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背景下,一些企業的跨界轉身,讓人耳目一新。
據媒體報導,疫情防控期間,不少汽車製造商紛紛改建生產線造起口罩;一些酒廠、化妝品廠家也開始轉型,生產起醫用酒精、消毒液、洗手液;一些國有大型加油站,發揮自身點多面廣的優勢,開通「安心買菜」業務,實現安全無接觸購物……一出出跨界好戲不斷上演,不僅助力疫情防控、解決物資短缺難題,而且有利於推動復工復產、提升企業形象,可謂一舉多得。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之下,對另一些行業來說,跨界則是一場自救。
疫情期間,不少餐廳暫時停工,大量員工待業,而物流、商超等行業卻人手緊缺,為緩解困境,「共享員工」的跨界合作成了雙贏之舉;一些景區、博物館同網絡直播平臺合作,讓大眾足不出戶就能看美景、賞文物;一些餐飲企業聯手電商、微商,推出外賣送餐服務……轉型升級,跨界而生。
在這場沒有旁觀者的全行業戰鬥中,用跨界緩解燃眉之急,以轉產為前線援助「彈藥」,用轉型應對行業危機,都是當前共同抗擊疫情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們贏得這場戰鬥的底氣所在。
敢於跨界,方能跨越。非常時期的跨界之舉,讓看似毫不相關、實則緊密相連的各行各業親密「並肩」,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與思考。
疫情衝擊下的企業生存需要跨界,部隊戰鬥力建設同樣如此。無論是戰備訓練還是科研攻關,無論是政治教育還是日常管理,多錘鍊跨界能力,很有必要。
軍事領域的競爭是最激烈的競爭。在世界新軍事革命風起雲湧、各國軍事競爭呈現「加速度」的今天,你永遠無法想像,下一個競爭對手是誰、他在哪裡。很可能打敗你的不是堂堂之陣、正面之敵,而只是一個看似無關的「路人甲」。惟有窺端倪而知全貌,識大勢而勇作為,順潮流而敢創新,方能在萬千巨變中多一分把握,多幾分勝算。
戰爭千古無同局。實踐證明,來自不同領域、行業甚至不同文化的跨界合作,能夠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和運作模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戰期間,美軍根據統計學家提出的戰法,大大減少了日軍飛機對其艦船的命中率;蘇軍攻佔柏林戰役,朱可夫元帥採用「探照燈戰法」,一舉攻破德軍心理防線,成功拿下了柏林;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軍隊運用「水攻」戰術巧妙突破了以軍自詡固若金湯的巴列夫防線。
未來戰場,惟創新者勝,善跨界者贏。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官兵不善於培養跨界思維,也不注重錘鍊跨界能力。有的本位意識過強,只關心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不主動接觸外部新知識;有的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排斥或無視外界變化,主動阻隔了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結;有的一味求穩、安於現狀,對跨專業和領域的工作不願意了解、不善於合作……凡此種種,導致戰鬥力建設活力不夠、創新力不足,遇到「黑天鵝」只能束手無策、敗下陣來。
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靠的是諸軍兵種之間的深度融合。只有善於跨界,打通本領域、本專業的「隔斷」,才能真正制勝未來戰場。而要想實現跨界,必先拆除思想藩籬,打破思維界限。要勇於更新觀念、放飛思想,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思維,善於「混搭」組合各種理念、方法,激活戰鬥力各要素。同時,應當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善於將外界事物為我所用,在互融互通互促中找到解決戰鬥力建設瓶頸的「突破口」。
「氣清更覺山川近,意遠從知宇宙寬。」疫情之下的企業跨界,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製造」的強大實力。直面未來戰場挑戰,我們也要善於跨界、勇於突破,這樣才能從容應對今天的戰爭、打贏明天的戰爭。
(作者單位:北部戰區陸軍政工保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