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頰麥雞 Sociable Lapwing Vanellus gregarius
飛行能力極強的旅鳥。1876年由一支德國鳥類調查隊Johannes KAMP在新疆發現黃頰麥雞,直到2010年才由英國和哈薩克斯坦的三位鳥類保育人員所發表,而國內僅有的另一筆記錄是1998年被丹麥觀鳥人葉思博在北戴河發現。黃頰麥雞體長27-30釐米,喙黑色,頭頂黑色,過眼紋黑色,前額和眉紋白色。上體橄欖褐色,腹部黑色和棕紅色,尾下覆羽白色。腿黑色。分布於烏克蘭、俄羅斯西南、非洲、阿 拉 伯半島、巴基斯坦、印度。國內見於新疆,棲息於耕地、乾旱荒地、多沙平原、草地。屬迷鳥。罕見。2、歐金鴴 Eurasian Golden Plover Pluvialis apricaria迷失在中國,與金鴴似而不同。2006年9月28日在河北昌黎由中國鳥類學會初次記錄。體長27-28釐米,與金鴴相似,但個體更大,腳短,羽色不如其金黃,翼下白色而不是金鴴的棕灰色,翼合攏後剛及尾,不如金鴴的長。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繁殖於溼潤苔原,遷徙和越冬利用草地和開闊農田。在國內屬迷鳥。3、白尾麥雞 White-tailed Lapwing Vanellus leucurus
大長腿的獨行俠。2012年8月15日在新疆南部莎車縣的東方紅水庫,當地攝影愛好者丁進清等拍攝到一種奇特的長腿鳥,經過查閱文獻並鑑定,確認該物種為中國鳥類新紀錄—白尾麥雞。白尾麥雞體長26-29釐米,雌雄相似,嘴黑色,頭、上體粉褐色。前胸煙褐色,前額、頦、喉、下體為白色。飛行時腳伸出尾部。尾純白,初級飛羽黑色,次級飛羽和翼上覆羽白色,翼上形成明顯的白色寬帶;翼下覆羽灰白色。喜單獨活動,不與其他鳥兒合群。傍晚喜歡在水邊梳理羽毛。喜食甲蟲、蝗蟲、蠅蛆、蚯蚓等。白尾麥雞繁殖於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阿富汗、伊明、伊拉克等地。
4、黑翅燕鴴 Black-winged Pratincole Glareola nordmanni
像燕子一樣飛翔和捕食。1991年首先由鄧傑等文記錄到,1995發表。2016年8月19日,鳥友丁進清在新疆喀什紅旗水庫拍到黑翅燕鴴,為國內首次拍到黑翅燕鴴野外照片。它們生活於岸邊,可像燕子一樣在空中捕食昆蟲,常在地面休息、築巢。繁殖於亞洲中部,在撒哈拉以南地區過冬。分布於羅馬尼亞、烏克蘭、俄羅斯西南、非洲,國內為夏候鳥。
黑翅燕鴴 邢睿/攝
5、澳洲紅嘴鷗 Silver Gull Chroicocephalus novaehollandiae
紅嘴、紅腿格外醒目。2010年在臺灣由中華野鳥學會發現並報導於2012年。又叫澳洲銀鷗。主要分布於澳洲界。身體潔白,但翼、背及尾呈淡銀灰色,飛行時翼端的黑斑和白翅斑明顯。成鳥的喙、腿及眼圈都是深紅色的。兩性相似,僅雄性的喙稍大。幼鳥上體及翼有灰褐色斑點,腿及喙以至眼圈稍黑。
6、玄燕鷗 (白頂玄燕鷗) Brown Noddy Anous stolidus
能飛天入海的海鳥。2014年,中華野鳥學會在臺灣地區發現白頂玄燕鷗,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深煙褐色燕鷗。凹形尾,除頭頂近白及眼圈呈白色外,體羽全為煙褐色。幼鳥的額及頭頂深色,眼圈白色,背羽的羽尖及翼覆羽近白。叫聲為沙啞的karrk及kwok-kwok聲。該物種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大洋和澳大利亞北部,在整個分布區域內均有繁殖。以往曾在臺灣海域的島嶼上繁殖。
白頂玄燕鷗 韋力/攝
7、叉尾鷗 Sabine’s Gull Xema sabini
叉形尾,翼斑紋獨特。2013年在臺灣由中華野鳥學會發現。體小,體長34裡面,叉尾,頭深灰。翼具三色,尾淺叉形。與紅嘴鷗的區別在於尾呈叉形,翼斑紋非常獨特,飛行輕巧如燕鷗。聲音沙啞並帶粗喘息嚎叫聲。繁殖於高緯度的極地。越冬於東大西洋及東太平洋。世界各地多有迷鳥記錄。罕見迷鳥,見於中國的南沙群島。叉尾鷗 Glenn Bartley/攝
8、笑鷗 Laughing Gull Leucophaeus atricilla
鳴聲似笑的鷗。2008年11月23日, Steve Mulkeen在臺灣地區嘉義縣的布袋鎮附近發現1隻冬羽的成鳥。此後在相同地點有多次記錄。這是鳴聲似笑的一種鷗,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沿海水域。繁殖期的成鳥為黑頭,紅嘴,灰翅,白身。非繁殖期,笑鷗的黑色頭羽消失,黑嘴,白頭。叫聲是難聽的 "kee-agh" "ha-ha-ha", 所以稱它們"笑鷗"。
笑鷗 Jean Deepak Dewan/攝
9、黃嘴端鳳頭燕鷗(白嘴端鳳頭燕鷗)Sandwich Tern Thalasseus sandvicensis
喜歡追逐漁船。2005年在臺灣地區宜蘭由趙偉凱發現。白嘴端鳳頭燕鷗形似小鳳頭燕鷗,但嘴為黃色或黑色而尖端帶黃色。腳黑色,偶爾有黃色。棲息於海岸和溫暖水域並喜追逐漁船。共2個亞種。指名亞種sandvicensis在黑海、裏海、波羅的海和北海繁殖,在印度西海岸和斯裡蘭卡越冬。美洲亞種acuflavidus分布於美洲。
黃嘴端鳳頭燕鷗 boilingpics/攝
10、弗氏鷗 Franklin’s Gull Leucophaeus pipixcan
黑頭黑腿的迷鳥。2004年,在天津由英國觀鳥人Paul Holt發現,報導於2005年。體長32-38釐米,喙暗紅色。額、頭、喉黑色,具光澤。眼上下具白斑,背、翅覆羽及腰藍灰色,次級飛羽端白色。頸和腹部白色,灰白色。分布於北美、智利、秘魯沿岸。中國見於臺灣、河北、天津。棲息於海岸、沼澤、湖泊。迷鳥。
弗氏鷗 東木/攝
11、崖海鴉 Common Murre Uria aalge
擅長潛水的海鳥。2004年,由臺灣地區姚正得發現並於當年被報導。典型的海鳥。前趾間有蹼膜,後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體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以魚類、甲売動物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直線飛行速度快,不擅長轉彎,擅長潛水,可潛到水下30-60米,最高記錄是水下180米。共5個亞種,國外分布於太平洋及北大西洋。
崖海鴉 David Tipling/攝
12、侏鸕鷀 Pygmy Cormorant Microcarbo pygmaeus
鸕鷀家族的小可愛。2018年11月20日,新疆瑪納斯鳥友劉忠德在溼地觀鳥時,發現一群奇怪的鸕鷀,它們的體型比常見的普通鸕鷀明顯要小許多,頭部則是棕色,嘴相對短粗,疑似是侏鸕鷀,他拍照發給了新疆觀鳥會理事長苟軍以及野性石河子團隊。正在附近觀鳥的團隊成員王瑞和劉強火速到場,目擊並拍攝。之後經苟軍等現場確認,該鳥正是侏鸕鷀,系中國鳥類新記錄。後來,人們在新疆伊犁、博樂等多地均發現記錄到侏鸕鷀。
侏鸕鷀是所有鸕鷀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僅45-55釐米,喙短,喙端有一點彎曲,頸部短粗,尾部較長。全身羽毛深棕色,頭與頸部棕色。侏鸕鷀多生活在淡水和微鹹的水域,還有植被雜草茂盛的蘆葦蕩,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侏鸕鷀繁殖於歐洲東南部(東至義大利)、俄羅斯和中亞等地,越冬於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賽普勒斯、伊拉克、亞塞拜然、以色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敘利亞等地。
侏鸕鷀與新疆還是有著些許淵源的。早在1936年,有人就根據1908年-1909年在喀什噶爾地區採集的鳥類記錄,加以詳細整理,並發表在《喀什噶爾的鳥類》一書中,書裡的鳥類名錄記錄了侏鸕鷀這一物種。這是迄今為止關於該物種在中國境內分布的唯一一次記錄,在之後百年間進行的各類考察中均未發現該物種,只是在一些著作附錄中遺存著這一疑問鳥種。
2017年3月25日,遠在哈薩克斯坦的鳥友AskarIsavekov在塔爾迪庫爾幹市Taldykrgan(距離新疆與哈薩克斯坦邊界僅110公裡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侏鸕鷀的一個種群,這意味著在伊犁谷地,包括新疆境內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可能會出現侏鸕鷀,這次的記錄也得以證實。
侏鸕鷀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稀有物種,在歐洲也是點狀分布。如今這一稀有物種在新疆大量出現,實屬罕見。2018年11月在瑪納斯河流域溼地發現的40餘只侏鸕鷀均屬於亞成鳥,推斷是由於之前的風暴降雪及降溫,使得它們在遷徙過程中受阻,偏離路線才來到了我國。2019年11月在瑪納斯國家溼地公園再次發現60多隻侏鸕鷀。這次新發現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天氣驟變,二是侏鸕鷀在尋找新的越冬地,也就是種群東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