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崔道融有一首《羯鼓》:
「華清宮裡打撩聲,供奉絲簧束手聽。
寂寞鑾輿斜谷裡,是誰翻得雨淋鈴。」
這首詩記載了兩件事,其一,盛世時,唐玄宗在華清宮打羯鼓,梨園弟子們在一旁靜立聆聽。
其二,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西逃巴蜀,在斜谷道中,他創作了一道新的羯鼓曲子《雨淋鈴》(又名《雨霖鈴》),而張野狐還能用箜篌彈奏出來。
舞劇《長恨歌》劇照
唐玄宗通曉音律,他最擅長的還是擊羯鼓,在他常居住的華清官中,就蓋有一座專門演奏羯鼓的樓臺。
據乾隆本《臨潼縣誌》記載:「羯鼓樓在第一峰西,或是"。玄宗常登山遠眺,敲羯鼓,譜新曲,為一時之佳話。
舞劇《長恨歌》劇照
羯鼓是一種出自於外夷的樂器,據說來源於羯族。羯鼓兩面蒙皮,腰部細,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
《通典》記載:「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仗鼓。」
《臨潼縣誌》記載:「(鼓)如漆桶,下有小牙床承之。」它發出的音主要是古時十二律中陽律第二律一度。
古時,龜茲、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南北朝時經西域傳人內地,盛行於唐開元、天寶年間。
在樂舞界,羯鼓表演技藝處在都曇鼓(鼓形狀比腰鼓小)、答臘鼓(又稱揩鼓)之下,在雞婁鼓之上。羯鼓是用山桑木圍成漆桶形狀,下面用床架承放,用兩隻鼓槌敲擊。
羯鼓的聲音急促、激烈、響亮,尤其適用於演奏急快節奏的曲目,可以在戰場上用於戰鼓為戰士搏擊助威。
同時也可在高樓上玩賞風景時演奏,若值明月清風,鼓聲凌空可以傳得很遠,特性與其他樂器差異很大。
羯鼓的槌杖一般是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材製作而成。木料必須乾燥,杜絕潮溼之氣,使其柔韌而滑膩。木料乾燥鼓聲才最清脆響亮,而滑膩是使碣鼓能奏出如同戰馬奔跑的蹄聲。
圈鼓身漆桶時要用剛硬的鐵,鐵要經過精煉.圈卷時應該均勻。鐵如果不剛硬,則鼓邊上下不齊,鬆緊不一。圈卷時不均勻,則鼓皮有緊有松,敲擊時受力不勻衡。
就像弦樂器的琴弦系得不好而使琴聲散逸不準一樣。這樣的鼓,敲出的聲音也會不符合音律。
舞劇《長恨歌》劇照
正如《臨潼縣誌》所載:「擊用兩杖,宜用黃櫨、花椒等木。其聲噍殺鳴烈,尤宜促曲、破戰、催花。又宜高樓晚景、月白風清,破空透遠,卷用精鐵不勻而鼓既成琴徵之數病矣。」
關於唐玄宗打羯鼓,有許多傳說故事。如唐朝人南卓著有《羯鼓錄》一卷,是研究唐代羯鼓與唐玄宗的重要史料。
唐玄宗認為羯鼓是八音的領袖,其他樂器不可與之相比。井作鼓曲《秋風高》,每當秋高氣爽,即奏此曲。
當時的宰相宋璟深愛聲樂,尤其擅長敲擊羯鼓,宋璟曾賦詩記載擊羯鼓之最高境界:「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山峰取不動,雨點取碎急。」反映了他打羯鼓的高超技術,手動頭不搖,稱為上乘境界。
音樂家李龜年也善擊羯鼓,一次,唐玄宗問他打斷了多少根鼓杖,李龜年說他已打折了五十隻鼓杖。
唐玄宗說李龜年的才藝不算特殊,他下的功夫比李龜年多,已經打折了三立櫃了。唐玄宗深通此技,這也是後世梨園弟子尊稱他為梨園鼻祖的緣由之一。
舞劇《長恨歌》劇照
唐玄宗與羯鼓家李璉還有一段故事,汝南王李璉,是寧王的兒子,按說是玄宗的侄了,禮數上二人不宜往來密切,但酷愛梨園藝術的玄宗可不講究這些,
他見李璉羯鼓打的很好,而且人的模樣長得也英俊,穿著打扮也很時尚,就叫他沒事時就講宮來,與他切磋一番。
這李璉不僅長得好,而且聰明伶俐,對樂舞韻律都極有悟性,常常是一點就通,玄宗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全不加保留地傳授給這位侄子,
李璉也學得很快,玄宗見自己的親人中有了藝界的傳人,自然也非常高興,更加悉心傳授了。
他無論走到哪裡,飲宴、娛樂、出遊、演出,都要帶上李璉,也沒有什麼避諱。李璉有一手絕活,他敲擊碣鼓的時候,戴著砑絹帽,在頭上要放一朵豔麗盛開的紅槿花。
舞劇《長恨歌》劇照
敲著羯鼓,雙臂上下飛舞,腰肢輕扭,直到一曲打完,紅槿花依然落在頭上,沒有掉下來。
這一著,可震住了眾梨園弟子,大家都誇他不簡單。玄宗也極為驚訝,見他打得又好,就說我賜你一個雅號吧,從此就叫李璉為「花奴",
但玄宗還覺得不過癮,又叫李璉過來,把紅槿花從帽子上方拿下來,重新放置到帽笪處。
笪是用竹篾編織成的帽簷,極為光滑,而紅槿花更是潤滑,把這兩個互不粘連的物件擱到一處,又讓人戴到頭上,能不掉下來可真不容易。
可是,李璉就做到了這一點。只見李璉演奏起《舞山香》鼓曲,敲擊得驚天地,泣鬼神,煞是動人,擊罷即久,
周圍的觀眾還未還過神來,玄宗定睛一看,那枝紅槿花依然安放在帽子上,不禁脫口而出:真神仙也。
舞劇《長恨歌》劇照
而另外一個傳說是這樣記載的,唐明皇擅長各種樂器的吹拉彈奏,在這些樂器中又最愛羯鼓,其兄弟汝陽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把自家的樂工名叫花奴的送來湊熱鬧。
這位花奴就喜歡擊羯鼓,他來到宮廷內,見了玄宗,施禮罷,玄宗就叫他給大家表演一番,見見真功夫。花奴也不客氣,他從背囊中掏出一項砑綠絹做的帽子戴在頭上。
再掏出幾枝油亮亮的葵花細枝,小心地把花枝擱到帽頂,就表演起擊鼓了。曲終花仍不移一寸,仿佛生長在頭頂上一般,這一下子就徵服了圍觀的梨園弟子。
玄宗喜悅得不得了,賜以重賞。從此後,就叫花奴在梨園伺候了。玄宗雖然愛好各種樂器,但不太喜歡聽琴,可琴是當時太樂署、教坊必備的演出樂器,在正式的表演中,常有琴的使用。
有一次,宴會的時候,玄宗聽著琴聲,一會幾就不耐煩了,他大聲喝道:出去,把花奴給我叫來,讓他帶羯鼓來,為我解解穢氣。
可見,他是多麼喜歡這羯鼓了。到底是誰扮演了頂花枝敲羯鼓的主角,這一點並不要緊,以上事跡說明唐代人將敲羯鼓的表演藝術發展到了極致,這一點則是很明確的。
另一個傳說,是關於羯鼓摧花的,據說有一年初春,正是二月天氣,頭一天晚上下了一場雨,這天早晨,天剛放睛。玄宗就起床了,穿衣洗漱已畢,走出暖閣,步出廳堂。
來到院中,見茸草微綠,柳條、杏枝上的苞蕾有了雛形了,景物一片明麗,不禁感慨萬端:對此良辰美景,怎能不斷一斷物候,應一應節氣呢?
舞劇《長恨歌》劇照
左右侍候的宦官、官女們聽到了,趕忙命準備溫一壺御酒送上來,高力士叫人從小庫中取來羯鼓。
玄宗知道還是力士懂得自己的心思,馬上命官女們打掃乾淨觀花軒,擺放好鼓,飲酒一杯,立馬心裡就有了暖暖的感覺,
於是就著這嫵媚的春光,一邊編著曲子,邊就試著雙手奮擊起來,擊罷,這首曲子也成了。
舞劇《長恨歌》劇照
聽著鼓聲趕來的貴妃、梨園弟子們都紛紛喝彩。力士間這首曲子的名稱,玄宗略一思索,說,就叫《春光好》吧。他再放眼觀看柳、杏,發現因日頭已升,柳、杏的苞蕾都開始綻放了。
玄宗還以為是自己的《春光好》把苞蕾摧開的呢,就指著柳、杏,把前後的經過、自己的感受,都細細地講給貴妃聽,聽得眾人都呆了。
玄宗就說,你們說,我這一首曲子把苞蕾都摧開了,我算不算權充了一回天公呢?貴妃帶著眾人趕緊說,萬歲,萬歲。
《玄境長生殿》劇照
這就是著名的羯鼓催花的故事。詩人溫庭筠的《華清宮》云:「官門深鎖無人覺,半夜雲中羯鼓聲。」
華清宮宮深似海,驪山繡出雲外,半夜,玄宗在羯鼓樓上,賞夜景,擊羯鼓,為詩人們留下了創作的題材,記錄了這位梨園鼻祖的傳奇人生。
圖片來自長恨歌及網絡
編輯|李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