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一下豆瓣評分是很多人看電影之前先做的事情,評分高的片可能不一定多優秀,但評分低的一定很差。如此,有人就問了:難道豆瓣是權威?
多數人都認為豆瓣不如之前了,以前的豆瓣是淨土,評分之人都是真正愛電影之人,能夠上8分的作品絕對是神片,但現在不一樣了。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打分,質量不怎樣,但演員流量多的電影也能夠上8分。
可是如果這樣想的話,也恰好是種進步。這樣的結果就是電影迎合了大眾的審美,而非一小部分人的盛宴。十年前,上網給電影打分是一件看著十分高級的事情,做這種事情的人優越感十足,他們在打分的時候潛意識裡有這樣一個槓桿:國產片遜於外國片,文藝片優於商業片。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喜歡的電影反而分數很低,比如周星馳和成龍的電影,打分人認為太過直白。少了藝術深度,基本上上不了8分,反而那些揭示社會黑暗的片子,評分就很高。
後來智慧型手機流行了,電影打分門檻有所調整,之前那些被豆瓣評分「坑」過的國產片也開始被大眾審視。個人認為,這些國產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功夫》、《英雄》、《投名狀》。前兩部,我們不做過多的描述,這次來討論一下最慘的《投名狀》。
該電影成本3億,07年於內地上映,豆瓣評分不過剛到6.7,按照社會標準,這明顯是部爛片,網傳導演陳可辛賠了一億多人民幣。的確,口碑和票房上,《投名狀》都進入了低谷,但這部電影絕對能夠配得上「中國古裝片巔峰之作」。
該作品之所以被埋沒,最大的原因無非是它拍得太大膽,太超前。即使在2019年的今天,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升到了7.2,但依舊被低估了。現在,我們就要系統介紹一下這部電影。
我們先講導演陳可辛,風靡全國的《甜蜜蜜》就是他的作品,其任何作品都能夠用「穩」來形容,都是有口碑的誠意之作。再說演員,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徐靜蕾,可謂是強強聯合,每一個都是顏值與實力並存,他們之間的每一場戲都充滿了張力。
再就是獎項,這部電影獲得了第27屆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大獎。那為何這部在業內獲得認可並群英齊聚的電影,觀眾卻不買單呢?
我們說的好聽點就是影片太深刻了。《投名狀》講的類似桃園三結義,不過這是暗黑版的,因為三個人結義的方式是遞交投名狀。簡單來講,就是誰都不信誰,乾脆殺幾個人,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很顯然,這種結義已經讓兄弟情變味了。
三兄弟也的結局也是悲慘的,他們每個人都有理想信仰,但彼此之間又有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為三人都非純粹的好人壞人,所以三人死後觀眾懵了,這究竟是正義戰勝邪惡了,還是誰都落著好呢?這種需要猜測的結尾讓他們糾結,讓他們感到很累。
另外,這部電影的公映版也被大量刪減,這使得影片效果被割裂,電影變得更難懂了。好在之前看不懂的片子,如今可以反覆看了,看著彈幕的解讀,想必我們也能夠品出別樣的味道了。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投名狀》這次「滑鐵盧」讓陳可辛轉變了方向,後來,他的電影都變得直接了,比如《親愛的》、《中國合伙人》都直接給了觀眾淚點和嗨點,這的確找準了內地觀眾的口味,但那個複雜的陳可辛卻不見了。於觀眾而言,也不知道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