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時期,東晉名僧慧遠來到廬山,背倚東林山,面對北香爐峰、虎溪流水潺潺而過的地方創建了東林寺,創建簡便易行的淨土宗。由于慧遠精通佛、儒、道三家經典,極有辯才,擁有大批信徒。東林寺曾是我國南方佛教的中心。廬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國道教早已把此山的廬山洞列為第八小洞天,稱之為「仙靈詠真之天」,把廬山虎溪山列為第四十七福地。眼下,享譽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的廬山,是一山五教和諧共處的宗教名山。
那年,走入享有「神仙之廬」美譽的廬山。深感廬山佛教、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南北朝時期,廬山道教邁向一個較高階段,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廬山的佛教文化資源也很深厚:當年著名僧人「慧遠」創立東林寺,推進了寺院由城市走向山林的速度。隨後,以東林寺為基地,翻譯佛經、組織僧團、結社、升堂講座等形式,大力拓展「佛教中國化」態勢,贏得中國信眾的廣泛認可和普遍歡迎。同時也確立了他與廬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可替代地位。
廬山自唐宋以來,以禪宗稱盛,名震江南。延至明代,由於朱元璋曾受益於廬山佛教僧人,廬山宗教又盛極一時。自此,廬山留下著名的「三大名寺」與「五大叢林」。廬山景區拓展者與管理者,在倡導宗教和諧、弘揚中華和諧文化方面起步較早,曾經舉辦過首屆中國(江西•廬山)「盛世中華、五教和諧」論壇,創建五教祈福文化園。在位於青蓮谷旅遊區五教祈福文化園,我欣然看到,這裡依山傍水,風景迤邐。整個園區按照祈福線路進行景觀設計,分為九個景觀區,建有大氣磅礴的五福門、現代典雅的五福泉、氣勢恢宏的五福園、古韻悠長的五福橋。
園內的祈福大鐘整體高476釐米,代表赤道40076千米長度;鐘體高度為365釐米,代表一年365天;周長960釐米,代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重38.5噸。鐘體採用「響銅」鑄造,鐘響時聲音傳播半徑為10公裡,餘音持續時間長達2分鐘。五教祈福文化園展現五大宗教團結和諧、求同存異、五教同光的風採,豐富廬山旅遊文化內涵,又將周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有機結合,成為一個洋溢著宗教和諧相處、共同進取氣氛的旅遊景點。
宋代文學家蘇軾,對廬山宗教景觀曾作過「廬山到處是浮圖」的形象概括。近代,隨著西風東漸,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正教等教會也紛紛在廬山建堂築殿,中國寺廟的暮鼓晨鐘與西方教會的頌歌,成為「匡廬甲天下」的一道景觀,也充分體現了廬山「大文化」的包容性。回望廬山,古往今來,五大宗教陸續來山傳教,各盡其責,和諧相處、平等友愛,彼此守望相助,這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舉世無雙的「五教和諧」典範。今天,廬山已經形成「一山尊五教」的罕見局面。「一山藏五教,走遍天下找不到」,這種宗教文化「和諧相處」的特性,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世界名山的獨特價值。
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景區管理部門都在廬山五教祈福文化園舉行新年撞鐘祈福活動。推出五大宗教信眾在廬山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活動場所誦讀「廬山五教祈福詞」的活動。記得在廬山採寫,巧遇文保部門牽頭相關單位,在花徑公園重建廬山大林寺,據聞,建成後,從尼泊爾迎請釋迦摩尼佛的舍利子將供奉在那裡。
豈能忘,面對諸多宗教文化項目在廬山展示,一些受邀到此的文化學者各抒觀感——他們列舉近年所觀賞的景區宗教活動,譬如,北京大覺寺內的禪茶茶藝表演、河南大相國寺佛樂表演、武當山道教內家拳表演以及在一些景區基督教堂舉辦的唱詩班表演等,都讓遊觀者在感受景區生態文化魅力之餘,感受帶有深層次文化意味的宗教文化。他們認為,廬山是座宗教名山,這裡成為中國道教、佛教的淨土宗的發源地,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寺觀和宗教人士的痕跡,因此,開發好這塊宗教資源是廬山發展新旅遊的一個重要方面。
記得漫步霧裡廬山,宗教景觀中最美妙處,除了東林寺、西林寺,連同多位高僧名家留下的匾額、楹聯、石刻和碑刻。禪林品茶、賞讀古人書法,已然是一種文化享受。
下山前,我在半山間的白鹿書院徜徉許久。悠久的書香、石階的苔蘚、雄渾的松風以及先賢在此留下的文脈……都讓我感到似曾相識卻又相隔甚遠。直到淅淅瀝瀝的春雨漫空飄至,我忽然想起,還有一項未竟之事——選幾款明前新採的廬山雲霧茶。讓廬山縷縷清美氣息,在我的書房茶几上,經年不息。
展讀
【行者】 「天下第一江山」,一吟三嘆
【行者】 「龍鳳歸宿地」,彰顯因果
【行者】清素小吃,惟「它」多情
【行者】低調離宮,給人啟迪
【行者】城堅不再,糕甜悠久
【行者】紫砂情結
【行者】『蘿蔔盆景』隨想
【行者】春節,紅豔串起甜美
【行者】沉寂元夕,深懷燈彩
【行者】古剎夜,曾有「精靈」來襲
【行者】情系中國結
【行者】苦菜花開
【行者】品硯思遠
【行者】泰山石景,意味悠長
【行者】神秘古村,偉人後裔
【行者】千古吳地,奇哉廟宇
【行者】丁香情結
【行者】江天深處,品甜美
【行者】闡福寺,禪房花木深
【行者】古剎石刻,千年超越
【行者】初識蜀繡
【行者】老槐,搖曳別樣詩情
【行者】月季花,豈止清麗?
【行者】 松景,此處稱奇
【行者】 「懸空」之悟
【行者】夢幻左岸,一飲知味
【行者】深谷行,有所悟
【行者】神秘山崖,忠勇使者
【行者】雨中脊獸
【行者】皇苑二景,誰解其味?
【行者】郪江畔,他超凡脫俗
【行者】詩聖入古剎,身心得棲隱
【行者】微山,窩頭入賦
【行者】暮雨秋涼,千裡詩情
【行者】川西古都,千古大愛
【行者】京西,何處稻花香?
【行者】學府墨跡,故居美味
【行者】海畔佛寺,清音入心
【行者】賀蘭山,解惑『』滿江紅『』
【行者】一款素餅,千年詩話
【行者】靈隱寺,月美桂香時
【行者】寒山寺釋疑
【行者】韭園醬菜,究竟何味?
【行者】千年餘味「邯鄲芹」
【行者】 登此橋,誰自省?
【行者】蘭州雨雪,遇「清麗」
【行者】 何處赤壁,迎東風?
【行者】麻花,是何滋味?
【行者】碑刻,能言否?
【行者】佛教文化遊,怎樣明燦持續?
【行者】晨霧流泉,話稼軒
【行者】姓氏文化,解纜揮手?把根留住?
【行者】胡同舊事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生活六項(建築、庭院、空間、家具、素食、服飾)和藝術六項(書法、繪畫、雕塑、攝影、手藝、法物)組成。在這裡,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後,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