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於迪斯尼集團的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男性觀眾佔絕大多數。正因此,該臺播出的電視劇多以戰爭題材為主,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期,它被美國人嘲笑為「希特勒頻道」(The Hitler Channel),因其一年到頭都在播有關「二戰」的電視劇。
為了能夠改變美國觀眾對該頻道的刻板印象,歷史頻道近年來一直在打造所謂的大歷史概念,試圖擴展女性受眾群。不過與東亞的歷史劇多為宮闈秘史不同,歷史頻道仍然希望自己能夠正說歷史,只不過在歷史劇中添加「俠骨柔情」四字真言。不管什麼劇,片中的男演員往往一言不合就脫了,露出健碩的肌肉,希望以此挽留「女心」。近年來該臺最成功的電視劇《維京傳奇》(Vikings)即是如此。
《海豹六隊》劇中男演員同樣也走一言不合就脫了路線。今年1月18日首播的《海豹六隊》(Six)則是歷史頻道最新嘗試。
說起來,《海豹六隊》有些命運多舛,隨著美國時間2011年5月1日,以海豹突擊隊為主力的美國特種部隊,成功地在巴基斯坦境內對蓋達組織領導人賓·拉登實施了斬首行動,海豹突擊隊的名號可謂到達了自1962年成立以來的聲譽頂峰。隨後不斷有媒體揭秘那次斬首行動的過程,此外還不時有前海豹突擊隊隊員站出來透露內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海豹突擊隊始終佔據著熱搜詞榜單。
這自然引起了好萊塢的興趣。上世紀80年代,海豹突擊隊也曾迎來過一次改編潮,當時是在「冷戰」背景下,不過那一次的影視改編都不能稱之為成功,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美國軍方以「機密」為由,限制了編劇們的想像空間。
但這種情況在前海豹突擊隊隊員接二連三不顧保密協議出版回憶錄和接受採訪之後得到改觀。素材有了,就看誰來操刀了,此次《海豹六隊》的主創團隊中包括美劇《國土安全》的導演萊斯利·格拉特還有好萊塢金牌編劇、越戰老兵威廉·布羅爾斯。
然而,這樣的陣容仍然無法打動美國各大電視播出平臺,海豹突擊隊早已不是熱搜詞,關於他們的書籍也已退出暢銷榜單,在一番預定,砍劇,再預定的折騰中,《海豹六隊》第一季終於以全季8集的形式出現在歷史頻道上。
另一個原因就是主演的臨時退出,原本該劇主演是因《真愛如血》躥紅的「狼叔」的喬·曼根尼羅,但他以健康理由退出了劇組。而他退出時已拍攝兩集,劇組不得不停機,尋找新演員重新拍攝。
喬·曼根尼羅臨時退出使得《海豹六隊》拍攝一度停擺。原本許多人猜測《海豹六隊》的故事會與賓·拉登有關,但隨著電視劇開播,人們發現第一季的故事除了開頭涉及阿富汗外,基本都在講述打擊盤踞在奈及利亞等國的恐怖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
「博科聖地」在2004年左右進入人們的視野,但其最為世人熟知的一次恐怖事件則發生在2014年4月15日,「博科聖地」武裝人員綁架276名少女。被綁架的少女中大部分人被以極低的價格賣給武裝分子當奴隸或妻子。有的被賣給鄰國的男子,價格從10美元到15美元不等。
這一恐怖事件因其性質十分惡劣,引發各國民眾,尤其是各國女性的憤慨,他們在推特上發起「#BringBackOurGirls」(帶回我們的姑娘們)行動,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妻子米歇爾也參與其中。
然而,至今在公開報導裡,有關美國海豹突擊隊打擊「博科聖地」的報導卻並不多見,少有的報導也多語焉不詳。
至今有關海豹突擊隊參與解救被「博科聖地」綁架的奈及利亞女高中生的報導,仍然不多。假設真如《海豹六隊》的宣傳語所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倒是多少能夠還原出最近幾年海豹突擊隊究竟是以怎樣的形式介入在非洲的反恐行動的。
不過所有的事件都是皮囊,撐起這部劇的血肉應該還是反應海豹突擊隊隊員的生存狀態。這就跟國內歷史劇不管正說戲說到最後都是勾心鬥角一樣。歷史頻道出品的電視劇一貫有個特點:小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的起起伏伏。
現實中,海豹突擊隊隊員如果能夠活著退伍,他們的轉業基本都逃不出:當私人保鏢、當私營安保公司的安保人員、當訓練營長官等。理論上,前海豹突擊隊隊員的光環也能夠讓他們退伍後的生涯不至落魄無著。
劇中,主角Rip便是如此,2014年他在阿富汗的一次行動中,槍殺已表示投降的疑似恐怖分子,因此退出軍籍,隨後他成為某安保公司的高級顧問,但其老闆「作死」地探訪一家奈及利亞女校時,被「博科聖地」俘虜。
從已經播出的劇集來看,《海豹六隊》高度還原了海豹突擊隊的作戰體系,巷戰、夜戰、突襲戰,以及與無人機的配合等,都反應了現代美軍特種部隊的作戰樣式。從這一點來說,軍迷們是可以對此認可的。
只是文戲方面,本劇還是略顯俗套,譬如軍中的潛規則,不能出賣戰友,但Rip被辭退,顯然是有人打了小報告,還有就是軍嫂的抱怨,諸如「你怎麼還不退伍」「有個私人公司的合同等著你,你怎麼還不去籤」之類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