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恢復高考以來,無論如何改革,外語一直是高考雷打不動的三大主科。
雖然很多人呼籲降低外語分值,但作為主科,分值一直不低。
現在新高考的「3+3」、「3+1+2」方案中,外語的比重與語文、數學相同,均為150分。
很多人一直認為,高考的外語只有英語這一根獨木橋。
其實,一直以來,高考中的外語就有英語、俄語、日語三種選擇。
2018年初,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並且從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
其中有一項新政策:「保留原有學習科目,在英語、日語、俄語的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學校可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教育部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由於此前並沒有統一的教材,2020年2月初,教育部啟動了普通中學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教材編寫和送審工作。
而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展,尤其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多語種的語言教育,成為部分中小學的特色,開設「二外」課程漸成趨勢,學習「二外」,也成為很多家長的選擇。
以上海為例,除了上外附中外,還有一批富有特色的中學,開設小語種課程。
如現在是上海市特色高中的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開設有英、日、德、法、西五門第一外語,韓語、泰語等9門二外課程。
再如曹楊二中的國際理工實驗班,開設有德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希伯來語方向的小語種課程,尤其是德語DSD班級,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高中德語教學基地。
此外,光明中學、宜川中學的法語班,文來高中、嘉定一中的日語班,等等,也都成為富有特色的小語種班級。
一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語言學家認為,除了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接觸某種語言等因素外,人類學習語言的能力是無限的。
而且,一個人懂的語言越多,再學其他語言就越容易。即:人具有學會很多種語言的潛力。
以曹楊二中的德語班為例,英語基礎好,再學德語,提高很快;德語學好了,反過來對英語又有幫助;因為英語和德語都屬於西日耳曼語系。
同樣,對於一些英語成績不好的考生,或者有其它外語興趣的學生,也可以學習小語種課程,代替英語參加高考。
總體來說,小語種考試人數少,題型簡單,提分的空間較大。
以日語為例,2016年全國有9600名學生選用日語參加了高考,2017年增長到16000多;2018年就超過了2萬人。
試卷的難度首先體現在詞彙要求上,英語高考的詞彙要求在3500,上海的考生更是要求達到4500個左右。
而小語種對考生詞彙量要求一般不超過3000,而且試題相較於英語捲來說也要簡單。
其次體現在語法方面,以德語高考真題的分析來看,絕大部分題目都是A1-A2難度的,還有部分B1難度。A1-A2是一個初級的難度,B1是一個中級的難度,所以說絕大部分題目都是比較簡單的。
因此,高考小語種的難度就是低於英語的,總體上來說,相較於英語難度要下降20%以上!
那麼,小語種何時開始學,如果從高中才開始遲不遲呢?
當然是越早越好,能從初中開始學最好不過。
但很多人正因為是英語學不好,才開始轉學其它小語種的。
實際上,從高一開始學,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一點也不遲,關鍵是要下定決心。
我曾經遇到一個考研的學生,專業課過硬,但英語只能考30多。下決心改學日語,僅一年時間,就考到50多,碩士順利錄取。
如果用小語種參加高考,會不會受到限制呢?
除個別專業,如英語師範類專業及英語相關專業,不接受小語種考生,絕大多數的院校不限制小語種的考生報考。
即使有限制的,高校也會在招生目錄中裡列出來,只要填報志願時注意即可。
教育部也明文規定,只要有小語種的學生參加高考,不管人數多少,哪怕只有一人,各地教育部門也要認真對待,設立考場。
此外,如果學習小語種,將來去這些國家留學的話,留學費用會大大低於英美國家,部分國家如德國、法國,免收學費,只要承擔生活費即可。
更為關鍵的是,多掌握一門語言,可以拓展視野、理解不同的文化,對於將來的職業規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