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是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五周年紀念日。經過高效有序的籌備工作,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驚豔亮相。
今年5月,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冬奧組委聯合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可持續性計劃》提出了北京冬奧會的可持續性願景和目標、總體思路和原則,並從「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行動措施。
本周,記者走訪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實地了解場館建設情況,現場看到了「正影響的環境」和「新發展的區域」,感受到了賽區周邊居民「更美好的生活」,了解到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勾勒出的一幅美好藍圖。
國家速滑館整體外觀造型
國家速滑館馬鞍形造型的屋面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介紹說,為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北京冬奧會在場館規劃、建設、運行和賽後利用全過程中,落實生態保護優先原則,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按照綠色建築標準建設或改造場館和設施,高標準保護賽區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國家速滑館位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西北側,集「高顏值」與「高智慧」於一身。初見國家速滑館,你一定會被它的曲面幕牆所吸引。3360塊外幕牆玻璃拼接出的22條「絲帶」,猶如速滑運動員在冰上划過的痕跡,象徵滑冰比賽的速度和激情。國家速滑館也因此得名「冰絲帶」。
不僅外表光彩奪目,「冰絲帶」還是一個充滿科技智慧的場館,用「秀外慧中」來形容它一點不為過。
據介紹,國家速滑館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面積達1.2萬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慮賽後利用,為適應多種需求的群眾健身提供硬體支撐。
國家速滑館體育工藝製冰工程專項設計負責人馬進說:「『冰絲帶』採用全冰面設計,冰面採用分模塊控制單元,可以將冰面劃分為若干區域,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製冰。平時可接待超過2000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冰上運動。」
工人正進行製冰工藝施工
不僅賽後可持續利用,低碳環保的理念也在國家速滑館的建造設計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國家速滑館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製冷的冬奧速滑場館。這項技術是目前在確保場館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最環保、最高效、最先進的製冰製冷技術。它的應用,不僅可以使國家速滑館碳排放量接近於零,同時它還能夠為冬奧會比賽提供溫度、高度均衡的冰面,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相比傳統技術能效提升20%以上。
此外,國家速滑館還配有一套場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統,能夠把製冷產生的廢熱用於除溼、冰面維護、場館生活熱水等,全冰面模式下每年僅製冷部分就能節省200多萬度電,並且整個系統的碳排放趨近於零,這相當於約120萬棵樹實現的碳減排量。
來源 京報體育|記者 吳東 饒強實習記者 卓然
編輯:卓然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