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在網上出鏡率比較高的就是學校的顏值,被評為最美大學,當然了,也有網上說武大是最美大學,但不管咋說,廈門大學的老校區的確很漂亮,說一步一景真心不為過,生活在這麼漂亮的大學裡的確是一種幸福,當然也容易審美疲勞。廈門大學是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廈門大學現在還有馬來西亞分校,這個的確開創了國內高等教育的先河,說了這麼多沒用的,那廈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到底如何呢?我們以廈門大學2017年就業質量報告的數據為基礎,來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下廈大的相關情況。
廈門大學2017 屆畢業生共計7441 人。其中本科生4504 人,碩士生2727 人,博士生210 人。這麼多畢業生,當年來自哪呢?我們看看廈門大學的主要生源地都是哪些省份?
通過生源地數據可以看出來,廈門大學本碩博最大的生源地是學校所在的省份,基本上佔到30%左右,這個數據應該說是比較正常的。再比較多的省份就是河南、山東、安徽這些高考大省了。
截止到2017年底,該校總體就業率為95.6%。其中本科生就業率為94.7%,碩士生為97.5%,博士生為91.9%。這樣看來,廈門大學的碩士生就業是非常不錯的,反而博士生就業率比較一般呢?通過學生去向分析可以發現,本科生升學和就業並重,比例很接近;而博士生和碩士生則是就業為主:
該校畢業生境內升學的主要去向為國家雙一流院校和重點科研單位。本科生國內升學有1332人,佔本科畢業總數29.6%。碩士生境內升學有153人,博士生做博士後的有22人
2017 年,該校畢業生出國(境)留學人數為847 人,佔畢業生總數的11.4%。該校畢業生出國(境)留學首選國家為美國,佔出國(境)留學總人數的27.6%,其次是英國(23.7%)、澳大利亞(11.7%)、中國香港(10.7%)、新加坡(6.3%)、日本(4.3%)、德國(3.2%)。
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016-2017 學年世界大學排名,該校2017 屆畢業生進入世界前100 強的國(境)外高校深造人數達464 人,佔出國(境)深造總人數的54.8%;進入世界前200 強深造人數達574 人,佔比67.8%。
除了升學,大家關注的比較多的是就業,廈門大學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就業比較多的是其他企業(民營企業),其次是國有企業。而博士生就業主要面向的是高等教育單位。
2017 屆本科畢業生籤約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1.1%)和金融業(16.3%)。碩士畢業生籤約流向較多的行業是金融業(19.2%),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6.5%)和製造業(12.3%)。博士畢業生籤約行業更趨集中,以教育行業(65.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2.1%)為主。
2017 屆畢業生到東部地區就業的佔比較高,主要流向廈門、福建(不含廈門)、深圳、上海、浙江等省市,這與我校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源結構等有密切關係。
根據畢業生籤約情況統計,2017 屆畢業生籤約集中用人單位如下。
學校持續推動畢業生到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就業,2017 屆畢業生到國家經濟建設、科技教育、社會管理、國防和國家安全及其他社會發展事業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及戰略性新興行業等單位就業的人數為1735 人。其中,研究生到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就業1074 人,佔研究生籤訂協議人數的43.3%。本科生到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就業661 人,佔本科生籤訂協議人數的39.3%。
總體來說,廈門大學的畢業生出路還是不錯的,對於你個人來說,關鍵看你的能力啦!學校的實力和水平在國內也是很不錯的。
我們看看廈門大學哪些專業的就業率不高:
本科生:88個本科專業,有20個專業的就業率為100%。就業率比較低的有:生態學(70.3%)、智能科學與技術(75%)、人力資源管理(77.3%)、國際政治(78.6%)、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82.4%)、環境科學(83.6%)、天文學(84.6%)、歷史學(84.8%)、預防醫學(85.1%)、微電子科學與工程(85.2%)、考古學(87.5%)、哲學(88.2%)、生物工程(88.5%)、電子信息工程(89.5%)、生物科學(89.9%)
碩士研究生:233個碩士專業,有187個就業率為100%。就業率比較低的有:軟物質與功能材料(50%)、人類學(66.7%)、外國哲學(75%)、體育教育訓練學(75%)、光伏工程(75%)、中醫內科學(80%)、中國哲學(80%)、凝聚態物理(80%)、管理經濟學(80%)。
博士研究生:博士生85個專業,有73個專業的就業率為100%。就業率比較低的有:
之所以找出就業率一般的專業,也是幫你在挑大學選專業時提個醒,無論高考報考還是考研,有些專業是需要躲著走的。綜合性大學的特點都一樣,專業比較多,難就業的專業也會比較多。所以,綜合性大學不要和專業性大學去比就業率的。
關於廈門大學的畢業生的出路,我們能看到的就這麼多,你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