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其城市的獨特之處中,漢江必居一功,也被親切地稱為襄陽的「母親河」。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秦嶺,穿越秦巴山地,流經陝南和鄂西北,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流向東南,經襄陽,迂迴向東,匯入長江。
流經襄陽的滔滔漢江,將擁有2800年風雨歷史的襄陽城,自然劃分為了一座獨特的雙子城,襄城和樊城。
剛抵達襄陽時,同學昊開車接我們時便簡介了襄陽和漢江,她告訴我們,漢江在襄陽市內有五座大橋,風格迥異,特點明顯。從此我們便不經意地去關注襄陽的橋。
來自北京的同學嬌是個好奇寶寶,每次過橋她都會問我「這是幾橋?」剛開始我也是哭笑不得,「我也不過是第二次來,怎麼知道?」迫於半個地主的壓力,我開始特別去研究這些橋,5天之後,幾乎清楚了這些橋的故事。
觀漢江興起,而其實最先被吸引的卻是樊城漢江邊的碼頭。
到達襄陽的那個傍晚,我們從米公祠出來,沿漢江邊散步,徒步去鳳雛大橋下的李家腸子湯店吃飯。沿途卻看見了好幾個碼頭招牌。
江邊還有殘留的層層臺階,北方的嬌並不明白,她問「這兒為什麼有臺階?」所幸我也算長江邊長大,很小就坐船漲過見識,「應該是碼頭,過去沒有橋,人們坐船過江,從這兒爬臺階上岸。如今有橋不需要了,臺階也不用維修,殘留應該是對歷史的紀念。」
後來在這段短短的行程中也留心看到了好幾個碼頭招牌,如大碼頭、中州碼頭、龍子口碼頭等,各具風採。
後來在對面的襄城漫遊時又拍到了鐵樁碼頭。
據資料說,在漕運業興盛的年代,漢江襄陽兩岸有大大小小的碼頭三十多個,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變化,不少碼頭已經被埋入地下。
如此也能對襄陽當初的水運繁榮可見一斑,雖然碼頭不再是城市的交通支撐,但留下的碼頭文化卻是一個城市歷史的重要見證。
在襄城濱江大道一橋頭,我被吸引的還有一個濟漢橋碑,微雨中,是那片空地上最耀眼的小建築,其奇特的造型讓人充滿好奇,必想一探究竟。
碑文大意說:明弘治初年,都御史沈暉命同治何祥為浮橋以濟行人,霜降水落時聯舟,加板其上;立夏水漲時開鎖浮舟,以利通航,清道光初年沒於洪水。
如今浮橋不再需要,只剩下這一段無法磨滅的歷史文化價值銘刻在我們的心中。
因為今天的襄陽有了更多更先進的大橋,把襄陽和樊城融為一體,成為今天強大的襄陽。
當那個晚上徒步二橋的時候,站在漢江中間,看兩岸燈光綺麗,雖輕風盈面,但並不寒冷,我們感嘆著襄陽的歷史和現代,我指點著漢江上的橋給給嬌介紹說。
右邊的那是一橋,有鋼鐵高架,跟我家那邊的枝城長江大橋樣子差不多,是座公路鐵路兩用橋。火車從這兒向柳州跑去,就會路過枝城長江大橋,橋頭就是我的家鄉。
腳下這個燈光像音符的是二橋,純公路橋,現在是襄陽的主要交通,一般城區公交和計程車都走的是這橋。
左邊那個斜拉索的是三橋,也叫臥龍大橋,顧名思義就是融入了襄陽的臥龍諸葛亮文化的大橋。
一橋那邊那座藍色鋼架的就是四橋鳳雛大橋,對應臥龍,取意龐統,外號鳳雛先生,也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享美譽。
五橋就是襄陽東站過來時經歷的那座紅色的東津大橋,因地處襄陽的省級新區東津鎮而得名,中間跨過的那座小島就叫魚梁洲,是我們最後一個備遊景點。
如此,襄陽的正在成為歷史的碼頭,和已經成為歷史的浮橋,以及越來越多體現了科技實力的大橋,一起構建了襄陽最好的漢江文化。
作者/來源:睿博倫文化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