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就像一個絕色的存在。
歌詞除了押韻,還要如詩一般考究。
所以好的粵語歌,自帶情懷,猶如一瓶好酒般彌香。
上周,莫文蔚就毫無預告地發布了自己的粵語新歌。
在這之前,沒有任何的宣傳造勢。
要知道,她的上一首粵語作品,還是在 10 年前...
時隔 10 年,從 40 歲到 50 歲。
莫文蔚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首度參加了《天籟之聲》這樣的歌唱綜藝;和年輕的音樂人合作,發了新的國語專輯。
這回,久違的莫後再出粵語作品。
一開口,粵語歌該有的感覺還是那麼對味。
一周過去,它依然無比耐聽。
10 年的等待,換一場聽覺的心醉神迷,真絕。
《呼吸有害》——莫文蔚
初聽明明是雁過無痕,卻在心頭反覆回味。
所謂耐聽,不需要某一處的華彩和驚豔,但需要歌曲整體質量的統一,每一處的組合,最終煥發出動人的音樂性。
如你所見,這次的 EP 裡收錄了兩種版本的《呼吸有害》。
第一版,是在錄音室精細打磨錄製而成。
第二版,則是樂器+歌手,現場一遍演唱(One Take)錄製。
兩個版本各有千秋。
前者是典型的慢板抒情,後者是節奏明快靈動的輕搖滾。
去年聽到這首歌的中文版《只是不夠愛》時,樂叔覺得是正常發揮。
沒想到改成粵語版,整首歌會變得如此動人。
莫文蔚如今的歌唱的表達能力,堪稱樂壇頂級。
不同歌詞能唱出不同的語感,不同的銜接;同樣的旋律,能延伸出不同的聲音處理。
無詞哼鳴,一聲嘆氣,一句沙啞...詮釋了什麼叫做《呼吸有害》,什麼叫做愛情結束後,遺留下的共同生活過的痕跡,如空氣般密集,連呼吸都是黯然神傷。
每一處都令人心醉。
加之紮實、經典的編曲。
就像是在聽一首來自復古年代的粵語金曲,既有鍍金般的落日餘暉,撲面而來的,又有時代前行的新風尚。
倘若過去你不曾執迷粵語歌曲,一時還真的無法體會其中的動聽。
《呼吸有害》的第二個版本,更適合一個人安靜獨處時聽。
歌曲從頭到尾只有一家鋼琴伴奏,給了莫文蔚的聲音極大的發揮空間。
編曲熱烈的第一版,你或許還聽不出那麼多的聲音細節。
但寧靜的第二版,足夠你為莫文蔚的聲音而陶醉。
有一刻,我以為自己是在聽《外面的世界》番外篇。
不知道你更喜歡哪一個版本?
聽得懂莫文蔚的歌,還真的需要一些品味。
相比表達直白的歌曲,因為她的音樂作品,更多的是氣質上流露。
從出道開始,莫文蔚就是華語樂壇中尤其特別的一位女歌手。
她不屬於技術流派。
沒有強悍到一開口就讓人嘆服的嗓音機能;沒有複雜的聲樂技巧、嚴密的音樂性唱法;甚至高音區還是她的短板。
但她的音色卻十分特別,既有硬朗又柔情,既有傳統又個性。
樂壇數十載,僅此一把莫式嗓音。
多數女歌手的音色或多或少都有出眾之處,但一本都可以被輕易歸類在一種屬性之內,是有跡可循的。
但莫文蔚的音色,似乎無法被歸類到任何屬性中,而是自成一派。
不光是音色,連她的唱法都獨有韻味。
莫文蔚有過長時間的國外生活史,收到了西洋音樂不小的影響。
但他在歌唱這件事上卻沒有完全的西化,更像是憑藉自己的自然和本能,形成渾然一體的個人風格,追溯不到可對照的風格範本。
我認為這是一個歌手身上十分可貴的品質。
智商大多決定於天生,情商大多靠後天的生活體悟。
然而唱商這件事,天生和後天因素皆不可或缺。
這點再落到一個極佳的音色上,將換發出無可取代的魅力。
也就是為什麼莫文蔚的音樂作品可以如此動聽。
哪怕她多數的歌曲都集中在中低音區,並沒有什麼澎湃的落差與戲劇的張力,但依然能被人單曲循環這麼多年。
《外面的世界》這樣旋律簡單的大白歌,都能被她唱得絲絲入扣。
外面的世界莫文蔚 - 回蔚
繼而二度走紅,成為不可磨滅的一版女聲翻唱。
更不用說《盛夏的果實》這樣旋律曼妙的歌曲,被莫文蔚詮釋得靈氣十足,青春的青澀新鮮與回憶青春的黯然神傷盡在其中。
至今我仍找不到有哪位女歌手能唱出這樣的味道:
第一張專輯的第一首歌《這等待眼睛》,便尤其出色。
曲風上瀰漫著雨林風,爵士、電子、世界音樂糅雜其中,新穎獨特。
上面提到的唱商,也同樣體現在這首歌的每一處演唱中。
(第一張專輯封面,莫文蔚打扮成阿拉伯女郎的模樣)
雖然某幾句演唱略顯青澀稚嫩。
但當時莫文蔚不過 20 歲出頭,就能用唱歌的氣息、咬字、唱腔、聲音細節處理,勾勒出一個嫵媚神秘的女聲形象。
好的演員可以演活一種形象,好的歌手同樣能唱活一種形象。
這首《這等待眼睛》放在今天聽來,相信依然能抓住聽眾的耳朵。
難以想像,在 1993 年聽到這樣的音樂,是怎樣一種既繼承時代又超越時代的存在。
樂叔腦海裡,當時可以 hold 這樣曲風的,可能只有王菲。
時隔 10 年,沒想到一曲《呼吸有害》會讓我回味莫文蔚早期的粵語歌。
關於莫文蔚,樂叔會在今後找機會寫一篇關於她更完整的音樂回顧與賞析。
而《呼吸有害》絕對是近期值得你單曲循環的粵語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