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 ∣ 閻小荔
採訪攝影 ∣ 王玉斌
視覺製作 ∣ Ethan
視頻中所有的事件
都發生於2018至2020之間
27個
小學、幼兒園、衛生站
博愛家園、博愛廣場、頤康中心
便民橋、飲水工程
1460萬人民幣援建資金
這是澳門紅十字會幫扶貴州
3年成績單
貴州省從江縣是國家52個掛牌督戰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大小山峰逾千座,海拔1200米以上的270座。經過多次考察調研,澳門紅十字會制定了「從江所需 澳門所長」 的合作扶貧新思路,既依託澳門優勢又切合從江實際。
2018年5月,澳門紅十字會與貴州紅十字會簽訂1200萬元人民幣的援建協議,涉及教育、醫療、生計發展領域,並確立了特區政府主導、澳門社會參與、中央駐澳機構配合的工作機制。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
接受良好教育
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重要途徑
本週一,澳門紅十字會負責賑災事務的副總監王毅耘,收到從江縣九曰澳門僑總紅十字博愛小學校長付松的微信,他說,劉先生寄來的267盒禮餅套裝收到了,感謝劉先生。
付校長提及的劉先生是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由於心裡牽掛遠在貴州的孩子們,從2019年開始,每逢中秋和春節前夕,劉藝良都會透過澳門紅十字會協調,千裡迢迢給九曰小學寄去禮品餅盒,全校師生員工每人一份。
2021年春節的禮品餅盒,九曰師生提前一個月就收到了,孩子們欣喜不已。
澳門歸僑總會與九曰小學結緣,起始於澳門紅十字會的援建項目。
地處大山深處的停洞鎮九曰村距縣城雖只有60公裡,卻山路蜿蜒曲折,車程超過3小時。劉藝良會長不顧山路顛簸,先後三次率隊前往從江考察、選址、驗收項目,與學校師生結下深情厚意。
作為最早一批通過澳門紅十字會平臺參與援建的社團,澳門歸僑總會出資200萬元人民幣援建九曰澳門僑總紅十字博愛小學,澳門社會服務界出資70萬元人民幣援建從江長寨澳門社服界紅十字博愛幼兒園。
2019年兩個項目雙雙竣工,當地村民紛紛好奇跑來觀看,看他們從沒見過的漂亮校舍。
近年來,國家提出要讓貧困地區的幼兒「有園上」,為此,澳門紅十字會在從江援建了4所幼兒園。另外,為了讓原先跑6、7公裡到中心小學上學的孩子們就近上學,還援建了3所小學。
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感動了家長們,這些援建學校的設施,有的甚至超過了當地中心小學,成了完小。
「從江所需」結合「澳門所長」
既發揮澳門的長處
又滿足貧困地區實際需要
精準定位
有效改善從江縣農村醫療
2021年1月新年剛過,澳門鏡湖醫院第三批口腔科醫生就匆匆啟程奔赴從江,此行,他們將為從江縣三家幼兒園的700名學齡前兒童,做口腔疾病普查和治療。
長了這麼大,這些孩子第一次知道牙齒也會生病。
澳門鏡湖醫院的「學齡前兒童醫療服務計劃」開始於2019年夏天,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的牽頭下,院領導親自率隊深入從江考察一個月,與澳門紅十字會協商確定的幫扶項目。
在這一個月當中,鏡湖醫院的醫生們發現,這裡3至6歲兒童患齲率達90%,低齡兒童重度齲高達60%,遠高於全國第四次齲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學齡前兒童醫療服務計劃」從2020年開始,擬完成從江至少3000名3至6歲兒童口腔疾病的普查和治療。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時有發生。只有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才能為脫貧攻堅築起「健康防線」。
圖片中矗立於農屋田間的一棟棟醒目黃灰色小樓,是澳門紅十字會組織捐建的衛生站,當地村民連連讚歎「沒想到!」
他們沒想到衛生站也能建設成小別墅,更沒想到衛生站裡的候診室、診斷室、藥房、輸液室、配藥室一應俱全。
在建衛生站之前,黎平縣興隆村的衛生室是由衛生員自己家的民房改建的,村支書記龍光先激動地說:「現在我們村的衛生站是全縣蓋得最標準的,都成觀摩點了!」
由澳門紅十字會援建的從江、黎平兩地9個衛生站已經竣工投入使用,其中,黎平興隆村衛生站樓上的頤康健保中心,為該村提供醫療和老年康樂等多元服務。
貧困的生活有多難?
喝水難 住房難 上學難 看病難
還有行路難!
貴州省水資源豐富,村鎮之間的交通大都依靠村民世代修建的橋。
因為年久失修,斷頭橋、淹水橋、木頭橋比比皆是,不僅制約當地產業發展,也給學生上學、村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每年雨季,湍急的河水暴漲,甚至高出橋面幾十公分,村民們抱怨說,為了上學,好幾家的孩子都被水沖走了。
黎平縣中潮鎮原上黃偶洞橋,是連接周邊四個自然寨的出行要道,因資金缺乏,原來的橋設計不合理,遇到雨季,洪水阻斷橋面通行。
澳門紅十字會加快協調落地預算50萬元,徹底重建上黃村偶洞橋。
每天,附近許多村民前來圍觀工程隊進展,他們告訴澳門施工方:「我們在這裡天天盼、天天等,等幾年了,總算等到了!」
該項目橋墩工程已接近完工,預計2021年3月即可竣工。建成後,將解決上黃村四個自然寨1300餘名群眾雨季趟水過河的困境。
看到即將貫通,偶洞漫水橋執勤的治保主任吳國懷告訴記者:「等到明年雨季,我再也不用挽著褲腿在這兒執勤,孩子們也可以自己上學放學,不用家長接來送去的嘛。」
在貴州叢山峻嶺中的鄉野村落,豎起大大小小的竣工橫幅,上面清一色留下「博愛」兩個後綴詞。
透明、專業、信任,有著悠久歷史的澳門紅十字會,將「愛」播撒在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澳門很多機構社團都參與做慈善。做慈善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慈善機構值不值得「信任」?第二,慈善做法夠不夠「專業」?還有,所有流程夠不夠「透明」?澳門紅十字會怎麼做到這三點?
來自民間捐贈的錢,都是人家辛辛苦苦賺來的,他們有心來做慈善,當然希望託付給一個能把他們願望很好實現的機構。
你剛說的很重要,第一,就是對我們的信心是否夠大?
澳門紅十字會自從回歸以來,經歷了很多國內外重大災難,我們每次都得到很多澳門市民的支持募捐。
比如汶川大地震,我們募捐了一個億,這些錢,我們盡量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為了做好這件事,我們第一時間搜羅當地需要的物資,之後我們在做項目文件的時候,不停到每個村落、鄉鎮去看,哪些項目適合我們做,又是他們最需要的。
這些經驗有助於後來我們在選址方面、怎樣把善款用到最好不浪費,積累了經驗。
特別為了汶川大地震災後援建,我們在成都專門成立了辦事處,辦事處裡有我們內地的同事,我們還招聘當地專業工程師,派澳門同事不停去督查。
我們成都辦事處當時運作了三年多,保證選址後的工程設計、監理、審計等,每個環節都做到最好。
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信任?就要看這些善款是否全部都用在項目中。
我們是澳門第一家社會服務機構,每一年都主動請全球四大會計師行審計我們的會計項目,並將結果提交給特區政府及對外公佈,這方面澳門市民對我們的情況都很瞭解,知道我們會盡最大能力,用好每一分善款。
2018年5月貴州幫扶工作啟動以來,澳門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駐澳中資機構等,與從江縣集中簽署了三批共27項幫扶協定,累計幫扶資金、物資折合人民幣超過1億元,涉及教育、醫療、旅遊、勞務、產業、人才、人居環境等方面內容。在澳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貴州幫扶工作有序推進,項目落實順利,成效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