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劉德華因身體原因取消演唱會,向觀眾流淚鞠躬。很多人感慨,華仔真的老了。
你可能不懂粵語,但一定有那麼幾首粵語歌,久久地躺在播放列表裡。
「學友開口的一瞬,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那麼多通緝犯會落網了!」
前兩天《新周刊》微博分享了1993年張學友與費玉清合唱《偏偏喜歡你》的現場視頻,神仙打架的名場面,讓評論區躁動不安。有網友感慨地說:「對比之下,現在那些藝人怎麼好意思叫自己歌手的?」
如果香港樂壇也趕時髦,玩一把當下超火的#十年對比挑戰#,未必能賺到關注。但如果把時間的維度再拓寬一點,看看二十年前的1999,懷舊歌迷的眼淚可能會流成一片海。
那一年,黎明和張學友宣布退出頒獎禮,隨著四大天王的相繼退場,粵語歌壇迅速變得寂寞。
20年前,天王告別頒獎禮。
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
港樂沒有終點,起點卻很明確——據黃霑求學港大的博士論文所寫,粵語流行曲開始於1974年。
那一年,無線電視臺出品了一部名為《啼笑因緣》的年代劇,隨著電視劇的熱播,由顧嘉輝作曲的同名主題曲也成了街頭巷尾競相傳唱的「流行歌」。
這首歌,用美國流行的AABA曲式為後期港樂定了調。隨後《獅子山下》、《上海灘》等影視劇的同名主題歌,也共享了「同一種形式,同一種走紅」的命運。
從獅子山眺望香港。這首歌所唱的,也是一代港人的拼搏精神。/ 百度
伴隨著娛樂文化的繁盛與流通,粵語流行歌得以從香港唱到全球。
僅在東南亞市場就能賣出35萬張CD的初代歌神許冠傑,在哥哥許冠文的電影《鬼馬雙星》裡獻唱的同名主題曲,還一度紅到了英國,成了BBC電臺播放的第一首中文歌曲,也算是對得起香港流行樂無遠弗屆的美譽。
至此,粵語歌從鄙視鏈的最低端躍升逆襲,在國語歌、外語歌才是王道的港島總算有了姓名。
為了源源不斷地向影視劇市場和唱片行業輸送新鮮的聲音,各大選秀比賽應運而生。在英國讀設計的張國榮也回到香港,在粵語歌讓港島瘋狂的語境之下,他卻以一首美國民謠翻唱,在麗都電視臺舉辦的亞洲歌唱大賽斬獲亞軍,走上了籤約演員的道路。
陳百強、張國榮與鍾保羅,那時候的「小生」長這樣。
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四年的沉寂期。直到轉投華星唱片後,才憑藉一曲《風繼續吹》漂亮翻身,以能在紅館連開12場演唱會的人氣,打破了譚校長制霸樂壇的局面。
以翻唱日本歌為主的八十年代,是張國榮、譚詠麟、陳百強和梅豔芳四分天下,而譚張爭霸衍生的不和花邊,也成就了古早期難得一見的飯圈互撕。1986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現場,張國榮的演唱被臺下譚迷集體噓聲喝倒彩,於是頒獎典禮後,雙方粉絲數千人場外毆打成一團,爆發了樂壇絕無僅有的一次全武行。
腦補過度的飯圈文化,倒逼兩人痛下狠心官宣退出,譚張爭霸以偶像們的舉手投降而終結。來自當事人的最後回應,便是2017年譚校長在某音樂綜藝上,唱了一首哥哥的《沉默是金》。
哥哥和校長同臺。
不同於八卦雜誌的熱衷引戰,樂迷們更願意相信歌者之間的惺惺相惜,像是城歌《獅子山下》中唱的那樣:「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和娛樂圈人多到飯碗要靠搶、資源要靠錢來砸的今天不同,當年香港樂壇非常流行前輩提攜後輩,眾人平等追夢。張國榮為張學友鋪好了通往寶麗金的路,還把他介紹給了自己的經紀人。而兩人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張學友寫給張國榮的悼詞中也得到註解:「沒有了他,我好像失去了明燈,前路少了指引,黑暗中不再有人照明。」
張國榮與張學友。
怨只怨,人在風中聚散不由我
三王一後的黃金時期,結束於八十年代末。美其名曰「為了給新人給多機會」,譚詠麟梅豔芳先後宣布不再領取音樂獎項,張國榮更是帥氣封麥,直接退出了歌壇。
但等不及期望中的遍野春花,臺灣流行樂的迅速崛起,讓驕傲慣了的香港樂壇慌得一批。作為應對危機的特殊手段,譚張梅陳的輝煌之後,香港樂壇再次打造了「四大天王」以延續香火。
為了打破語言壁壘實現兩岸三地的大流行,香港音樂人甚至不惜撇下港樂的靈魂——粵語,更多地啟用國語歌。
張學友《吻別》專輯。
大膽變革的回饋也很豐盛:張學友以邁出400萬張的《吻別》打破銷量神話,成為亞洲歌手的帶貨楷模;郭富城獨樹一幟的唱跳風格,也讓日韓東南亞樂壇獻上膝蓋,亞洲舞王1.0得以誕生。
四大天王的強勁勢頭,帶來了全民瘋狂的追星潮,也帶來了持續十年之久的屠榜期:1990年至2000年,勁歌金曲頒獎禮最受歡迎男歌手的華冠就在四大天王之間來回流動,而劉德華以5次獲獎成最大贏家,4次獲得金曲金獎的黎明緊隨其後。
四大天王同臺,以及亂入的梁朝偉。
有人說港樂式微,轉折起於2000年前後:張學友和黎明宣布不再領取任何樂壇獎項,王菲為李亞鵬歸隱塵世,北上返京結婚生子,不再過問江湖世事;張國榮、梅豔芳、黃霑等港樂巨匠的相繼離世…...這連續劇一樣的動蕩,讓人心生隱憂:爾衰之後繼者誰?
然而以寡頭之勢、以壟斷之姿畸形發展的香港樂壇,早在開篇就埋下了狂歡終將落幕的伏筆。
在大眾的認知裡,四大天王的時代,是香港樂壇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們成就傳奇,也因為光芒太盛,壓縮了新人的成長空間,消解了良序發展應該擁有的諸多可能性。
電影《縫紉機樂隊》中的一些情節,表現了一群東北搖滾青年對香港搖滾的追憶和緬懷。
從四大天皇到四大天王,持續三十餘年的輝煌之後,香港樂壇跌落至無人可繼位的空窗期。
陳奕迅和容祖兒等人雖然快速成長,也有了傳唱度頗高且足以傍身的作品,但其實力和影響力終究與天王級相去甚遠,更別提帶領港樂再上一個臺階。
同樣被劉德華奉為歌神的陳奕迅,因為國民度高觀眾緣好,頂著無冕之王的名號混跡樂壇多年,可和許冠傑、張學友相比,他缺少的不僅是官方獎項的敲章認證。
1999年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現場,陳奕迅以綜藝咖的姿態,對張劉黎郭無縫切換的模仿,大概是他歌手生涯中最接近天王的一次。
1999年,陳奕迅搞怪模仿四大天王。
除了造神註定帶來的斷層,為求生放棄風格、為保量放棄保質等都是港樂落寞的元兇。
1995年的原創歌曲運動,企圖以抵制改編歌曲的方式來拓寬本土原創市場,而這一拔苗助長的行為,導致了港樂的高度同質化,90%的流行樂都成了苦情歌。
而比內因更摧枯拉朽的,是身處時代洪流中不可抗拒的外力。作為港式文化中一條重要分支,港樂的沉寂,更多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無奈。
2000年,謝霆鋒、陳奕迅同臺領獎,獲獎歌曲是《活著viva》和《K歌之王》。此後將近二十年,陳奕迅成了香港的「K歌之王」。
半張廢紙也能化蝶
黃偉文給謝安琪寫的《年度之歌》裡有一句「流行是首窩心的歌,突然間說過就過」,大抵可以反映樂迷對港樂落寞的心境。
2019年元旦,香港會展中心如期迎來了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禮。十四年沒有出過音樂專輯的古天樂,憑藉一首和謝安琪合作的《(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浴室》擊敗陳奕迅和張敬軒等4人,榮獲「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獎。」
「半首歌王」登臺領獎時,也忍不住自嘲:「這個世界有奇蹟,我都可以上臺領獎!我真的很喜歡唱歌,只不過我不會唱歌。」
不會唱歌的古天樂領獎,似乎是在給粵語歌已死的斷言加碼。
古仔獲得「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獎
在港樂落寞的21世紀,譚詠麟葉世榮卸下一身金光,下鄉商演堪稱走穴大戶。
張學友從娛樂版跨界社會版,成為逃犯剋星。
劉德華還在專注唱歌和演戲,卻因為身體抱恙不得不哭泣退場。
黎明當了爸,忙於拍馬震之類的爛片賺奶粉錢,偶爾和年輕人玩玩臉書。
郭富城從亞洲舞王變成了金馬影帝,娶了網紅,副業是在微博上營銷恩愛人設。
謝霆鋒那雙敢舉起吉他砸到粉碎的手,最終也洗掉了激情,囿於廚房與愛人之間…...
最近,阿Sa在社交平臺分享了她與四大天王的合照。
當然,今時今日的香港,依然還有很多人在堅持做音樂。
有十三年聲線不改首首入魂的Kay媽,有一邊拍電影一邊寫歌的麥浚龍,有越唱越紅成為師奶殺手的周柏豪,有心無旁騖做實驗音樂的梁基爵,也有不走尋常路的獨立樂隊MLA…...
作為港樂迷,大抵還是有信心喊上一句「華語樂壇未死」。外人的唱衰,在港樂迷心中,或許正是新的開始:浮沉進退都是常態,不是嗎?
24年前作曲演唱了《一生所愛》、已經68歲的盧冠廷,今天依然堅持不懈地創作和登臺唱歌。面對今時今日香港樂壇的境地,他只說了一句話:改變不了世界,就唱到100歲。
作者 | 箋語
圖編 |蘇煒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