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早稻收割時節,在廣西貴港市港南區各地的田間地頭,到處是一幅忙碌的景象:農民或忙著採收稻穀,或忙著將稻穀脫殼、晾曬。作為優質稻的主產區,港南區積極帶動村集體和貧困戶種植水稻,促進集體經濟、貧困群眾雙增收。
在東津鎮雷村優質稻種植基地,200多畝的優質稻迎來了大豐收。金黃色的稻浪裡,收割機來回馳騁,沉甸甸的麥穗在機器裡翻滾,金黃的稻穀堆成小山。看著黃橙橙的稻穀,雷村黨支部書記梁鵬喜上眉梢。他介紹,雷村是貧困村,近兩年來,村「兩委」幹部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中藥材種植、青頭鴨養殖、中藥材收購加工銷售等項目,2018年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2020年,雷村成功流轉200多畝土地種植優質稻,產量可達18萬斤,收入預計17萬元。
「在村幹部和工作隊員的帶動下,我種植了十幾畝優質稻,趁著天氣晴好搶收了稻穀,應該能賣個好價錢。」湛江鎮雙聯村貧困戶廖凡喜不自勝。該村不僅積極鼓勵和發動貧困戶種植優質稻,村集體也種植了150畝優質稻,目前已收割早稻12萬斤,預計收入20萬元。
「今年種植了水稻50畝,預計收入8萬元,我已經和米業企業籤訂了收購協議,不愁銷路,稻穀採收就能拿到錢!」湛江鎮福興村脫貧戶李承君說。2015年他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幾年來,在扶貧工作隊員的鼓勵和幫助下,他積極流轉土地發展水稻種植,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為了村裡的脫貧示範戶。
近年來,港南區在發展優質稻基礎上,根據本地土壤含硒量高的優勢,大力發展富硒水稻種植。目前,該區已建立富硒水稻種植基地20個,面積1.56萬畝,年產富硒米3756噸。富硒農產品品牌涵蓋8個富硒米,並有多個產品獲得「中國名優硒產品」榮譽稱號。該區積極引導米業企業與貧困戶合作,籤訂富硒稻種植收購協議,公司負責提供水稻種子及技術指導,貧困戶負責田間生產,由公司保底或高價回收稻穀,輻射帶動2000多名貧困戶增收致富。(樊盼盼 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