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秋 《二牛圖》
2021年是農曆辛丑年,即十二生肖之牛年。牛為「六畜」之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農耕時代,牛是耕田、載物的主力,它性格溫順、憨厚可愛,是勤勞奮進、任勞任怨、不屈不撓、默默奉獻的象徵,深受人們的青睞。古往今來,對牛敬仰者有之,以牛自喻者更不乏其人:孔子的門生甫耕和司馬耕以「伯牛」和「子牛」作為自己的字,宋代李綱曾以「病牛」自喻,現代文豪魯迅則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座右銘。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愛寫牛、畫牛,湧現了很多精彩的詩句與畫作,流傳至今,讓我們溯源美術史,聊一聊畫牛的那些「牛人」、牛畫以及畫牛相關的事兒。
南朝劉宋墓彩繪牽牛畫像磚 南陽博物館藏
南朝劉宋墓彩繪偏幰車畫像磚 河南博物院藏
牛的藝術形象早在遠古的巖畫中就有表現,商代青銅器中出過了造型精美的牛獸,漢代隨著牛耕普及、水利興修及鐵農具的廣泛使用,漢畫像石、畫像磚中對牛的描述數量之大、風格之多,是牛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最好佐證。漢代畫像磚石的牛畫題材包括祥瑞圖、牛車圖、牛耕圖、鬥牛圖以及屠牛圖等,採用「擬繪畫」「擬浮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將牛的形象塑造得簡潔質樸、深厚雄健,概括性地表現出牛的本質特徵——作為可供人類役使的力畜,作為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勞動夥伴。
白牛 莫高窟第360窟 中唐
耕牛 莫高窟第117窟 盛唐
二牛抬槓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魏晉時代,中國繪畫逐漸走向成熟,以牛為題材的作品屢見不鮮,敦煌壁畫中出現了眾多牛的身影,在莫高窟第249窟壁畫上,山林中野牛篤定行走、受驚回首,均被畫師用寥寥數筆畫成速寫。一隻肌肉健碩、神態生動的野牛幾乎要從壁畫裡走到我們面前。
名家畫牛,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首推三國時代吳國名家曹弗興,其畫牛代表作品為《三牛圖》,不過只見之於著錄中,在唐朝時就失傳了。此外,《晉書王獻之傳》裡記載了一個著名書法家王獻之「汙扇畫牛」的段子:東晉權臣桓溫聽說王獻之的書法很好,就請他來為自已寫把扇子,誰知墨汁太濃,一提筆就在扇面上濺了一個大黑點。王獻之淡定地端詳了一會兒,靈機一動,利用這個墨點畫了一頭黑白花的牛,姿態生動,意趣橫生,令人叫絕。
南北朝時期梁朝的著名醫藥學家、天文學家、書畫家陶弘景為我們留下一個「畫牛明志」的故事,陶弘景在劉宋末年做過短時間的諸王侍讀,南齊永明十年辭官歸隱,梁武帝蕭衍多次請他出山做官,為了表示自己拒絕為官的決心,陶弘景畫了一幅《兩牛圖》獻給梁武帝,畫中一牛散放於水草之間,自由自在;另一牛頭戴金籠頭,有人拉著韁繩,並用棍子驅趕。梁武帝見到畫笑著對大臣們說:「此人是不會出來做官了,這幅畫是用類似於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他寧可做一隻在泥水中自由爬行的烏龜,也不願做被打扮得很漂亮的供入廟堂的牲牛。我豈能強人所難,由他去吧!」此後梁武帝每遇吉兇、徵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前去諮詢,他也時常會出些高見,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唐朝國力雄厚,經濟繁榮,為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其藝術成就大大超過往代。唐代繪畫題材除了人物、山水之外,花鳥走獸題材的作品也十分盛行,並出現了許多專擅某一類題材的畫家,例如早期薛稷擅長畫鶴,中期韓幹長於畫馬,在畫牛領域,最出名的莫過於韓滉、戴嵩。
唐 韓滉 五牛圖
韓滉,字太衝,長安人,曾擔任兩江節度使,左僕射同平章事,封晉國公,善書畫,畫學陸探微,尤以畫牛為佳,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一的《五牛圖》是他的代表作,此畫精微,五頭牛各不相同,俯首吃草的、回顧吐舌的,向前行走的,特別是正面的那頭牛,透視非常精準、形象非常生動,對牛的筋骨和皮毛的質感表現得非常到位。歷代收藏者對這幅畫評價都很高。
唐 戴嵩《鬥牛圖》
戴嵩是韓滉的弟子,擅長畫水牛,與當時的畫馬名家韓幹齊名,並稱「韓馬戴牛」。傳世作品有《鬥牛圖》,畫中一牛潛逃似力怯,另一牛窮追不捨,低頭用牛猛抵前牛的後腿。雙牛全用水墨繪出,以濃墨繪蹄、角、點眼目、鬃毛,生動形象,畫出牛的肌肉張力,逃者憨態畢現,擊者勢不可擋,把二牛動作表現得細緻入微。
蘇軾《東坡志林》中記載一個「戴嵩畫牛」的段子:四川有位杜處士,藏有一幅戴嵩畫的鬥牛圖。他視如珍寶,用錦縫製了畫套,用玉做了畫軸,經常帶在身邊隨時欣賞。有一天,他在院子裡曬畫,有個牧童指著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說:「這張畫畫的是什麼鬥牛啊?!鬥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在鬥,太荒謬了!」杜處士尷尬地笑笑,感到他說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婢女。」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當然,這只是一個查無實證的段子罷了,事實上戴嵩畫牛水平是極高的,我們從一個「米芾換畫」記載裡可以得到佐證:米芾在漣水做官時,遇見有人賣戴嵩的牧牛圖,他越看越愛,便央求賣畫人說暫借一天觀賞,第二天奉還。米芾擅長臨摹,手段極其高明,所臨的作品幾可亂真,他因此常將臨作歸還人家,自己留下真跡,這一次他如法炮製。誰知賣畫人拿到米芾歸還的牧牛圖後不久,又找上門來,一口咬定說米芾歸還的是贗品,要求將真本歸還。米芾大吃一驚,問他何以如此肯定此為贗品。賣畫人說:「真本的牛眼裡有牧童的影子,你看看你這幅牛眼中什麼都沒有,這怎麼瞞得過我呢?」戴嵩畫的牛眼裡居然有牧童的影子,這是米芾萬萬沒有想到的,只好尷尬的將真品還給了人家。
宋 毛益《牧牛圖》紙本 水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畫牛,基本上以牛為主體展現對象,到了宋代,在承襲前人創造的完美表現形式與技法的基礎上,畫牛在畫科上被列入「畜獸門」,牧牛題材成為一時之盛,傳世作品極多。北宋官方編撰的《宣和畫譜》在介紹畫牛高手時,這樣記載:「牛則唐有戴嵩與其弟戴嶧,五代有厲歸真,本朝有朱義輩」。《宣和畫譜》評價朱義畫牛:「作斜陽芳草,牧笛孤吹,村落荒閒之景,而無朝市奔逐之趣」。宋代畫史中比較有名的畫牛高手還有朱瑩、甄慧、祁序、丘士元、裴文、胡九齡、李公麟、閻次平、毛益等,此外,眾多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山水名家也都擅長畫牛,如燕肅、許道寧、李嵩、李唐、李迪以及馬遠、夏圭、劉松年、梁楷等,下面我們略選取幾幅作品介紹一下。
宋 李唐 《牧牛圖頁》 絹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牧牛圖頁》,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繪初春時節,一邊無葉的樹枝上紅花灼灼,空中一隻燕子拍翅而來;樹下一頭體格強壯的犟牛似不願聽從牧童引導,故而孩童騎在牛角上,與壯牛一比高低,童趣十足。《圖繪寶鑑》說李唐「尤工畫牛」,《畫繼補遺》評價他「善作山水人物,最工畫牛」。在記載中,李唐的畫牛之作也確實相當多,如《桃林縱牧圖》《放牧圖》《春牧圖》《秋牧圖》《煙林春牧》《風雨歸牛圖》《三生圖》等等。《清河書畫舫》所記李唐的《桃林縱牧圖》:「不知者謂為戴嵩。」李唐畫的牛今日已不多見了。現存畫跡中,南宋的畫牛圖還不算太少,大抵皆受李唐的影響。
宋 李迪《風雨牧歸圖》 120.4 x 120.5 cm 絹本 設色 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迪是南宋畫家中最能工畫走獸的,他最善於捕捉小動物剎那間的生動表情和特定行為動作。畫中筆墨精細,有工有寫,足見畫家描繪事物的功力。李迪《風雨牧歸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描繪風雨將作時,二牧童趕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風俗畫性質的小景山水。畫中以極簡潔的場景,卻烘託了一個極充實的情境,整個牧童、牛、大樹、湖水、葦叢等景物都被置於忽來的風雨主題與氣氛之中。因而畫幅雖大,景物雖簡,但仍顯得充實而飽滿。畫中用墨、設色均輕淡細膩,除極好地表現兩牛形體、骨肉的細微變化外,畫中筆墨精細,有工有寫,尤其兩頭牛身上的細毛能一絲絲勾出,密而不亂,又足見畫家描繪事物的深厚功力。對整個畫面氣氛的烘託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宋 夏圭 雪溪放牧圖頁 絹本設色 25.7x26.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雪溪放牧圖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晴空草坡,雪地溪流。水石清瑟,大樹數株,傍立溪邊。一戴笠童子,牽一水牛上岸前行,田園風景,寧靜而安詳。作者用勾勒填彩法畫樹幹,雙鉤或攢筆畫樹葉,用筆雖簡,但樹葉疏密、層次卻表現得恰到好處,用淡墨染天空和溪水,以烘託大地的皚皚白雪。《雪溪放牧圖》筆墨精勁,刻畫細膩。牧童用力牽牛,水牛不想前行而頑固抗拒的神態以及繩子拉得很緊的細小動作,描繪得惟妙惟肖,不愧為南宋小幅山水人物畫的精品力作。作者以極為簡括的構圖和痩勁的線條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追求心靈自由、親近自然山水的訴求,藝術風格樸素清逸,可稱是夏圭的代表作品。
宋 閻次平 《四季牧牛圖》
閻次平是南宋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工山水人物,尤精畫牛,頗為生動,畫法近李唐。閻次平的《四季牧牛圖》,為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圖組成,合裱為一整卷,通觀整卷四幅作品,四季景色各造奇妙,牧童與牛隨季節而自然變化,生動有致。山水、人物、牛高度統一,組合為一曲醉人的田園交響樂章。《春牧圖》其首,寒氣漸除、春意融融,青草長,楊柳飄,一村童,引雙牛,放牧於春煙淡霧中。《夏牧圖》隨後,烈日當空,暑氣逼人,濃蔭下,池塘中,牧牛對語,牧童對歌。《秋牧圖》其次,樹葉紅,青草黃,秋高氣爽;聽流水,觀行雲,人閒牛慵。《冬牧圖》殿後,大地雪白,長河冰凍,樹木僵立,寒風肆吼;兩牛相貼以取暖,牧童牛背蓑下任西東。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局部
元朝是中國古代山水畫抒情寫意一格的最高峰,因元代未設畫院,除少數專業畫家直接服務於宮廷外,元代畫家的身份大多為身居高位的士大夫和隱逸在野的文人,他們的創作比較自由,多表現自身的生活環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蘭等題材大量出現,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風情畫減少,宋代田園牧歌式的牧牛圖被塵封於歷史之中,因此元代鮮有畫牛作品,我們甚至在元畫中很難找尋到牛的身影。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王蒙《葛稚川移居圖》中,葛洪老妻抱一小兒騎在牛背上,是元畫中比較醒目的一頭牛。王蒙另一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谷口春耕圖》,繪漢代鄭子真隱居谷口,自食其力的故事,畫中依稀可見一人二牛在耕田。
元 王蒙 《谷口春耕圖》局部
明清時代畫牛的名家不少,如戴進、沈周、郭詡、唐寅、張路、石濤、楊晉、王雲、黃慎、任伯年等,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張路《老子騎牛圖》、石濤《對牛彈琴圖》、楊晉《石谷騎牛圖》等。
明 張路 《老子騎牛圖》
張路《老子騎牛圖》,繪老子坐於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經》卷,正抬眼注視著一隻飛蝠。在表現手法上,筆勢狂放而草率,但筆墨變得愈加雄奇,人物結構準確而又穩妥,基本合乎人體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畫得非常傳神,衣紋的穿插也靈活巧妙,整個人物給人一氣呵成之感,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致。
清 石濤《對牛彈琴圖》
《對牛彈琴圖》,紙本墨筆,是石濤晚年的重要作品。畫面以濃墨繪一高士,一古琴,一黑牛,此外畫面別無他物。畫中高士,神情靜穆,目視前方,手揮五弦。黑牛靜臥,相對高士,只留背影,側耳傾聽。空闊的背景,洗鍊的筆墨,超拔的詩意,不盡的語言……構圖奇險,筆墨老到,意境突出,「對牛彈琴」一詞本是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而這幅作品通過自題「世上琴聲盡說假,不如此牛聽得真」的詩句,反映出畫家難遇知音,而只能寄託於「牛聲一呼真妙解」的孤獨落寞心境。
清 楊晉《石谷騎牛圖》
楊晉《石谷騎牛圖》作於康熙38年(1699年)王翬辭官南歸之際,作為弟子的楊晉以較為粗率、鬆軟的筆調,畫出了恩師王翬淡於功名、寄情山野的隱者志趣。畫面上方的題詩寫的更是有趣味:老夫自是騎牛漢,一蓑一笠春江岸。白髮生來六十年,落日青山牛背看。酷憐牛背穩於車,社飲陶陶夜到家。村中無虎豕犬鬧,平圯小徑穿桑麻。也無漢書掛牛角,聊掛一壺春醑濁。南山白石不必歌,功名富貴如餘何?
追溯清代之前的畫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歷代畫牛作品大多是工細嚴謹的風格,近現代畫家畫牛,則更講究筆情墨趣,其中比較著名的畫牛名家有徐悲鴻、潘天壽、齊白石、李可染、黃胄、劉海粟等,他們筆下的牛各有特色。
徐悲鴻 《九州無事樂耕耘》
著名畫家徐悲鴻,以畫馬而著稱於世,然而在拍賣市場上他最貴的作品卻是一幅以牛為主題的作品——《九州無事樂耕耘》,這幅畫在1996年拍賣192.5萬元,15年後拍出2.6億天價。其實,牛也是徐悲鴻特別鍾愛的繪畫題材,兒時的徐悲鴻家境貧賽,僅有幾畝瓜田,卻無耕牛,他平時幫助有牛的鄰居放牛,耕作時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為他童年的美好回憶。後來,在抗戰年代的顛沛流離中,徐悲鴻曾多次通過創作牧牛圖表達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1951年,徐悲鴻聞得知好友郭沫若被授予「『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金質獎章」,欣喜萬分,抱病繪製了長150×250cm宏幅巨製《九州無事樂耕耘》贈送給郭沫若,一方面作為對好友獲此殊榮的慶賀,一方面也是出於對和平的渴望。畫中三位農夫與牛依次漸遠,採用了西方繪畫中焦點透視的技巧,但對於遠景的描繪卻僅僅以數筆鬆散的筆墨繪出,只給人留下模糊的影像。
畫家「取材」往往是情性的寄託,古人所謂「樂山」「樂水」「歲寒三友」或「四君子」,都是在擬人化的表現中,賦予作者的個性。潘天壽先生出生農村,幼時放過牧。他有感於水牛的強骨凝重和壯偉而馴樸的品性,創作出若干件大幅「耕罷」題材作品,筆墨酣暢渾厚。其中一幅《耕罷》2020年在華藝國際(北京)拍出人民幣1.75億餘,繼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之後,又創造了以牛為主題表現的作品的過億神話。
《耕罷》繪高石花叢掩映下,一水牛於水中靜臥。石的描繪佔據了畫面將近三分之二的面積,,筆力雄健,搭建出畫面的整體結構。石頭以強勁方折的線條勾勒而出,大面積留白,只在石之右上與左下以松枝及雜花點綴,以淡色罩染,點到即止。畫面主體水牛之牛身則以溼筆淡墨寫出,牛角與牛頭細部以有力的線條寫出,塑造出水牛堅忍的性情。石之虛與牛之實形成解明對比;石之濃墨強勁的線條與牛身之較淡墨色的暈染又是另一鮮明對比;筆墨上石之疏與牛身之密則是另一重對比;然而這三重對比又統一於整體畫面之中,使得畫面層次既豐富又和諧。除了虛實疏密的變化外,《耕罷》還有「密處密,疏處疏」的精緻,山花野卉的雙勾,夾葉畫法,工整中有缺落,嚴密裡寓灑脫,貫鼻的牛繩斷連承接,既嚴密又疏宕多變,絲毫不見怠懈。如此這般處理畫面,非藝術功力極厚者不能達也。
齊白石《柳牛圖》
國畫大師齊白石擅長畫蝦,幾乎是家喻戶曉,而他畫牛卻不太為大眾所知。其實白石老人畫牛的作品數量也不算少,足以在他的動物畫裡佔有一席之地,非同凡響。齊白石幼年時曾作牧童,對牛很熟悉,能把牛的各神姿態描繪出來。他在九十二歲時畫過一幅《聞鈴圖》,正是他少年時的寫照。畫上有一首詩題道:「祖母聞鈴心始歡,(璜幼時牧牛,身系一鈴。祖母聞聲,遂不倚門矣。)也曾摁角牧牛還。兒孫照樣耕春雨,老對犁鋤汗滿顏。」
齊白石《放牛圖》
白石老人畫牛不同尋常,其中最著名的牛畫有兩幅,一幅《柳牛圖》中,牛沒有露臉,背朝畫面而立,只畫了牛屁股;另一幅《放牛圖》連牛都沒有,畫幅上方繪桃枝穿插於畫面之中,桃花已然盛開,以滿構圖的形式描繪桃花,畫幅下方放一板凳,上面放著系牛的繩索。白石老人可謂匠心獨運,通過栓牛的繩來含蓄表達放牛這一繪畫主題,構思堪稱絕妙之至,令人觀後不禁莞爾一笑,讚嘆其高超的繪畫技巧,更佩服畫家精妙的構思與畫面處理。
李可染 《春風圖》
現當代畫家畫牛,最出名的當數李可染先生。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愛描繪的對象。他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地畫牛。可染先生對牛的品格、氣質、形象無一不欽佩,並把它樹為自己人格學習的榜樣,以牛為師,因此將自已的畫室命名為「師牛堂」。如果說雄偉的山水是他對精神的不斷升華,那麼牧童與牛則是他對靈魂的不斷淨化。李可染先生曾說:「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
黃胄《五牛圖》
以畫驢出名的長安畫派代表人物黃胄先生,因生肖為牛(1925年出生),也相當偏愛畫牛,他曾在畫牛題跋中寫道:「古代畫牛者甚多,現在傳世作品如(五牛圖),宋人(牧牛圖)、(百牛圖),到明代常見專門工畫牛者,清代即不多見,工於牛者竟一人皆無,尤其工筆無人問津,待有志者下工夫創造新風。」黃胄畫牛,從寫生入手,他筆下的牛,以線造型,看似單一的線條繁複,卻沒有多餘一筆,條條果斷、明確又隨心所欲。牛兒的結構準確而嚴謹,形象以單純墨色勾勒,增強了線條的表現力,強烈而鮮明。流暢而疾速的闊筆縱橫寫意成了呼之欲出的大牛,生動極致,氣度澎湃。
劉海粟 《牧牛圖》
著名畫家劉海粟先生同樣對牛鍾愛有加,一生畫過不少牛,還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畫牛瑣憶》,文中他講到自己十分珍視早年所作的一幅《水牛》,因為「這幅牛的正面造像卻記錄了斯時斯地的感受。」劉海粟表示:「我喜歡畫牛,以前用油畫、中國畫畫了各種各樣的牛,大部分是水牛,水牛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是辛勤勞動的象徵。由於我經常去農村,看到了許多水牛,掌握了水牛的各種動作、姿態、特點和情趣,速寫了很多草圖,最後用水墨在生紙上畫了一幅群牛圖,雖沒有畫好,可以講一講,它的筋骨、肌肉、解剖、光感,都用水墨韻、溼度、明晰度畫出來。」
時代在發展,畫法在變化,中國畫家對牛的愛卻始終不變。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畫家愛牛、畫牛,畢竟,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從農耕社會一路走來的民族來說,牛不再僅僅是一個動物、一個畜力,它早就升華成這個民族的精神圖騰了,值得我們永遠推崇、膜拜和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