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0:34 |浙江新聞客戶端 |共享聯盟黃巖站 陳珍妮 通訊員 林佳雲
近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楊貴慶教授來到黃巖區高橋街道瓦瓷窯村。文化禮堂門口熟悉的身影一出現,高橋街道機關幹部、瓦瓷窯村幹部、施工方負責人一下子圍了上去。「楊教授,你來了!」「走,我們去鄉賢館看看。」
在接下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高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楊雲德、街道黨委委員朱曉龍、瓦瓷窯村黨支部書記楊射龍等一群人帶著楊貴慶在瓦瓷窯「老村新生」示範工程的點位裡轉,從社戲廣場到百年茶亭,再到文化長廊和鄉賢館,所有點位基本都轉了一遍。
楊貴慶細細踏看房前屋後,一邊同大家探討,一邊對需要修葺的部位和改進的細節給出具體意見。「鄉村在規劃和修復時,多數時候要邊建設邊商量、邊調整邊完善。」楊貴慶說,經過這樣漸進式、參與式、互動式的規劃,在互動中不斷建立信任感,激活村莊的內生動力,讓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下去。
瓦瓷窯村是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高橋教學基地。該村因瓦瓷窯遺址而得名,該遺址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被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古村自然稟賦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百年古屋散落其間,原始森林掩藏深處,清澈的永豐河宛如玉帶緩緩穿村而過,靜謐而祥和。為了讓藏在「深閨」中的古村再獲新生,自2018年起,高橋街道與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團隊深入合作,實施瓦瓷窯「老村新生」示範工程,以窯址為基礎,依託獨有的歷史文化及環境優勢,精心打造「一心一軸一帶」空間布局,發展以村莊的自然風光和古舊老房為特色的新農村。
老村要新生,並不是簡單地拆舊建新,更不是「塗脂抹粉」,而是由內而外煥發自身的魅力。「我們規劃團隊開展深入調查後,發現瓦瓷窯村的瓷窯文化底蘊深厚,而且在這裡可以看到當地的慈愛、仁慈、友善和睦的氛圍,因此我們對這裡進行文化定樁,提出『瓷慈文化』。」楊貴慶說,規劃團隊將社戲廣場、文化禮堂作為一個重要的點位啟動改造,通過整治環境、清除垃圾、建立公廁,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場地,讓精心打磨的外在新形象給村民以獲得感,提振村民的文化自信。
村民王彩花在社戲廣場邊上開了一間小賣部,營業近10年了。這些年來的點滴變化,她都看在眼裡。「我們村以前挺破舊的,2000多人的村子,別說沒有飯後散步、跳廣場舞的場地,村部大樓都是破舊的老房子。後來改造啟動了,這裡就大不一樣了。廢棄的老戲臺重新搭回起來了,今年又新建了文化禮堂,以後大型的演出可以在這裡辦了,到時候這裡人氣就越來越旺,那我的小生意也能紅火起來。」她開心地說。
文化為鄉村振興打下了「樁」。但讓它活起來,還需要產業加持。「接下來,我們計劃進一步往縱深推進,沿著永豐河兩岸進行綠道設計,依託瓦瓷窯村的區位優勢,推動產業集聚提升,使得鄉村的產業發展和環境優化能夠有機結合起來,最終讓村民有更多收益、更多獲得感。」楊貴慶說。
如今,瓦瓷窯村社戲廣場、鄉賢館等「一心」區塊基本完成建設,櫻花大道、特色步行廊道等「一軸」區塊初具形象,該村還被選為中德聯合研究課題研討會參觀點位。瓦瓷窯村村民的文化自醒和文化自信正在慢慢找回,千年古村也一掃往日的沉寂,變得越來越熱鬧。
近日,我區農村文化禮堂2021年「文化映四季·我要上村晚」中部片區分賽專門選在瓦瓷窯村文化禮堂舉辦,來自全區6個鄉鎮街道17支由各文化禮堂選送的隊伍紛紛登臺亮相。傳統舞蹈、非遺節目、說唱節目等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競相上演,社戲廣場裡人氣鼎盛,歌聲嘹亮,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吸引了附近不少群眾駐足觀看。村民盧險英也在其中,她告訴記者:「以前村裡哪有這麼熱鬧,這樣的演出我也就在電視上看看。這次家門口就有演出能看,我感到很高興,也很自豪,我們村子真的不一樣了!」
舊顏換新貌,產業待興旺。千年老村正由內而外地逐漸煥發新生機。「下階段,我們將繼續發揮校地合作的優勢,充分挖掘瓦瓷窯村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優勢,充分依託上海同濟大學規劃團隊的指導優勢,將兩方面優勢有機融合,一年一臺階、一步一腳印地推進各節點建設。通過經年累月的努力,把瓦瓷窯『老村新生』示範工程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樣板村。」楊雲德說。
16088636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