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之路,亦是「長徵」之路。
AI浪潮在中國激蕩四十餘年,近年來在面臨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進一步彰顯「頭雁效應」,據統計,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489.3億元,增長率27.5%。預計到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面對巨大的市場「蛋糕」,加之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無數科創網際網路企業競逐AI市場。
宇泛智能成立於2014年,以物聯網智能視覺解決方案為錨點,切入泛安防領域長尾市場。今年6月,宇泛智能入圍杭州「準獨角獸企業」榜單,這背後制勝的商業邏輯是什麼?核心技術有何不同?近日,36氪浙江與宇泛智能COO蘇亮亮聊了聊這些話題。
深度學習+嵌入式設備=Uface
蘇亮亮在宇泛智能成立之初就加入了,工號0002的他不僅是公司COO,也是合伙人之一。
「一開始宇泛智能是通過機器人項目拿到的天使輪融資,不過數月超負荷的資金投入下,公司決定轉型。依託研究機器人過程中的算法技術積累,我們將眼光投向AI+民用安防市場。」改變戰略方向並不容易,但在蘇亮亮看來,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2015年10月,被稱為「智能前臺機器人」的人臉識別考勤門禁機——Uface智能產品立項。
從立項到量產,一路困難重重。光在安全上,就要考慮不少問題:怎麼樣防止使用照片與視頻來破解門禁?實際使用過程中,如何解決逆光場景中攝像頭無法看清的問題?
「我們現在採用的是雙目攝像頭,其中有一個是紅外線,紅外線攝像頭無法識別手機屏幕,必須是真人才可被識別。而針對逆光場景,則是通過前置的AI算法,將太暗的部分補光至可被看清的程度,這些都需要反覆測試。」
2017年Uface人臉識別設備正式量產,這是全球第一款實現量產的將深度學習算法移植到嵌入式平臺的人臉識別考勤門禁機。
目前公司的智能終端已經落地於商超、工地、園區、社區等民用安防場景,包括昆明公租房、南昌智慧社區、合肥大數據院、紹興城投集團、浙江農發集團等。2020年3月,宇泛智能人臉設備正式接入企業微信,實現門禁考勤一體化,手機刷臉即可打卡。
「要做完整的智能視覺解決方案,光有算法是不夠的,IoT物聯網基礎平臺與硬體設備同樣重要,只有將算法真正落地到實際應用場景內,解決問題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而這就需要硬體載體——設備與平臺,三要素協同才能構成完整的場景解決方案。」蘇亮亮表示。目前宇泛智能已掌握包括人臉識別、視頻結構化、物體識別、場景專用算法在內的核心技術,具備智能設備集成能力的WO平臺,以及人臉識別門禁機、測溫機、身份核驗一體機、人臉支付終端等核心硬體設備。
泛安防場景,AI定製化解決方案
區別於海康、大華面向的傳統安防,宇泛智能主要面向泛安防,指的是社區、園區、學校、商場、工地等民用場景,通過人工智慧算法、物聯網設備和軟體系統進行信息化升級改造。而針對特殊場景,宇泛智能會用與之相對應的特殊算法來提供解決方案。
例如針對小學,提供AB兩套算法模型以配合進行計算,兩者的識別準確率比普通算法模型分別提高了39%、41%;而面對工地等場景,則會加入安全帽判別算法,沒戴安全帽就無法進入工地;在錄入人臉的時候,配合實名制軟體使用,錄入當下即可判斷是否符合錄入標準,免去錄入不合格導致的返工。針對辦公場景,宇泛智能與企業微信合作,使得辦公考勤更簡便。
雖說這些泛安防場景的小B客戶項目金額不高,但是得益於數量眾多,指紋打卡市場存量亦可被改造為刷臉打卡,宇泛智能目前發展態勢總體向好,2019年全年銷售額突破1億,相比2017年實現近百倍增長。
未來,在應用場景方面,宇泛智能將進一步拓展交通等細分場景;市場方面,則將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場,在產品上著力於構建海外市場全系列產品矩陣,途徑上則是由單一的硬體出口向硬體結合核心算法輸出轉變。
團隊方面,公司目前員工已有210餘人,研發團隊佔比70%以上。提及愈發壯大的團隊,蘇亮亮表示,研發體系、銷售服務體系的建設仍需隨著發展不斷做出階段性調整。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氪浙江」(ID:zj36kr),作者:李靖悅@36氪浙江,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