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似乎今天不聊PG4有點不太合適今天大家的話題都集中在了一雙球鞋上就是NIKE PG4的發布看了前幾天一些自媒體的發聲和今天耐克官方發布以及Paul George在比賽中的上腳
如何看待Air Sole 氣墊「取代」Zoom Air
11外形簡單,很少即是多的感覺,拉鏈肯定是亮點,PG籤名鞋上出現了Air Zoom Flight 』98的設計元素。看了鞋面之後第一反應是比較擔憂包裹和支撐,以及鞋頭的防撞保護(PG3有這樣的設計),特別考慮到這是一雙低幫籃球鞋。同樣都是Zipped Shoes,如果質感再提升是否會好很多! 21拋棄掉了PG前三代的前掌Zoom Air單元算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類似的去中底布設計之前已經用在KD 12上,雖然和KD 12有所不同,但是這次這樣的設計在PG4上的出現大家不應該覺得陌生了。 3121
前面說的很直接,我對PG4的外觀毫無好感,不過在性能上,我還真有一些積極的猜想。Air Sole氣墊雖然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是一項不折不扣的老技術,但是如果使用得當,它帶來的腳感或許還是很出色的。
說到這我就要提一下Air Sole的代表鞋款——Air Jordan 11了,穿過的朋友都知道Air Jordan 11的緩震體驗非常值得稱道(回彈稍有欠缺)。在它的中底結構中,Air Sole氣墊上方是薄薄的很軟的一層發泡材料,再往上就是鞋墊了,中間沒有使用那層質感偏硬的中底布,這樣的話中底和鞋墊就有著較高的整體性,緩震也更為直接。
回到PG4身上,Air Sole這一次是直接裸露在中底上方,抽開鞋墊就能看見。和KD12一樣沒有中底布。所以就緩震性能來看,PG4可以說是「上腳即有感」。當然,這些都是我根據現有信息和實物的推測,PG4的緩震、回彈到底怎麼樣,還是需要實戰檢驗。
通過分解圖可以看到鞋墊下面沒有了中底布,直接就是Air Sole氣墊。 31
配,當然配,以耐克的實力和底蘊,有資格為任何項目的頂級運動員推出專屬裝備。
2年多前為季後賽推出的PG 1 斷鉤 讓我心心念念了好久
但是再看耐克如今對待籃球鞋市場的態度:團隊鞋被市場認可度低、籤名鞋外形欠佳、老鞋復刻有良心款也有不盡如人意的。耐克近幾年推出的大多數功能性鞋款似乎一直都沒能滿足消費者的期待。不過科技至上的噱頭倒是很有創新精神,還有就是聯名層面,看看Kyrie 5出了多少個聯名配色,不過KD 12和Don C的聯名發售怎麼就沒音了呢?
首先我非常不認同這個跟網上傳的跟老北京布鞋長得一樣這種說法,看到這個鞋的第一眼我覺得肯定是借鑑了Adapt BB的設計思路,簡潔的鞋面又加入了久違的拉鏈設計,這種設計還是很討我的喜歡的。但是第二眼就會發現,鞋款面料選擇的有點草率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困於成本限制,面料與設計想要體現的未來感並不匹配。
如果來個ADAPT 自動系帶的話,你說這是ADAPT 2.0我也信
21PG4的發布,在我看來是耐克在打造一個由高到低的籃球籤名鞋產品矩陣
第一檔:LEBRON & KD (科技代表體現)
第二檔:KOBE 系列 (情懷為重)
第三檔:Kyrie & Zoom Freak (性價比優先)
第四檔:PG (搶佔中低端市場)
本賽季最愛穿Zoom Kobe 4 Protro的要屬於湖人隊的Kobe Bryant Anthony Davis了
PG系列在之前幾代都是前掌的Zoom Air,這與Kyrie系列的定位無論是從配置還是價格都有些重複,而作為全球銷量這麼高的Kyrie系列,其主人的人氣又是非常高,自然就是要考慮改變一下PG系列的策略。
NIEKBASKETBALL今日還公布了一則接下來四款配色的動畫視頻
在籃球鞋方面,目前耐克最佳的緩震配置無非就是Zoom Air氣墊,而React這種緩震科技,在經過KD11的試水之後,也許不適合在籃球鞋上面,JoyRide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自然也就剩下了經典至上的Air Sole氣墊,不過這一次是沒有了中底布的效果。
31
配還是配的,耐克肯出單獨籤名鞋系列的球員畢竟是少數。
(耐克品牌48年的歷史裡,只有22位籃球運動員擁有籤名籃球鞋)
只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Zoom Air 改到Air Sole,不能接受是一定的。我只是希望,既然耐克打算將PG系列作為籤名鞋矩陣中的最低端系列,就希望品牌能夠在設計跟用料方面補回來,畢竟每個價位的球鞋都應該有它價值最好的體現。
11PG4,給誰看都不會覺得這是雙籃球鞋,但拆解件或者「穿上」實物,各種意義上它就是籃球鞋,大家詬病的外觀潦草其實很主觀,本來100分的失望當我看到宣傳圖時變成了60分。
如果之前諜照流出的是這雙佳得樂配色,你們會給多少分?
21
昨天順手看到了XCin的視頻(不吹不黑第一次看他們視頻),拆解件不會騙人,單論Air Sole,其實大部分人穿著感受不會區別很大。
這一次的Air Sole氣墊和鞋底紋路的細節也契合上了
31
耐克當然配給Paul George出籤名鞋了,不然市值1579億美元的公司難道是靠「傲慢」出來的?別說球員穿的跟市售的有區別,出一雙鞋的步驟很複雜,今年看到的鞋,至少去年就基本完成了,設計,製作,營銷,訂貨會(據說訂貨會沒有實物看,只有輪廓圖加配色,反觀阿迪的訂貨會你可以提前摸到所有產品)...所以這次PG4在網絡上風評不好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PG要求對鞋型的改動,可能是時間安排上太趕...最後的最後,所有的主觀感受還是要給客觀數據讓步,消費者可以說不喜歡,但大公司則看報表。
上個賽季穿著PG籤名鞋的球員達到了37位
11作為公司第一個拿到這雙鞋的人,鞋面相比於前三代做出了極大的改變拉鏈式的設計在最近幾代耐克旗下球星籤名鞋中鮮有看到,在沒有上腳這雙鞋之前,這種包裹感確實有點讓我憧憬。但是打開拉鏈之後發現也沒有很明顯的鞋面支撐設計,這一點讓我對支撐方面有些猶豫。
對於一個科技的年齡來說我覺得倒不必過度糾結,對手adidas最近一些實戰口碑出色的球鞋也依然沿用了Bounce科技。況且自家二十四五年前的Air Jordan 10依然是很多NBA球員的最愛,而耐克最出名的Zoom Air科技二十年來也被反覆的應用。中底技術不能說耐克創新力不足,只能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新的中底科技能夠挑戰它。 這不僅僅是耐克要面對的,是所有運動品牌都在面對的挑戰。
31
至於耐克配不配給PG出籤名鞋,我覺得籤約是品牌球員雙方的事情,但是可以從三方角度來看。
這張圖是2015年NIKE的企劃,可以看得出5年前品牌對於還未擁有籤名鞋的Paul Geroge的重視
第一點是Paul George 是聯盟前十的全明星球員,值得擁有籤名鞋的待遇,但縱觀耐克籤名鞋歷史,都沒有如今龐大的籤名鞋產品矩陣,想必品牌的產品經理應該會頭大,原本一年就三雙籤名鞋的推廣計劃活生生的變到了接近六雙。
庫裡已經擁有了7雙籤名鞋,而哈登也有了四雙正代籤名鞋。
第二點是品牌不想像錯失庫裡和哈登一樣錯過PG,而建立PG和Kyrie系列矩陣也有點像早些年的Kobe和KD系列矩陣。但是字母哥的出現,原本看似美好的平衡遭到了「破壞」。(字母哥的出現是好事兒,但是對於品牌也得細細捋順這之間的關係)
第三點是消費者對於籤名鞋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國內運動品牌的頂尖產品越來越優秀,就會讓大眾對於國外運動品牌的產品有新的要求,畢竟過去落後的國產運動品牌,現在也逐漸縮小著彼此的差距。尤其是近來關於韋德之道8、匹克閃現的討論都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關注。
我們在Instagram上也做了一份PG4 購買與否的投票,有63%的人願意購買
我們為什麼會討論耐克配不配給PG出籤名鞋,問題的關鍵在於消費者這邊,消費者看到這雙鞋感覺不能滿意,尤其是對於苛刻的中國消費者來說,但是對於品牌和球員本人來說,目前來看整體之間的合作還是順利的。
11第一眼看到又是黑白色的鞋款,感覺沒有拿相機拍照的衝動。但今天看到了佳得樂配色和全明星配色的,眼前有點一亮,覺得上腳效果應該會很好看 我一般看鞋會看內側,如果內側做的好看,那整體一定會很有設計。但很不幸,官方放出的設計手稿圖和實物好像還有點不太一樣。
設計圖中外翻的是TPU Support ,實物是一層熱壓膜
21Nike Zoom Kobe 7 System
31
NBA30支球隊裡接近450名球員,擁有籤名鞋的不過15位,而Paul George是聯盟裡前十級別的球員,他值得任何球鞋品牌給他一份頂薪球鞋合同,而耐克就是所有運動品牌裡最好的一個品牌,而且這份耐克的球鞋合同還附帶了推出籤名鞋,這對於任何一個從小穿別人球鞋打球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夢想的實現,既然當時耐克確認了為Paul Geroge推出籤名鞋,那我相信品牌還是會繼續推出,最終視Paul Geroge的生涯成就來斷定是否延續該系列。
這一次就鞋子外觀和科技其實在我們公司同事眼裡都不算讓人滿意,尤其是讓我一個對於籤名鞋第四代必屬精品有所期待的人都不太滿意,至於所謂的配色拯救論,先買到好看的配色再說吧,對了,強烈安利一下PG 3的NIKE BY YOU,只要832元,有當月過生日的朋友還能有8.5折優惠哈。
最後也歡迎各位看完我們文章的朋友也能參與到這三個問題的作答
01 //對於今日正式發布的PG4的第一直觀感受
02 // 如何看待Air Sole 氣墊「取代」Zoom Air
03 //耐克到底配不配為保羅喬治推出籤名鞋?
在右下方的評論處填寫你的觀點之後
點擊下方小程序參與抽獎即可
獎品就是今天佔據熱門話題的NIKE P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