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六大行調整靠檔計息 銀行清空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靠檔計息大限已至。
12月14日,六大行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產品,提前支取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實際上,自2019年,監管層就開始對「靠檔計息」產品進行規範,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關存款產品壓縮至零。某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產品靠檔計息屬於變相加息行為,既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還增加了銀行負債端成本,不利於企業融資,同時也與監管層的調控目標不符。
六大行叫停「靠檔計息」
12月14日,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同步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照支取日銀行人民幣「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根據六大行公告,此次調整涉及各行採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及一些人民幣特色儲蓄等產品。其中包括工商銀行的「節節高」、「擁軍寶」,農業銀行的「定利盈」,中國銀行的「人民幣定利多」、「中銀步步高」,建設銀行的「惠存通」,交通銀行的「超享存」、「智慧定期」,郵儲銀行的「郵利豐」等存款產品。
六大行表示,上述產品將於明年1月1調整計息規則。如果儲戶在產品到期前有用款需求,在2020年12月31日及之前提前支取的,仍按照原產品「靠檔計息」規則計息,在2021年1月1日及之後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部分將按照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不再靠檔計息。
其中,上述產品中部分已經停售。工商銀行客服對《華夏時報》記者說:「節節高產品早已停售。」節節高1號自2020年1月12日起停售,節節高2號自2019年12月20日起停售。
實際上,自2019年,監管層就開始對「靠檔計息」產品進行規範,以窗口指導等形式,在全國範圍內叫停靠檔計息的定期存款,並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相關存款產品壓縮至零;大額存單提前支取規則亦將適用該規定。2019年末,全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關於規範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有關要求》。
2020以來,「靠檔計息」產品清退的步伐加快了。今年3月,央行下發《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各存款類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在監管多次出手規範後,商業銀行加快了產品整改速度。今年8月,廣發銀行就公告表示,將於9月11日終止「定活智能通」及「智能分段計息」業務。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認為:「靠檔計息類產品有高息攬儲的嫌疑,產品規模擴散後會影響整個銀行業的資金成本,從而推高借款人的成本,這對於銀行業的經營和業務結構會產生較深的影響。同時,這樣的產品設計對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要求非常高,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所以引起監管的重視,並進行整治。」
此外,有分析人士表示,為應對疫情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國務院提出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讓利,同時降低社會的融資成本。而銀行產品靠檔計息屬於變相加息行為,增加了銀行負債端成本,不利於企業融資。央行通過規範商業銀行攬存行為,也是在引導負債成本下降,進而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惠及實體經濟。
中小銀行或受影響較大
近年來,「靠檔計息類」產品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攬儲」利器。簡單而言,「靠檔計息」產品是指定期存款在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是按照實際存入時間最近的一檔存款利率計息,剩餘部分按照活期計息。購買此類產品,儲戶既可享受活期產品的流動性,又能享受定期產品的高收益。
此前,多家中小銀行推出的「靠檔計息」智能存款產品,在一段時間內頗為火爆。某民營銀行發行的智能存款產品為起投金額為50元,產品期限為5年,但支持提前支取,且存款期限達到3年以上,存款就可按5%的利率計息,存期滿1年小於3年,也可按4.7%的利率計息。目前,各家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已陸續下架。
「取消靠檔計息對大型銀行的影響有限,大型銀行網點多、客戶多,還有大額存單等產品以及結算方面的優勢,但對中小銀行的攬儲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定期存款與銀行理財相比,本身也沒有明顯優勢。」一家中小銀行高管對媒體說道。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也表示,隨著智能存款、「靠檔計息類」等創新存款產品被逐步規範,過往中小銀行通過「高息」來吸引客戶的途徑被阻斷,中小銀行亟需通過其他方式來應對大行競爭與緩解攬儲壓力。也因此,在靠檔計息類產品下架以後,有不少中小銀行用「按月付息」、「分期付息」類產品作為對靠檔計息產品的一種替代,還有部分銀行上線可轉讓大額存單,以滿足客戶對流動性的需求。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8月末,不規範的活期存款創新產品較基準日(2019年5月17日)壓降75%,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產品較基準日(2019年12月17日)壓降38%,均已超過壓降計劃,壓降效果顯著。
臨近年末,中小銀行攬儲壓力增加。近期,眾多銀行推出特色存款及多種促銷活動吸引客戶,並通過與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的方式進行攬儲。
其中,騰訊理財通、支付寶螞蟻財富、京東金融、陸金所、度小滿金融、攜程金融、滴滴金融等11家網際網路平臺有與銀行的合作情況。接入網際網路平臺銀行存款產品專區的銀行數量高達95家。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地方區域性銀行佔比高達70%。
伴隨靠檔計息產品的退場,結構性存款也不斷被壓縮。調整之後,中小銀行「攬儲」壓力不減,亟需新方式來應對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