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題:儒家聖人們的人生終極目標是什麼?
如果非要說的話,我們可以優雅的說,是成為「帝王師」,也可以通俗的說,其實就是想當官。
一
如果您一時沒想明白,就不妨琢磨一下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什麼人才能平天下?是我等一介草根嗎?
從孔子到孟子,儒家學派的老夫子們一直是以政治家自居的,他們只想在管理核心中佔據一席之地,然後拯救世界,可從來沒想當什麼理論家、文學家。孔子周遊列國,孟子也走南闖北去遊說,是去宣傳自己的學說和主張,當然,接受學說最直接的途徑,就是當官。
或許,阿信難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齷齪心思。不過孔子倒也是十分配合,人到晚年,一聽說可以做官,馬上道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思是說:賣掉它,賣掉它,我正在等待識貨的人出現呢!
雖然儒家一直在迴避這一點,敢不成修行大半生的孔子,滿口仁義道德,之乎者也,就是為了給自己賣個好價錢?
二
相比孔子的「沽之哉」,孟子,就更直白了。
有個叫周霄的魏國人,他問孟子:「古代的君子做官嗎(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答:「做官(仕)」,甚至不忘拉著孔子當墊背的,他補充道:孔子三個月沒有被國君任用,就惶惶不安;離開這個國家時,必定要帶上謁見另一個國家國君的見面禮。
周霄問道:「三個月不被國君任用,就要去安慰,這不是求官太迫切了嗎?」
孟子回答道:「士人丟掉了官職,就好像諸侯失掉了國家一樣」。
當然了,聖人的思想是深邃的,肯定不會如此淺薄,孔子、孟子之所以想當官,目的其實是為了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提倡「復周禮」,不搞裝備競賽,不搞合縱連橫,不搞蠶食鯨吞,不搞遠交近攻,搞什麼呢?
搞仁愛,或者說搞西周禮文化的「文藝復興」!
三
孔孟忙乎大半輩子,嚷嚷著要搞仁愛,真的可行嗎?
還是必要請鬼谷子出來客串一下,鬼谷子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要強人所難。
很顯然,春秋時代的孔子對此是不以為然的。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堅定不移的推銷「仁愛」主張。對此,戰國時代的孟子深以為然,甚至喊出了「仁者無敵」的口號。
口號,有時候喊喊就算了,我估計孔子在周遊列國時遇到的那些諸侯們也會高呼「仁者無敵」的。當然了,這對我們而言,其實是很有用的。比如你在某家公司裡,你聽到的全是領導者高呼「仁者無敵」的口號,那說明你不是公司核心管理層。
但凡有機會進了管理層的朋友,聽到的往往是老闆歇斯底裡的咒罵,口口聲聲的叫囂要整死競爭對手的大實話。
至於「仁者無敵」的口號,恕我直言,只是講給企業裡的權力邊緣人聽的。
再者說,既然是博弈關係,仁愛真能解決問題嗎?
四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批判「諸侯們」的愚蠢、自私和麻木,比如孟子遊說的梁惠王、齊宣王們,仿佛他們就是天生智障,酒囊飯袋。
且不說,魏國巔峰時代吊打秦國,威震天下的梁惠王。就是被揶揄「濫竽充數」的齊宣王,也有個愛好: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在他的管理之下,稷下學宮空前強大。
在此基礎下,孟子才會有機會去遊說,才會把王們說的面紅耳赤,「顧左右而言他」。有些大道理,說起來很好聽,但是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歷史告訴我們,比孔子晚了近100年的商鞅,在遊說飽受魏國欺凌的秦孝公時,他一開始也提出了推崇道德仁愛的「帝道」和「王道」,但是都被秦孝公否定了。
歷史證明的秦孝公的選擇是正確的,秦國的崛起確實跟「仁愛」沒什麼關係,這一點從秦國用的商鞅、張儀、範雎等人的人品上就可見一斑。
很顯然,諸侯們是理智的,他們明白:既然是博弈,拼的是手段實力,而不是誰愛心泛濫。
五
孔子和孟子作為偉大的理想主義者,肯定不是這樣想的。我們先交代一下,其實孔子和孟子的口才都很厲害,尤其是孟子。比如
公孫丑問過這麼一個問題:「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答:「我知言,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後世儒生為了美化孟子,往往只講孟子的「浩然之氣」,忽略了孟子說的「我知言」。
不管你是理解孟子說的是「我擅長說話」,還是「我擅長聽話聽音」,實際上都證明了孟子的口才是非常卓越的,這一點很多人的共識。
潤之先生更是說「孟子是縱橫家」,如果我們剝離掉孟子身上的「亞聖」光環後,會發現,彼時的孟子就是個鬱郁不得志的遊說之士。
六
鬼谷道有個朋友問這麼一個問題:遊說其實並不是鬼谷子的專利,儒家的孔子在周遊列國時也曾經搞過遊說,只不過因為固執己見而失敗了。
職場中,我們也會有固執的成分,可能是性格所致,所以,我們應該如何調整才能少走彎路呢?
事實上,孟子和張儀兩人是同時代的,二人其實是有交集的。講個悲傷的故事,忍住,千萬別笑。孔子也好,孟子也罷,忙活了大半輩子,是在求職。但孔孟二聖,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稱心的工作。
同時代的張儀混的風生水起,孟軻混的下崗失業。但即便如此,孟子還是不服氣的,比如當他聽見有人說張儀是「大丈夫」時,便反駁,張儀為首的縱橫家們搞的是「以順為正,妾婦之道」。
這就是儒家的遊說和縱橫家的遊說不同的地方了。儒家講的是不順,縱橫家講的是順。什麼叫不順?就是不順從,說的不是別人想聽的,強迫別人接受。不管孔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人,他們的內容是相同的,就是仁義策略。
但是張儀是不一樣的,縱橫家講究的是順應人心,玩的是「看人下菜碟」,這些人又叫「反側之士」,講究的是翻來覆去,反覆無常,今天可以搞連橫,明天就可以反連橫,反正別人喜歡什麼就說什麼。
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清規戒律,縱橫家們基本上都犯了。
這也是張儀、蘇秦能在職場上混的如魚得水,而孔子、孟子只能失意回老家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我們普通人也經常會遇到聖人的煩惱。對此,鬼谷子給出了他的藥方:
不要固執,謀劃要懂順應人心才行,我們在職場上的大部分煩惱都來自於自以為是的自說自話,所以鬼谷子說:計事者務循順!
這個世界很幽默:固執的人,時運不濟;順應的人,時來運轉!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