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知識點: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ū)使命 秦王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
休祲(jìn)降於天天下縞(gǎo)素
秦王色撓(nóo)
【重點字詞句義】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
②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施行,置辦)
③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青色)
2、古今異義詞:長跪而謝之(古義:道歉 今義:感謝)
3、詞類活用:①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認為……輕」,小看)②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使……擴充」)
③天下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4、一詞多義:
①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釋成光著) 徒以有先生也(僅僅,只)
②惠 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聰明)
③若 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點詞語解釋:
⑴不辱使命(辱沒、辜負)
⑵易安陵(交換)
⑶其許寡人(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答應)
⑷大王加惠(給予恩惠)
⑸故不錯意也(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於秦(於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違背)
⑻非若是也(這樣)
⑼雖千裡不敢易(即使)
⑽豈直五百裡哉(難道)(只,僅僅)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樣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經)
⒁以頭搶地耳:撞;罷了
⒂庸夫之怒(平庸無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⒄休祲:吉兇的徵兆
⒅秦王色撓(屈服)
⒆寡人諭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腳)
6、重點語句翻譯:
①寡人慾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我想要用方圓五百裡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生,願終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給予恩惠,用(貴國的)大面積的土地來換(敝國)小面積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秦王怒氣衝衝地對唐雎說道:「你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形嗎?」唐雎回答道:「我還沒有聽說過啊。」秦王說道:「天子發怒,可以使屍體倒下上百萬具,鮮血流滿上千裡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雎說道:「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百姓發怒的情形嗎?」秦王說道:「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走路,把頭拼命地往地上撞罷了。」
⑤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裡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安陵君於是派唐雎出使秦國。
⑦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然而,安陵君違背我的意見,(這)不是小看我嗎?
⑨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
*即使拿一千裡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只(換)面積為五百裡的(土地)嗎?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膽識的人啊。(他們)心裡的憤怒還沒有迸發出來,上天就降下徵兆。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
⑾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現在立刻)倒下兩具屍體,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的人將會因此而穿上喪服,今天的情況就是樣。
⑿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
【理解性默寫】
1、課文中哪一句話表現出秦王盛氣凌人,又分明是一個騙局?
寡人慾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3、課文是怎樣寫唐雎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的呢?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話既是秦王無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對唐雎所作的讚揚?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課文內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點字詞:「寡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秦王說這話的目的是進行恫嚇,從上文「且秦滅韓亡魏」一句來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奪取,只是暫時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現秦王的驕橫。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一句中「輕寡人」?
*秦王希望你們看清形勢,不要誤以為我們不能用武力奪取。這句關鍵是一個「輕」字,「輕」什麼呢?不是輕視秦王的建議,而是輕視他的軍事勢力。這是秦王故作反問,意思是「諒你們也不敢」,也是驕橫的表現。
3、安陵君:「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兩人所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從語氣和態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強烈,更堅決。
4、秦王是怎樣一個人?
* 驕橫狂妄、貪得無厭、奸詐狡猾、外強中乾、色厲內荏、前倨後恭
5、唐雎是怎樣一個人?
* 從容鎮定、不畏強暴、有膽有識、有凜然正氣、熱愛祖國、不怕犧牲。
6、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麼用意?
*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7、本文最後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從側面烘託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8、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著「潛臺詞」,聽話者應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付。請揣摩下列各句,說說其「潛臺詞」是什麼。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將你們的土地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2)與臣而將四矣。
我將效法他們三人,與你同歸於盡。
9、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唐雎是怎樣讓秦王理屈詞窮的?從中可以看出唐雎是個怎樣的人?(3分)
*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並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後,唐雎「挺劍而起」,以死相拼,捨生取義,挫敗秦王。(答出要點及過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個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於獻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麼?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為什麼不答應?
*是因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圖吞併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應,秦王不高興,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國。
11、秦王最後是長跪而謝之,說明了什麼?這是從什麼角度來表現唐雎的?
*說明秦王害怕了。從側面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12、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13、文末說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並且請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嗎?為什麼?
*這是秦王的權宜之計,表現出他的奸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併
圖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