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讀書改變命運,特別是對那些出身農村或者家境不好的學生來講,上了大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城裡定居,是改變人生命運的最佳機會。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即便同在大學裡不同家庭出身的人,在畢業後命運卻有著不同的境遇。那些貧困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即便受到高等教育,畢業後的生活卻依然歷經坎坷。想要改變人生的命運,恐怕並沒有那麼容易。
進到大學,大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似乎未來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機遇,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畢業十年後再看自己的大學同學,就發現差別很大。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更多的是在基層工作,有的做了中學老師,有的在企業打工。而那些城裡的孩子有些繼續讀博,做了高校老師,有些則從政開始當起了市直省直單位的公務員。
當然永遠都有個別現象,很多農村出來的學生依然成就了不少事業,做成了企業的大老闆,當上高級別的領導,但從大概率的角度來看,農村出來的學生確實混得不如那些有資源的城裡大學生,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學歷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的作用,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有些人認為那些有資源的城裡孩子自身的起點,就要比農村出來的學生要高。其中最主要的差別並不是家庭的經濟收入,而是成長環境帶來的眼光的高低。一個人的視野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大小。農村出來的大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並不差,做題能力甚至更強,但是綜合素質大多比較差。眼光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情商較低,見識有限。並不能準確地識別和把握機遇,往往將好的機會失之交臂。眼光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長此以往,自然混的很難出人頭地。
在上大學的時候,無論是來自何方,大家分在同一個宿舍,坐在同一個教室裡,很多人就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我們都已經到達了一樣的起點,都是同樣的天之驕子,也都會有同樣的性徵,機遇同樣到達成功的機會。但真實的情況是,一旦畢業,一切就全都原形畢露。有些畢業生靠家裡,可以謀得一份令人羨慕的好工作,有些農村學生卻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只能從基層開始幹起。更可怕的是,一些沒有人脈和家世的學生認為大學就是一個混,連學習成績也落下了,自身唯一的競爭優勢也不復存在。
曾經有一個問題,登上過熱搜,那就是憑什麼幾代人的積累比不過十年寒窗苦讀。一個家庭,一個人要想躍升更高的階層,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自己一代人的努力,而是幾代人拼搏向上。後代人站在前代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在如今的應試環境下,很多人把分數當成唯一的標準,確實考上大學看到的都是高考成績,這其實對於那些出身貧困的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幫助。可以想像,如果高考不再看高考成績,而是所謂的綜合素質,那麼貧困家庭的孩子顯然根本沒有任何的競爭力,完全被排除在大學校門之外。
如今我們再看城市和農村,富裕家庭和貧窮家庭,孩子所受的教育根本是完全不同的。當城裡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便參與各種學習班,補習班,興趣班。從體育到音樂到美術,不一而足。而農村的孩子除了學校裡學習一點知識,課餘之外都在自己操場上和泥地裡玩耍。教育決定一個人的思維,而一個人的思維又決定他今後發展的格局和眼界,這種格局上的差距並不是一場考試的分數就可以彌補的。
當然,我們這些出身貧窮或者出身農村的孩子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正是因為我們在同樣的教室,同樣的學校裡學習,說明了我們並不差。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自己在天賦和教育上的差距。也許同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後天在人脈和眼界上的落後。
當跨入大學的校門時,我們就已經進入更優秀的圈子。也許未來還有更多的艱辛,但這樣的艱辛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機會獲取進入的門票。眼界和格局都是可以不斷的自我培養的。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人,在優秀的環境和優秀的圈子中,自然可以快速地提升自己。
很多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學習生活一段時間後,都不再願意回到農村去。這並不是自己忘本了,而是真的自己綜合素質提升了,眼光和視野都與以往不同。很難再去融入到過往的那些雞飛狗跳的日子中。如今很多農村地區的日常生活環境確實不堪,一些人眼睛只盯著金錢,急功近利,公序良俗,甚至都放到一邊,實在令人不齒。這樣的環境中又怎麼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們呢。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只要憑藉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極大地改變自己人生命運。這似乎給我們一種錯覺,努力就能成功,當然這句話沒有錯,但實際上,貧困家庭的孩子想要憑讀書來翻身,難度已經越來越高了,至少要高過從前。社會各階層本身就具有其穩定性,並不是可以輕易躍升的。我們承認這樣的差距,也認可這樣的差距,但是並不會屈從於這樣的差距。寒門依舊可以出貴子,雖然更加艱難,但是一切皆有可能。
即便進入大學之後,似乎人生命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如果不進入大學,那麼人生命運沒有任何機會去改變。每一個出身農村或者貧困家庭的孩子應該明白,高考並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而是自己走向人生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也許我們已經錯過歷史的機遇,但是絕不應該錯過自己人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