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聯盟」是指哪些國家,是美國主導嗎,未來形勢如何?
近年來,在國際上流行一個詞,這就是「五眼聯盟」。那麼什麼是「五眼聯盟」,「 五眼」是指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很多人或許不太了解。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五眼聯盟」的歷史及發展。
組成
「五眼聯盟」是指二戰後,英美兩國協商建立的一種多項秘密協議而誕生的監聽組織,簡稱為「UKUSA」。這樣理解明白這是一個情報組織的稱呼。
此後,英美共同聯合的監聽組織,又吸納了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的情報機構加入,於美、英、澳、加、新五個國家組成了情報間諜聯盟,他們內部實行互聯互通的情報信息,這就是「五眼聯盟」的來歷。
為何是美、英、加、新、澳五國呢?
這五國都是英語系國家,如果要實現情報聯盟,語言很重要。當然這五國也是淵源很深的國家。澳、加、新三國是英國後裔居多,而且是英聯盟成員國。
「五眼聯盟」主要任務是竊取除五國以外國家地區的商業數據及軍事、政治等情報,這些情報數據可以在五國中的政府部門和公司企業之間共享。
歷史
二戰剛開始時,當時同盟國之間由於沒有通信情報之間的合作,致使很多戰時工作繁瑣而且被動。為了提高戰時情報獲取、分析、研判的速度,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美英兩國於1941年為了改變兩國在情報領域內的單打獨鬥局面,英、美兩國於1941年3月商討並籤了一項協議,兩國正式建立情報合作關係,實現美兩國的情報共享。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向日本宣戰,而美國最想破解的是日本海軍的通信密碼,因此1943年4月,美國軍事情報部門派人到英國布萊徹莊園向英國情報部門學習了德國「超級」密碼的破解經驗和技術。
1943年5月,美國與英國又籤署一項協議,雙方再次建立情報共享和情報人員交流的機制,由於英美兩國沒有語言上的障礙,因而這種情報交流和互通很順暢,效果很好,並在二戰中形成了對德日兩國情報戰的主動權。
二戰結束後,美英兩國繼續在情報領域保持合作,因為兩國要共同對付另一個強大敵人蘇聯。
1946年3月5日,美英兩國為了對抗蘇聯,再次籤署「英美防衛協定」,確立了對蘇聯的情報搜集、分享及其他蘇東歐國家的情報搜集工作,兩國情報合作向縱深發展。
對於這種情報合作,英國通訊總部和美國安全局共同把兩國合作名稱統一叫作「優庫薩」,並設定了高級機密代號「梯隊」。
英國為了增加與美國討價還價的分量,於1948年把大英國協成員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拉進這個情報聯盟,後來紐西蘭又加入,於是「五眼聯盟」正式確立。
1948年,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五國籤訂了電子間諜網絡協議,確立五國情報分享和聯合竊取敵國情報的協議。
由於當時情報等級不同,「五眼聯盟」間的情報標有不同的密級,比如「秘密:美、英、澳、新、加眼睛均可」。隨著時間延續,五國的情報人員就約定俗成的叫作「五眼」,來代替五國情報間的聯盟。
發展
雖然美、英、澳、新、加建立了「五眼聯盟」,五國也實現了情報共享,但目前看主導國家是美國,無論從技術還是資源,美國顯然是主導地位。
不過正是五國中美國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情報共享,其他四國都認為不平等,但英、澳、加、新四國也不便於反對。不過英國已經開始抵制「五眼聯盟」,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英國脫歐來看,雖然美國表示支持,但美國卻不知道英國的戰略,英國脫歐後主要目標是建立自己主導的聯盟,而這個聯盟就是大英國協。
表面上大英國協是一個鬆散的主權國家聯合體,但52個大英國協成員國對英國是有感情的。因此,英國脫離歐盟後,可以在大英國協成員國內發揮作用。
從大英國協成員國來看,既有經濟發達國家,也有資源輸出型國家,還有廉價勞動力國家。這些國家都有助於大英國協在大英國協合作上發揮作用。這一點美國無法實現。
據外媒分析,英國除了要建立經濟聯盟,還要建軍事聯盟,而且還要建一個軍事聯合體,這一點英國比美國有優勢。即使不建立軍事聯合體外,大英國協也可以在英國主導下,實現情報共享共用,是否讓美國加入?這就需要大英國協成員國投票而定了。
如果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搞情報共享,有些大英國協成員國必然會對美國提高警惕。因為美國在竊聽歐洲政要上,已經有前科了。因此,「五眼聯盟」看上去是英、美、澳、加、新五個國家聯盟,但並不是真正的聯盟,也只是「面和心不和」,重要的情報不會共享,本國秘密也不會共享,誰都不想自己得來的重要情報及本國安全被大國掌握。
「五眼聯盟」都是英語系國家組成,這個聯盟意識形態性較強,很多國家反感這個聯盟,即使在西方國家體系內,並不會走太遠。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