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人訪談錄》:透過電影人命運看時代風流

2020-12-10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訊 正如王平久在序言寫下:「對於那些為光影注入過靈魂的人來講,那份持久的甜蜜,想必會滿溢他們的胸懷。那些蒙塵的歲月,一經擦拭,又閃閃發亮起來。」兩年前,電影頻道推出了「改革開放四十年」 40集大型專題片《影響》,當時我曾撰文:「這是中國當代電影的芳華,也是而立之年的我之芳華。」接下來的一年,電影頻道又推出了大型專題片《封面》和《足跡》,如今匯聚成75萬字的《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1978-2019),這些顯然不是「為節目而節目」的孤立操作,背後有一根「文以載道」的人文脊骨做支撐。

當初的專題片《影響》共計四十集,每集20分鐘,扣除解說和串詞部分,涉及到的影人採訪,不過小半,然而記者的採訪卻是全面而深入的,有些訪談的對話素材,長達兩三個鐘頭。用部分受訪影人的話說,他們把電影頻道當娘家人,願意把自己的藝術人生和寶貴資料講給娘家聽。兩年後,《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1978-2019)集結成冊,16開75萬字印量,僅只是180位採訪中40位的收編,相信這不會是個句號。類似的工作早有嘗試。早在十年前,電影頻道就曾聯合電影資料館,為中國電影做過口述實錄書籍,而當年的許多受訪影人,已駕鶴西遊去了。

不幸的消息還在繼續。今年6月27日凌晨,第五代導演中堅田壯壯突然發文公告母親於藍去世,至此,1962年評選的「新中國22大明星」已故過半。不僅是老輩影人,就連「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中生代導演,也接連訃聞。2014年,路學長導演在參加完導演協會看片活動的歸途中,在王小帥導演車內心臟病突發去世;時隔不過半月, 「第五代」幕後的推手吳天明導演也因心梗去世;2018年初夏,「第五代」奠基人張軍釗在大連病逝……他們留下了《老井》《人生》《一個和八個》《長大成人》等中國當代電影的代表作,他們甚至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堅持創作,同時留下了無限可能的遺憾。

我非常喜歡《飛越老人院》,不僅僅因為故事的魅力,更因為它在商業大片橫行的2012年逆風飛揚,集結了許還山、吳天明、李濱、蔡鴻翔、王德順、唐佐輝、田華、陶玉玲、黃素影、牛犇等「一整個老人院」的藝術家級前輩,這極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嘗試,這場戲骨級表演盛會,像是一段黃金歲月的追思曲,也成為不少實力派前輩大銀幕的絕唱。

現如今流行一個詞叫「後浪」,然而如若沒有「前浪」,何來「後浪」。《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1978-2019)的策劃組顯然深諳此道,箇中的傳承故事,成為訪談收錄的一大亮點。李少紅追憶自己做實習導演時,分享了謝鐵驪導演在《包氏父子》片場因為頭油、糕點等道具大為光火的事件,並吩咐她專門採辦,謝鐵驪導演對細節展現的嚴苛,讓她在後來的創作中受益匪淺。勤敏好學的寧瀛曾在《末代皇帝》做導演助理,貝託魯奇得空就把她叫到跟前言傳身教,寧瀛的導演思維,就是那時候得以開竅的。寧浩當初是「亞洲新星導演計劃」的受益者,功成名就後投桃報李,做起了「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致力於新導演的發掘。類似的工作徐崢、王小帥、賈樟柯等都在做,我們不敢奢望他們像當年吳天明那樣成為一代導演的「挖掘機」,但只有創作集群的不斷湧現,中國電影才能繼往開來,釋放更加洶湧澎湃的創作力,這點中國影人還是有默契和共識的。

《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1978-2019)全書共分「繼往開來」、「開路先鋒」、「星火燎原」和「合併奔流」四個版塊,從「繼往開來」的「三代」、「 四代」到「開路先鋒」的「五代」、「六代」,再從「星火燎原」的「新生代」到「合併奔流」的當代幕後,全書既是中國當代影史的縱貫線,同時也是中國電影傳承的大動脈。

《影響——中國電影人訪談錄》(1978-2019)系出專題片《影響》一脈,但不是簡單的內容擴充。兩年前的專題片《影響》劃分「面孔」、「銘記」、「生活」和「電影」四大版塊,每個版塊10集。其中「面孔」聚焦李雪健、張藝謀等影人的時代風流,「銘記」號的電影與改革開放的脈搏,「生活」透過電影裡看百姓生活的變遷,而「電影」探索的是電影市場和行業的往事。專題片用電影裡鉤沉時代,通過影人的講述,串聯起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遷,人物專訪為主題服務。到了書籍的收錄裡,時代變遷依舊,個體的部分被放大開來,沒了專題板塊的束縛,訪談回歸受訪者其人其事。畢竟,時代影響著個體命運,個體命運又鑄就時代風流,每一個時代的故事,都是由個體集結而成,同時靠個體命運和故事來書寫。

訪談錄同時還記錄了許多趣事,比如改革開放後「銀幕第一吻」拍攝的臺前幕後,比如唐國強「奶油小生」外號的由來並非無貶義,再比如張藝謀爆料,懷疑自己不是電影學院年紀最大的。張藝謀原話是:「後來,我就看旁邊的導演系,覺得導演系的學生年齡跟我差不多,因為他們招生是26歲,而且我還堅信有一兩位同學可能也悄悄地改了戶口,說不定他們跟我一樣大。」不知此言一出,八卦自媒體是不是要聞風而動,把當年導演系「嫌疑人」翻個底朝天。

相關焦點

  • 一個人代表中國參加奧林匹克,這個豆瓣高分電影看哭了無數人
    圖片版權 | 花木蘭劇照其實,不僅只是《花木蘭》,很多電影也會在創作的時候,儘可能尊重故事原型。比如我國相對較早的一部體育類題材電影,就是以「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代表中國獨自赴美參加奧運會的故事背景,還原了特殊時代下的「奧林匹克精神」。
  • 一個電影人的理想:記錄時代,服務人民
    自1999年博納成立以來,出品發現影片多次創下口碑和票房的全新紀錄,特別是近年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烈火英雄》等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主旋律電影的上映,開啟了博納主旋律商業大片的成功模式。 於冬說,他是中國電影「承上啟下」的一代,既經歷過體制內的時代,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見證了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中的困頓、變革與發展。
  • 電影人⑨丨高鳴:「南方」背後有中國電影的新思潮
    業餘電影時代:盜版碟和獨立電影高鳴和獨立電影圈的緣分很深。當年還在設計公司工作時,他接觸到了電影,並很快迷戀上了「淘碟」。廣東是中國盜版碟的重要生產基地,數不清的電影碟片充斥著市場。只要願意,什麼樣電影都能找到。像很多資深影迷一樣,高鳴迅速入坑,開始了電影的自我教育。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日本人在中國電影院看日本電影???
    中國・南京で生活する日本人の私が、日本人から見て面白い中國の姿をお話したいと思います。今回は「映畫」について書きます。我,作為一個在南京生活的日本人,想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聊聊中國有趣的地方。這次,我想說說中國的「電影」。2019年、明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中國で過ごす元旦は、いつもテスト勉強をしている記憶が多いです。)
  • 隔離時代的中國電影和電影院
    因此,電影院的開放程度是一項指標——疫情之年雖然暫停了中國電影的票房神話,但200億的票房數字依然證明了電影以及電影院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們不僅僅是休閒娛樂的載體,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流媒體時代加速到來2020年開年,新冠肺炎成為超越一切的頭等大事,人類的命運被改寫,網絡幾乎接管了我們的日常,觀看電影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極速風流》:迄今評價最高的F1題材電影
    五年時間世界發生了無數值得提及的事件,川普上臺,俄羅斯世界盃等等,還有上映了一部被譽迄今最好的F1電影—《極速風流》。詹姆斯生性風流(和人物原型並無兩樣),他俊俏的外形和輕佻的言語總令女人對他魂不守舍。而尼基恰恰相反,技術宅的外表賦予了他無與倫比的大腦,致使他與美女同車只會關心車況,關心腳剎是否鬆動。但也正因為他對賽車的痴迷以及調試車方面的天賦使他得到了很多車隊的青睞。詹姆斯與名模蘇西結婚那天,一個消息讓他坐立不安,尼基正式加入了法拉利車隊。而此時的尼基也收穫了屬於他的愛情。
  • 《one day》一部讓人哭死的電影
    大部分的愛情電影都有一個通俗的愛情故事,故事的情節無非是愛或不愛,愛與追求,接受,付出,感動……但我們都知道愛情不止這些,而《one day》就是一部脫離俗套愛情故事的電影。也許會有人說這是一部敘事乏味,很難看懂的一部電影,我恰恰相反,我認為這種平淡就是最好的一種敘事方式,影片講述了男女主1988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發生的故事,這近20年的時間包括了男女主所有的青春,甚至生命,有人說女主很傻,這是一個備胎轉正的,花心渣男浪子回頭的故事,當我第一次把電影看完,電影片尾曲響起時,我的眼眶瞬間就紅了,還記得女主對男主說過的一句話:「I love you
  • 盤點4部冷門電影,經典卻讓人不忍心去看第二遍
    大家好,國產電影曾經有很多經典,只不過看過的人很少,因為這些電影題材以及內容的真實度讓人看完很不舒服,但這些恰恰是現在很多流量劇所不曾擁有的,今天就給大家推薦4部雖然很冷門,但內容卻十分真實的電影,一起看看!
  • 5G時代人人都能拍電影,那電影人怎麼辦
    「5G將對電影產業帶來深刻變革」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副部級)、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在致辭時表示,「5G+數字影視技術與應用正在這裡奏起時代最強音,數字影視將在這裡揚起行業的風向標。」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會長張明智在致辭時表示,中國電影復工以後,「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佔國際電影市場份額達到85%,這個數據是一個鼓舞。」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會長王秉科因故未至,協會主任孫偉代為發言介紹說2019年是中國5G商業化元年,「2020年,中央做出新基建的戰略部署,5G基站位列首位。
  • 讓人看了揪心的7部韓國電影,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種通俗非濫情,而是建立在普世情感之上,這個看似簡單不入眼的東西恰恰被中國電影人所忽視,體制囹圄不是託辭。但美中不足是結尾,不符合常規法律邏輯,對觀眾的眼淚索取太貪婪,本該點到為止。2.《回家的路》全度妍的演出讓人震撼,劇情的轉折讓人揪心。
  • 豆瓣評分9.5的電影《活著》,曾經看哭了眾多人,卻很少人知曉!
    之後痛改前非,妻子帶著孩子回來,兩人靠著皮影戲維持生計,卻因戰爭的爆發被抓去做壯丁,幾經輾轉最終回到了家鄉,卻在之後兒子意外離去,女兒又因難產離去,影片以講述徐富貴坎坷的一生,以獨到的視覺呈現了上個時代中國眾多和他一樣的人生活狀態。
  • 《命運與共》成龍「迷妹」談中俄電影合作
    伴隨疫情的全球蔓延,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藝術載體,世界各地的電影工業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無論電影放映行業,抑或拍攝製作領域,世界各國身處其間的電影人都正在經歷嚴峻考驗。在全球抗疫的關鍵時期,在全球電影市場面臨著疫情「大考」的特殊時期,《今日影評》欄目推出特別策劃系列節目《命運與共》,將「雲」連線世界範圍內的多位電影人,向共同遭受疫情侵襲的國家送去關心與問候,與這些國家的電影人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全球抗疫,世界電影人在行動。
  • 特寫:中國電影人的「四世同堂」
    從目前已經問世的作品看,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國內戰爭影視劇的技術水準已經不輸於任何國家,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文本層面。面對犧牲,如何表現戰爭?面對家國,如何講述歷史?面對傳奇,如何塑造英雄?恐怕是這類題材戰爭片創作必須攀登的三座山峰。
  • 2019電影回顧:迷戀「爆款」的時代與獨立電影的終結
    如果從數據指標看,2019年依然是一個電影大年,這一年中國電影創造了642.66億票房,再創歷史新高。這個數字看似理所應當,卻得來不易。百分之五的增速在這個以數字為考量的時代裡不是最亮眼的,但是足以慰藉那些因為影視寒冬而惴惴不安的從業者。昨天,不少人都被中國獨立影像展無限期停辦的消息刷屏了。再往前的兩天,我們則被21世紀前20年最佳華語電影排行吸引了目光。
  • 30多年來,原來他才是對中國電影貢獻最大的人
    從電影《一秒鐘》因「技術問題」退出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起,關於張藝謀的議論就沒有停止過。為什麼金雞首映上不能給幾千個人看,卻能如期首映、放進電影院給十幾億人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回顧張藝謀三十多年的電影生涯,除了唯一一部從未在大陸公映過的電影《活著》,《一秒鐘》算是老謀子導演生涯裡最命運多舛的一部了。雖然我們有時候總是會嘲笑老謀子對「大場面」的執著,對畫面必須整齊劃一的偏愛,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張藝謀還真擔得起「國師」這兩個字。
  • 影像裡的中國年:變革時代的10部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動輒就喜歡拍一些全明星的賀歲電影,縱然劇情乏善可陳,但是勝在好看熱鬧,「家有喜事」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推薦這部《大富之家》大概因為這是很多人童年記憶裡地方電視臺播放率最高的一部。當香港電影的風華漸漸逝去,當電影中的傳奇人物老的老,去的去,我們再看這部熱鬧的喜劇電影似乎可以多一些唏噓和慨嘆。04/ 賈樟柯《小山回家》(1995)
  • 電影沒死,只是電影的時代要結束了
    電影院首發電影,上映期間網絡不許流出資源,這是電影行業鐵打的規矩,也是院線賴以為生的手段。中國實體電影最紅火的年代,不是今天,而是網際網路還沒興起的時候。當時看電影是一件既浪漫又有面子的事,趕著看一場電影,成了老百姓性價比最高的儀式。
  • 《一秒鐘》,「大片時代」後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瘋狂地要看到電影,過程中遇到重重障礙。他遇到的障礙,遇到的人關聯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氛和人性,這就是《一秒鐘》的故事主線。電影放映開始,觀眾以各種姿勢觀看已經看了幾遍,甚至幾十遍的《英雄兒女》,他們依然熱淚盈眶,依然情緒激昂地跟著電影歌頌英雄。
  • 看勵志電影,《中國合伙人》,一部關於為夢想奮鬥的電影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中國合伙人》該片主要講述了由20世紀80年代至今,三個人一起共同努力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這部影片於2013年5月17日全球公映,已經過去6年之久。但還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創業勵志片。這是一部講述他們這代人共同的夢想——去美國。
  • 透過電影《將來的事》看中國的土特產「孝順」
    從身邊最近的人、最近的事那些看得到摸得著的鮮活經歷,到天邊遠方最遠的人、最久的人的傳說,對於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他們都貢獻了無數悲歡離合的豐富經驗,可以讓後人去甄別和選擇。 按常理,現在的人大可不必為此苦惱、掙扎、探究,完全可以從前人浩渺如滄海的經驗中選一粟就能適合自己。 但事情似乎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