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好書|《安妮在工作》:一部非正式的美國文化藝術斷代史

2020-12-23 澎湃新聞

【刊前語】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似乎還遠遠沒有盡頭。喧囂暫歇,個人時間在疫情面前仿佛「被拉長」,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也許是更具體瑣碎的規劃,也有可能是更具哲學意味的——人類如何看待自身,人與自然如何平衡發展……我們試圖從影像中——從影像的歷史中,從影像的細節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並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影像從業人員、愛好者們為我們解讀觸動他們的那一本攝影書籍——是什麼原因、在什麼境況下被打動、受到啟發。

周仰(攝影師、譯者)

第一次聽說安妮·萊博維茨這個名字大概是2009年,那是關於她「破產」的新聞,後來看到了她在凡爾賽宮拍攝時裝大片的現場錄像片段,對於她作為攝影師的架勢倒是很有印象。作為一個前新聞系學生,我原本對名人和時尚攝影師不怎麼感興趣,卻在2012年鬼使神差地接手了萊博維茨的工作自傳《安妮在工作》的翻譯任務,2018年,該書在全球發行增補後的第二版,我也再次受到委任翻譯了新增的兩章,並將第一版譯文進行了修訂。

《安妮在工作》,周仰 譯,文化發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第二版)

本書內頁。

大約是2012年春天,我偶然在微博上看到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在為《安妮在工作》(第一版)招募翻譯的信息,會留意到這位名人攝影師,其實是因為一則八卦。某次網上瀏覽時,我偶然發現萊博維茨是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戀人。記得我讀到的那篇文章提到,在2004年桑塔格去世後,萊博維茨為她的愛人拍攝了最後的肖像。在桑塔格生前,她們並沒有正式公開關係,某一次在書店裡翻到萊博維茨另一本作品集《一個攝影師的生活:1990-2005》(Annie Leibovitz: 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的前言,開頭寫兩人去旅行的細節,「蘇珊有著巨大的好奇心,她迫切地需要去經歷、去冒險每當她寫完一本書,她都要用旅行犒勞自己。我們總是討論下一站去哪裡。(她生前)最後一個目標是亞馬遜雨林,但她沒能去到那裡。」站在書店裡讀這些段落,我被她飽含感情的文字迷住了。因此拿到《安妮在工作》原版書的第一件事,是去找關於桑塔格的段落,遺憾的是這本工作筆記中並沒有大篇幅敘述她們的故事,「蘇珊」這個章節只有簡單內斂的四行字,隱隱透露出親密和傷感。

本書內頁。

整本書的翻譯讓我對安妮·萊博維茨這位攝影師有了新的認識——或者不如說,更全面的認識。1993年,萊博維茨在桑塔格的鼓勵下,來到被圍困的塞拉耶佛,與以身犯險在那個城市聲援民眾的桑塔格等知識分子一起,見證了當地人如何盡最大的努力維持生活的原樣。這段敘述讓人驚訝,因為現在我們提到萊博維茨多半立刻想到那些具有奇幻色彩的時裝大片、《名利場》雜誌封面上懷孕中的黛米·摩爾全裸的肖像或者1980年列儂和小野洋子的最後一張合影……事實上,我們總是記得巔峰而不記得開始,在這本回憶錄中,關於萊博維茨的攝影生涯可以再往前追溯十年,1970年是她職業攝影師生涯的開端,那年春天,學生們通過罷課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這些活動很快升級成暴亂,萊博維茨在舊金山和伯克利的這些反戰集上拍到的照片成了她第一次在媒體上發表的內容。因此,塞拉耶佛和之後的盧安達,並不是她拍膩了明星去尋求刺激,而是回頭尋找自己的過往。

本書內頁,安妮在塞拉耶佛的拍攝。

本書內頁,安妮在盧安達的拍攝。

在書中,除了人們熟悉的大製作時尚照片,萊博維茨還展示了許多不同的風格,剛剛開始為《滾石》雜誌拍攝封面時的實驗性肖像;用自然光為詩人、作家和其他藝術家拍攝的誠摯照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1996年她為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拍下的一張黑白肖像,沒有複雜的場景,拍攝對象直視鏡頭,顯得坦率而又脆弱。在第二版中新增的最後兩章中,她提到了自己開始探索地點的精神。在之前的拍攝中,她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拍人,而如今卻將鏡頭對準了有著獨特意義和歷史的場所,這些照片也一反她過往的風格,顯得格外簡單動人。

本書內頁,安妮為帕蒂·史密斯拍攝的肖像。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如果你受委託或者為雜誌拍攝,總是帶著某些議程。為在乎那些委任拍攝,但也希望嘗試不帶那樣的壓力來創作。為想要僅僅因為自己看到某個畫面而去拍攝。」——《安妮在工作》,第198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文。

苔絲·加拉赫和羅伯特·佩恩·沃倫肖像中的基本概念來自他們自己的詩,閱讀他們的作品是拍攝前的功課。同樣,我拍攝舞蹈演員之前,一定會先看他跳舞,拍音樂家之前會先聽聽他們的唱片。」——《安妮在工作》,第55頁

某種程度上,萊博維茨可算是職業生涯最順暢的攝影師之一,放到現在,有哪個新人能一入行就跟著最一線的傳奇記者去報導總統卸任和火箭發射?在她出道的20世紀70年代,已經過了報導攝影的黃金年代,但在電視成為主宰媒體以及各種新技術的衝擊到來之前,攝影還有差不多20年的風光;文化上,爵士、嬉皮、垮掉的一代,這些巨大浪潮趨於平靜,萊博維茨認為她錯過了最好的時期,但她至少還記錄了滾石樂隊的傳奇,拍攝了數不清的一線藝術家、音樂人和影星。某種程度上她這本筆記算得上一部非正式的美國文化藝術斷代史,對我來說,在翻譯的行為對讀者產生意義之前,它已經對我產生了巨大的意義——這是自學這部斷代史的過程。

本書內頁。尼克斯離開白宮,華盛頓,1974。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頁。

本書內文。

本書內文。

本書內文。

「事件在你眼前展開,這大概是攝影最奇妙、最神秘的方面。似乎你只需要決定什麼時間把相機瞄準什麼地方。這是一個線性的、永不停止的過程,直到今天我感覺還是如此,雖然我不再像強迫症一樣時時刻刻去拍攝。現在我可以靜靜地看著事件展開,只是看著。」——《安妮在工作》,第18頁

【長期徵稿】邀請您就曾經或者正在閱讀的某一本攝影類圖書書寫一篇讀後感或推薦語。欄目閱讀的對象有攝影類專業讀者,也有這方面完全沒有知識儲備的普通讀者,希望您撰寫的這篇文章通俗易懂,活潑有趣,讓閱讀書籍、閱讀攝影類書籍成為日常一種常態發生,並持續。我們想強調的是,如果您是研究影像的作者,完全可以精準地去解讀該書作者傳遞出來的觀點,無論旁人贊同與否;如果您是無意間邂逅該書,請將這份特別的緣分而帶來的觀後感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視界」欄目編輯們的初衷期望在龐雜的書海中,通過您,得以在更窄的範圍內分享給大眾一本攝影好書。文章要求:1,1000~1500字;2,該書的版本,作者/譯者,購於何時何地等信息;3,觸動您的重要語句或圖片內容;4,本書相關圖片。請發送稿件至:xuhf@thepaper.cn及liangyj@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攝影好書|史蒂芬·肖爾:《審視》
    攝影只能反映表象,這是媒介的特性,但是好的攝影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通過美國表象引發我們對美國社會的思考,也預示了新的攝影浪潮的到來——也就是1975年新地形學(New Topographics)展覽後,引起了人們對景觀攝影的關注。
  • 著名攝影家安妮•萊博維茨佳作
    她以其獨特的人像攝影風格而聞名於世。是第一個在美國史密森學會的國家畫廊舉辦影展的女攝影家。   安妮•萊博維茨鏡頭中的約翰-列儂  萊博維茨1969年還在舊金山藝術學院求學時,即為《滾石》雜誌拍片。以名人肖像攝影享譽攝影界,1983年成為《名利場》雜誌首席攝影師,並長期為《VOGUE》雜誌供稿。
  •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攝影好書|楊延康《神貧的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靈魂之樂 楊婷婷 2020-11-17 10:24 來源:澎湃新聞
  • 斷代史要有「通」的精神
    可是,人們還相應地普遍認為班固《漢書》為斷代史,故而若稱關於某個朝代例如清代歷史的著作為通史,恐怕未必人人都能認可。其實,斷代為史也是時代之需、形勢使然,並不意味著與通史絕緣。相反,斷代史也可以當成通史來寫,從而稱某斷代史例如清史為通史,只不過這種斷代史須具有「通」的精神,或者說要賦予斷代史著作以貫通、旁通、聯通與圓通的精神,才能變斷代史為通史。
  • 安妮海瑟薇被廣為流傳的照片竟然來自一部醜小鴨勵志電影
    看到這我就已經明白這就是一部少女電影,那個小女生不會夢想自己成為一個公主,而這部電影中的主角,不僅要成為公主,還將成為女王!女生還有最大的夢想就是變美!首先劇中的透明時期的安妮海瑟薇長這樣爆炸泡麵頭存在感很強的黑框眼鏡讓人不禁懷疑我國國產大劇《漂亮的李慧珍》的造型靈感是不是出自於這而且她們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拉直頭髮之後美得不行,泡麵頭的時候就醜得不行所以醜的是泡麵頭?
  • 如果沒有這些女性攝影師,當代攝影的面貌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
    尤其是大家能夠接觸到的攝影行業中的攝影師也是男性佔絕大多數的。在攝影歷史中,男性攝影師確實創作出了很多的優秀作品,但是,同樣有很多優秀的女性攝影家以女性視角和女性特有的視角和情感元素創作了很多影響攝影發展和影像文化的作品。今天我們來看看幾個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創作理念支持下的有代表性的女性攝影家的作品,是如何共同參與建構了今天的攝影的面貌的。
  • 螞蟻攝影書店近期好書合集
    這不是炫寶式的展覽,而是如相機博物館般的文化歷史精華!關於作者:路萬江,北京市收藏家協會會員、北京攝影文化協會傳統相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攝影收藏協會副主席。梳理藝術與攝影的發展脈絡。◆ 英國著名藝術出版社Phaidon出品,Art Today(今日藝術)系列扛鼎之作。歐洲攝影暢銷書,英文版出版半年即重印。
  • 藝術攝影之後,攝影何去何從?
    類似託德·帕帕喬治(Tod Papageorge)等效仿蓋裡·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羅伯特·弗蘭克與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的傳統工作方式的攝影師,在藝術攝影中屢見不鮮。不過,在藝術攝影中,這種普遍存在的「影響」並不會讓人焦慮。但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發現,自發的模仿比無意的模仿更生動。
  • 2020藝術攝影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召開
    2020年10月24日,中國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召開。
  • 聯盟中的哥特文化,獨特的背景,並非只有哥特蘿莉安妮
    >哥德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荊棘、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哥德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 阿Sam的書房,1月好書推薦!
    《整個巴黎屬於我》關於巴黎的書太多了,在所有關於巴黎的書裡這本書才是我最期待的和值得購買的,《整個巴黎屬於我》是為海明威誕辰120周年重磅紀念所推出,此書歷時5年深度採訪,取材於300萬字素材,美國文化史學家布魯姆重磅作品!
  • LOL:聯盟中的哥特文化,獨特的背景,並非只有哥特蘿莉安妮
    在聯盟中提到「哥特」主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哥特蘿莉安妮這款皮膚,畢竟就是直接以「哥特」來命名的,皮膚的背景各位也清楚,這是一款限定皮膚,也是安妮的伴生皮膚,在國服和外服都屬於限定,源於這款皮膚的背景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重點要說的是這個文化背景哥德式(Goth)
  • 安妮海瑟薇亮相紅毯,新片即將上映,美國甜心的真實與優雅
    1月12日,安妮海瑟薇身著深V金色亮片晚禮服亮相美國第25屆評論家選擇獎(25th Annual Critics' Choice Awards,簡稱25th CCA),清晰可見的事業線,微凸的小腹,飽滿的身形,標緻獨有的笑容都讓人感嘆:她毫不掩飾地產後真實,自帶風情,少女甜美感正悄然轉變得優雅又成熟
  • 攝影好書|林路:兩本畫冊看埃裡克·索斯的詩意和深度
    攝影好書|林路:兩本畫冊看埃裡克·索斯的詩意和深度 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特約作者 季成 視頻製作 實習生 沈天暘 2020-08
  • 一席地文化藝術沙龍暨朱瑞華攝影藝術初探,首季雅集!讓美更美!
    一席地文化藝術沙龍暨朱瑞華攝影藝術初探活動將於6月20日上午10點在江蘇徐州紅星美凱龍二期一樓後廳——席地刺繡藝術館舉辦。活動將由攝影大師王昭鵬老師點評朱瑞華作品,朱瑞華講述攝影心得,藝術空間內嘉賓旗袍秀攝影三項議程,讓我們靜靜的坐下來覓一安靜的空間好好提升一下自己,讓美更美!
  • 克拉倫斯·H.懷特|藝術攝影轉型之際的攝影教育大師
    因為,他接受過不同的美學影響,包括日本藝術、拉斐爾前派、惠斯勒和新藝術運動,這些藝術流派和風格通過當時的畫報雜誌傳到美國中部,讓懷特耳目一新,他的藝術視野也得到充分開拓。當懷特還在一家雜貨公司擔任全職會計時,他便努力尋找機會進行攝影創作,並在俄亥俄州的紐瓦克攝影俱樂部推廣畫意攝影。大約在1900年前夕,懷特同F. 霍蘭·戴(F.
  • 螞蟻攝影書店近期好書合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不是炫寶式的展覽,而是如相機博物館般的文化歷史精華!關於作者:路萬江,北京市收藏家協會會員、北京攝影文化協會傳統相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攝影收藏協會副主席。梳理藝術與攝影的發展脈絡。◆ 英國著名藝術出版社Phaidon出品,Art Today(今日藝術)系列扛鼎之作。歐洲攝影暢銷書,英文版出版半年即重印。
  • 美國大學攝影專業排名一覽
    攝影專業,比起其他專業來說相對冷門,但是確著實是一個好專業。無論從就業還是前景來說,都非常的樂觀。近幾年出國學習攝影專業的學生也在逐漸增加,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最新美國大學攝影專業排名。一、攝影專業介紹攝影留學一般分為三個方向,藝術攝影,商業攝影,新聞紀實攝影。
  • 100種文史經典好書推薦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世界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生傳記和文化等類別,一起來看看吧,您會受益多多。《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研究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研究中國文化史不可不讀的力作考察從上古到近古的中國文化的生成、定型、發展的歷史
  • 攝影好書|《出龕入龕——當代美國攝影藝術家訪談錄》
    2014.05.16」,《出龕入龕——當代美國攝影藝術家訪談錄》的扉頁上我的字跡。我習慣在買回一本書之後,在同樣的位置寫上購買日期,有時候還要加一句自勉的話。本書封面扉頁內自勉的話。本書內頁,維克託·史瑞格 (Victor Schrager)本書內頁,亞當·弗斯(Adam Fuss)本書內頁,戴維·格底斯(David Goldes)本書內頁,阿比拉多·莫瑞爾(Abelardo Morell)因為觀看這些攝影作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