題跋既存,不僅令專門學者得徵文考獻之助,亦使後學獲初窺問學門徑之便。由是觀之,書目建設對於中華古籍繼絶存亡、保存維護,厥功至偉。上世紀五十年代,古典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等曾出版歷代書目題跋數十種,因當年印數較少,日久年深,漸難滿足學界需索。本世紀初,目録學著作整理研究之風復興,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分別編纂《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及《書目題跋叢書》,已整理出版書目題跋類著作近百種。書目題跋的整理出版,不但對傳統學術研究裨益良多,與此同時,又在當前的古籍普查登記、保護研究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二○一六年,經《中國歷代書目題跋叢書》第四輯主編、復旦大學吳格教授提議,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聯合中華書局及復旦大學,全面梳理歷代目録學著作(尤其是未刊稿鈔本),整理目録學典籍,將其作為調查中國古籍存藏狀況,優化古籍編目,提高整理人才素質的重要項目,納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項目使用「書目題跋叢書」名稱,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統籌管理,吳格、張志清兩位先生分司審訂,中華書局承擔出版。入選著作以國家圖書館所藏書目文獻為基礎,徵及各地圖書館及私人藏本,邀請同道分任整理點校工作。出版採用繁體直排,力求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