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俄《共青團真理報》13日刊發法國評論家梅桑為該報撰寫的文章:《21世紀美國的超級計劃:重塑世界》。文章通過對近期西亞北非時局的疏理,深度解讀了一個月前歐巴馬在美國國防大學所做的演講。正是從那次演講中暴露出美國未來數十年的全球戰略:將全世界置於華盛頓的掌控之下。
「利比亞症候群」
當民眾抗議浪潮將突尼西亞的本·阿里和埃及的穆巴拉克掀下總統寶座之後,眾多分析家將其定性為「茉莉花革命」和「蓮花革命」,認為這是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多次導演的顏色革命的重演。的確,上述事件有著外部相似性:譬如,塞爾維亞籍發起者現身開羅街頭,宣傳材料在示威人群中大量散發,但在本質上有所區別。埃突兩國的街頭革命是真正民間自發的,美國只是徒勞無益地試圖讓局勢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而且很快大家就明白了,埃及和突尼西亞民眾非但不願意過「美國式的生活」,他們還試圖擺脫白宮栽培的傀儡政權的統治。
當抗議浪潮波及利比亞後,專家們決定轉變腔調,聲稱這是民眾起義反對卡扎菲獨裁。一些評論家在其專欄中謊稱卡扎菲上校是西方民主的一貫死敵,有意對後者與美長達8年的合作史保持緘默。
其實,目前在利比亞所發生的事件,只是該國三個地區(的黎波裡塔尼亞、昔蘭尼加、費贊)新一輪的內部爭鬥。這種內鬥並非馬上,而是逐漸才沾染上了政治色彩。起先是起義者們與保皇派聯合,隨後反對派各派代表也加入其中(包括共產主義者、伊斯蘭教徒等)。而且起義沒有擴散至利比亞的其它地區。
那些試圖說明利比亞衝突由殖民主義集團煸動並資助的人,也受到了猛烈的抨擊。大多數人都相信,外國軍事幹涉是在幫助利比亞人民擺脫專制獨裁,聯軍即便有一些行動失誤,其後果也不會比種族屠殺更為糟糕。
但是,歷史已經證明類似論斷的錯誤。現在,大多數伊拉克人(包括一些當年反對薩達姆、夾道歡迎西方軍隊的人)在8年戰亂之後不得不承認,他們在薩達姆時代生活得更好。
當前對於形勢的誤判還源於以下錯誤觀點:
1、卡拉菲獨裁政權徹底失去民心。事實上,利比亞民眾並未反對卡扎菲政權。卡拉菲在的黎波裡和費贊地區擁有相當大的支持度。他在當地向民眾發放武器,以便他們能夠抵抗昔蘭尼加人和外國軍隊。
2、卡拉菲轟炸自己的平民。事實上,他只是在動用武器平叛時沒有關注到這些行動可能對平民造成的傷害。對於受害者而言,這一區別毫無意義。但是從國際法角度而言,這代表著軍事犯罪和反人類罪的根本差別。
3、昔蘭尼加民眾起義是自發的。事實上,這一起義行動由美英法特工部門精心策劃,並非民眾的自發行為。
對於外國幹涉合理性的辯論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事件的實質。如果我們回溯一下,就會發現西方大國的戰略是如何轉變的。儘管他們繼續標榜自己的人道主義責任,但其所做所為卻是背道而馳。
「歐巴馬學說」:拔槍要迅速
今年3月2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防大學所做的演講中闡明了其戰略學說的若干論點,以強調與前任柯林頓和小布希的不同。
他在談及利比亞問題時說:「美國協同其夥伴國,在一個月內就動員組建起一個廣泛的聯盟,獲得保衛利比亞民眾的國際授權,迅速阻止住(卡拉菲)軍隊的進攻,制止了大屠殺的發生,並與我們的盟友一道建立了禁飛區。而在90年代波士尼亞人民遭遇殘酷對待時,國際社會花了一年多時間,才運用空中力量幹預以保護平民。」
的確,歐巴馬政府此次行動迅速高效,與柯林頓時代形成鮮明對比,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2011年的美國已經有非常明晰的行動方案,並逐步付諸實施(很快我們就會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方案)。而90年代的美國搖擺不定,不知道該選擇哪條路——是利用蘇聯解體大發橫財,還是趁機建立起無人可以抗衡的世界帝國。
其二,歐巴馬政府推行的「重啟」對俄關係的政策收到效果。儘管俄羅斯會因利比亞戰爭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它還是默許了北約的軍事幹預。
武力仍是靈丹妙藥
歐巴馬在演講中說:「北約將承擔起維持武器禁運和保障禁飛區的職責……而美國將扮演輔助角色,包括在情報、後勤方面向多國部隊提供支持,幹擾卡扎菲當局的通信系統等。在向以北約為基礎的更廣泛聯盟過渡之後,對於我國軍人和納稅人而言,行動的風險與費用將會大大減少。」
華盛頓將其歐洲盟友推至前臺,並裝出無關痛癢的樣子,但與此同時,它也承認一開始就「負責整個軍事行動的協調」,但這只是為了迅速將指揮權移交給北約。
很顯然,歐巴馬不想因為發起第三場針對伊斯蘭國家的戰爭而損害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形象。但是他的作秀掩蓋不了主要的事實:華盛頓不再想當世界憲兵,它想控制住所有的世界強國,並由他們出面捍衛集體利益,同時均攤所需費用。從這個思路判斷,北約未來將成為軍事協調的關鍵機構,俄羅斯和中國將不得不加入其中。
歐巴馬在演講結束時指出,在一些情況下,雖然本國安全並未受到直接威脅,但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仍然也會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這些情況包括消除自然災害、制止種族滅絕、維護和平和地區安全以及維護貿易關係。
由上可以看出,雖然歐巴馬擯棄了小布希以武力到處推行「美國生活方式」的政策,但仍然認為可以動用軍事力量維持世界和平、保護世界民眾。
為什麼人類沒有愛上美國?
歷史學家們為了沿襲傳統和方便起見,通常以一國總統的名字命名該國的戰略學說。但是,今天美國的戰略學說並非由白宮制定,而是出自五角大樓。美國戰略學說的轉變並非始於歐巴馬問鼎白宮橢圓形辦公室(2009年1月),而是始於國防部長蓋茨到任五角大樓(2006年12月)。也就是說,小布希任期的最後幾年已經不再是「布希學說」的實施期,而是已進入「歐巴馬學說」實施的預備期。
為了說得明白,我們可以簡單稱之為「拉姆斯菲爾德學說」和「蓋茨學說」。前者的目標是按照美國標準改變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這種制度也被稱之為「市場化民主」,其實就是一種寡頭政治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民眾可以選舉自己的政府,但無法左右國家的政策。
為了這個目的,美國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並推動了多國顏色革命。
歐巴馬在演講中說:「我們對伊拉克的未來滿懷希望。但是,這個國家政權更迭歷經8載,犧牲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和伊拉克人,耗費了近萬億美元的巨資。我們不會允許類似的情況在利比亞重演。」
也就是說,推動美國式和平以保護全球公民,這個目標被認為在經濟上行不通的。而要讓全人類愛上美國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現在五角大樓強化了另一種更為現實的全球謀霸模式。這一模式在託馬斯·巴尼特的著作《五角大樓的新地圖:21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一書得到了詳細闡述。
與其顛覆不如肢解
按照巴尼特的理論,未來世界被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穩定中心」,由發達或較發達民主國家組成,依附於美國,另一部分則是經濟不發達、社會不穩定的「混亂周邊」(斷層國家)。這一模式下,美國的角色是確保「文明世界」對「非文明世界」資源的準入權,因為前者需要資源,而後者因為落後無法對資源加以利用。這種觀點認為,美國與其它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會加劇,但是在安全問題上美國仍是絕對的世界領袖。美國人認為,上述模式可以適用於對俄關係。
因為美國戰略的關注點不再是佔領領土(而是只對控制自然資源產區感興趣),所以武力幹涉也將限於在必要時實施特種襲擊。與此相應,五角大樓的任務也轉向分裂政治實體,推行類似「大中東計劃」這樣的地區改造方針。目前這一進程已經在非洲拉開序幕,起先是蘇丹的分裂,然後又在利比亞和象牙海岸兩國引爆戰爭。
如果要從以前推行民主化的角度看,推翻卡扎菲政權是件好事,但從五角大樓目前的觀點出發,它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美國想要的。按照「蓋茨學說」的邏輯,在打掉卡扎菲的氣焰之後,讓其龜縮在的黎波裡地區(編註:也即分裂利比亞),與比一個大的統一的利比亞國家(它還會逐漸走向反帝道路)打交道要適合得多。(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