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發展已到天花板 技術產業未來大趨勢預測

2020-12-26 IT專家網

最近幾十年,技術產業有一個大的趨勢是每十五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大的變革。這個趨勢從大型機開始,然後是PC,之後是Web,再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但如今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億,已經摸到了增長的天花板。人們不禁要問,接下來又會是什麼呢?知名VC Benedict Evans提出了預測未來大趨勢的三種辦法。

劃重點:

技術產業每十五年就出現一個新的中心

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已經到了天花板

預測未來可以有三種辦法

也許智慧型手機之後不再有新的Big Thing

而是像汽車產業一樣,接下來是圍繞著智慧型手機開展一系列創新

大多數人但凡記得,應該知道技術產業大概每十五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中心。這個議程是由計算模式確定的,誰贏得這個模式,誰就主導了整個行業,每個人都對此感到恐懼,然後新模式出現了,形成了新的中心,而舊模式就不再重要了。大型機之後是PC,然後是Web,接著是智慧型手機。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新模式中看起來都十分的局限且微不足道,但是它們每一個都打開了一個新市場。然後這個新市場變得越來越大,大到拉動了所有投資、創新以及創業,從而逐漸超越了舊模式。

與此同時,舊模式並沒有消失,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因為舊模式而誕生的公司也沒有消失。大型機仍然是大生意,IBM也還是大企業。PC仍然是大生意,微軟也還是大企業。但是他們不再是議程設定者了,沒人害怕他們了。

現如今,多點觸摸的智慧型手機已經出現了15年,S曲線正趨於平坦。一切顯而易見的東西都被製造出來了,蘋果和Google獲勝了,而新的iPhone已經不足以令人興奮異常,因為它沒那麼多亮點了。於是,我們開始問「下一代又會是什麼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有幾種辦法可以試一下。

第一種,之前的每一條S曲線都打開了一個龐大的新市場,但如今已有超過40億人擁有智慧型手機,而全球的成年人總共只有57億。在這個軸上我們已經沒法開拓出一個更大的市場了——人不夠了。是,我們也許能在全球範圍內部署數十億個傳感器,但是不亮了會打電話給家裡的街燈並不是新平臺,就算它用的是神經網絡(AI!)和無線通信(5G!)也不算。因此,從某個重要的層面來說,那種增長模式似乎已經完滿了。

第二種辦法是看看「實驗室裡面都折騰出了些什麼?」 今年年初的時候(感覺就像十年前),為了給達沃斯做演示,我製作了這張幻燈片——我敢肯定大家會不同意我的分配,但是重點是請思考一下各個階段和適用性。

2020: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目前有大量的創新和大量的重大技術創造在進行中,但是創新和創造一直都有——此處的問題是創造出來的東西會變得多普遍。可以說,這些的哦你系當中大部分對社會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造肉肉或者微型衛星不是可以取代智慧型手機或搜索成為科技行業主要槓桿的新模式。從理論上來說,某種形式的神經接口也許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要讓這種技術能做的不只是可以開盞燈或者開個門似乎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種技術目前還是科幻小說,而不是預測。

可以代替智慧型手機的設備模型是VR或AR,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些對象的覆蓋範圍沒法超越智慧型手機(再次地,我們沒有那麼多人了),但是無論如何,它們仍然可以取代那種體驗。目前,這些技術的投機味道還很濃。我們已經有適用於遊戲和範圍比較狹窄的工業用例的VR設備,而且硬體和軟體能夠發展成為通用還是有希望的,但遵循硬體路線圖,或者VR需要做出一些根本性的改變,而不僅僅是對遊戲機行業的某個更深入更狹窄的子集做出改變,是不是就是VR成為新模型的全部條件目前尚不清楚。另一方面,AR眼鏡仍然是一個前沿科學問題——我們能不能造出看起來就像普通近視鏡(或者未來幾十年內的某一天做出隱形眼鏡那樣)的光學器件,而且就算做出來了,它能不能把東西投射到現實世界當中,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就算再大白天的陽光照射下也能看清楚,並且有著良好的視野?如果可以的話,就VR而言,那會很神奇,但這有什麼用呢?我們今天看這些東西就像是2005年的時候看待多點觸摸演示一樣——顯然這對某些事情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那是什麼事情呢?

但是,在思考下一步會是什麼的問題上,上述辦法可能都是錯誤的思維模式。除了審視「大型機——PC——Web——智慧型手機」這個發展順序以外,我們也許還應該考慮一下底層的情況:「資料庫——客戶端/伺服器——開源——雲計算」。也就是說,雖然有些進展沒那麼明顯,但同樣的重要。按照這種模型,當今的基本趨勢顯然是機器學習,也許還有加密。很明顯,我們正在圍繞著機器學習重塑整個技術行業,可能還會改造更多的其他行業。雖然有明確的理由說明智慧型手機之後近期內不會有任何新的大事物的出現,但是我認為沒有人會認為機器學習之後不會有任何東西出現——創新和創造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實際上像鐘擺,從伺服器轉到本地然後又轉回伺服器)。與此同時,如果你來自矽谷的話,那麼類似雲計算和SaaS之類的東西似乎已經變成古老而又無聊的話題,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大型企業的工作流已完全遷移至雲端——其餘的仍在「本地」的舊系統,甚至在大型機上運行。在接下來的一、二十年的時間裡,把剩下的遷移到雲端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還會因此誕生大量的公司(這確實就是我所認為的「數位化轉型」的意思)。

不過,還有一個模型可以考慮一下。

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發展到可以為地球上的每個人提供便宜、可靠、易於使用、可以裝進兜裡的計算機,並且可以訪問全球信息網絡的地步。但是到目前為止,儘管已經有超過40億人擁有其中的一部,但在我們可以用它們來做些什麼事情上,我們也只是摸到了一些皮毛。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汽車工業的前五十年做的是建立汽車公司,研究汽車的外觀應該怎樣,而後五十年則是關於每個人都有了汽車之後發生的事情——是麥當勞和沃爾瑪,是郊區以及圍繞著汽車對世界進行改造(無論是好還是壞)。汽車的創新變成了一切圍繞著汽車的創新。對於智慧型手機來說,今天大家也許也會提出同樣的看法——現在,創新正來自於圍繞著智慧型手機所發生的一切。

相關焦點

  • ...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產業智能化發展已成大趨勢
    《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會現場(記者 方黎攝)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區塊鏈、5G等新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以用戶為核心,以網際網路為主導,以信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未來媒體發展得如火如荼。
  • 智慧型手機之後,下一個「大事物」會是什麼呢?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最近幾十年,技術產業有一個大的趨勢是每十五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大的變革。這個趨勢從大型機開始,然後是PC,之後是Web,再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 財務會計職業發展的天花板在哪
    在召開的「第四屆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論壇」上,北京華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衛東講到:今年對全國醫院來說是一個經濟管理年,提出的業財融合,就是臨床業務和日常管理甚至財務管理要進行融合,就是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對醫療機構的數據管理要求非常高。
  • 這本藍皮書揭示:未來已來、萬物皆媒,你確定不看看?
    這一次,《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總結2019-2020媒體向未來媒體發展的三大熱點,聚焦「人工智慧」「5G」和「媒體融合」的三大背景,大膽預測:未來已來、萬物皆媒!網際網路正在從消費網際網路向消費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邁進,產業智能化、跨界融合發展已成大趨勢。未來媒體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合交互發展趨勢越發明顯,彼此間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大。025G時代下未來媒體的應用創新發展不斷加速。報告提出,5G業務的發展是全體系、全生態的過程,媒體的5G應用必將在新傳播時空重塑媒體的影響力、引導力、品牌力。
  • 未來5年中國新媒體產業發展的預測分析
    1.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發展特點分析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發展特點如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4年中國新媒體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一、外部環境條件利好,驅動行業良性發展在政策方面,政府監管保護和鼓勵引導並舉
  • 手機鏡頭市場天花板有多高
    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總體規模雖然已經趨於飽和,但智慧型手機產品硬體升級迭代的速度卻沒有放緩,拍照從800萬像素髮展到1億像素。攝像頭的數量也從1顆、2顆增加到5顆甚至6顆。  對於中國大陸光學企業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龐大的市場給了廠商們一定的生存空間,但競爭激烈的市場也需要用硬核技術說話。
  • 瑞豐光電:智能化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原標題:[路演]瑞豐光電:智能化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瑞豐光電
  • 手機AI技術:未來手機行業發展的一個重點
    手機上的AI技術其實是很有用的,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有用。目前的所謂的AI技術大體上可以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1.預測用戶行為,並提前做出預判,提升用戶體驗。2.聰明的響應用戶的需求,並且以流暢高效率的方式去實現。3.不斷推出一些和AI相關的應用程式,讓手機的功能更加的豐富和智能。
  • 從技術量變到技術質變,從智能革命到智能經濟
    從《智能革命》到《智能經濟》,這背後預示著的是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在過去十多年的爆發性發展之際,AI已經開始深入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及全球經濟減速趨勢的不可逆轉,有望因人工智慧的發展、智能經濟的繁榮而得以補漏,未來10年到20年經濟增長不用過於悲觀。以中國經濟增長來說,目前面臨諸多因素"走壞"的跡象。
  • 中關村論壇來聲:AI改變生產方式 智能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角
    演講中,李彥宏談及智能產業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性作用,他表示,「未來很多年,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效率的提升將助力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智能產業將扮演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最主要的角色。」AI正在改變生產方式 智能產業將成經濟發展主角在2020中關村論壇上,李彥宏表示,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是拉動全球經濟重新向上的新引擎,將帶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態,成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新標籤。
  • IEEE計算機學會發布2021技術預測,計算技術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IEEE CS主席Leila De Floriani表示:「由於2020年大流行病的影響,我們已經目睹了許多技術進步的加速進程。藉助計算機協會的2021技術預測,我們努力在全球範圍內促進研究和基於解決方案的計算技術的未來發展。」
  • 【熱點】智慧型手機未來2年發展方向大致底定;部分功能恐被AI取代...
    3.4鏡頭往雙鏡頭、3D感測前進;4.智慧型手機市場新展望:未來2年發展方向大致底定1.中低端手機需求轉強,鏡頭及中高端模組廠恐受衝擊;集微網消息,元大投顧表示,考慮在手機產業中低端機型的比重提高下,未來雙鏡頭採用率可能下滑,認為鏡頭及中高端模組廠恐將受到負面衝擊。
  • 智能協同雲技術與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武漢開幕
    劉石泉在致辭中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數字經濟作為發展最迅猛、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泛的經濟活動,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動能和新引擎。承載海量數據的新型基礎設施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基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智能」「協同」「雲化」發展加速了跨界創新和顛覆式創新,數字經濟正深刻改變產業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
  • 《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智能化將成未來傳播模式創新...
    「總報告」展現了在媒體融合發展、信息化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相關國家戰略的指導下,2019-2020年未來媒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融合化、智能化、全球化等特徵,結合福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廈門市智能視聽產業發展,探討未來媒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並提出對策建議。
  • 智能建造技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智能建造從產業鏈邁向產業生態圈
    為積極貫徹我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推動基建智能建造產業發展,推進智能工廠新材料、新工藝、新智能的創新研發應用,促進智能建造產業及科技創新製造技術的全球合作交流與應用對接。12月16日由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主辦中國技術市場協會工程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技術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智能建造技術研討會暨智能建造產業生態戰略合作高端閉門會在京召開。
  • 鹽都突出智能終端首位度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裡正在構建從核心部件到品牌整機、從硬體生產到軟體研發的全產業鏈,全力打造華東地區千億規模智能終端特色產業集群。……近年來,鹽城國家高新區正以驚人的「高新速度」改寫了智能終端產業發展版圖:短短幾年,智能終端產業從零起步,迅速實現由「零」成「林」,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今年可實現銷售超200億元,邁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快車道」。
  • 智能製造產業的主要領域和發展特徵
    生物材料是未來3D列印的焦點,目前還在研發起步階段;Zimmer、Stryker、smith nephew、ohnson Johnson等陸續推出了3D列印產品並已獲得了FDA的批准正式進入到醫療市場。(2)以整體列印為方向,技術複合化發展技術複合化實現整體列印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 「2020-2021年度專題」2021年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預測:2K屏即將普及...
    【編者按】魔幻的2020年終於走完,期待已久的2021年如期而至。回顧2020,疫情深刻地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更加劇了國際形勢的複雜變遷,自主可控、貿易保護主義、去全球化成為關注焦點;與此同時,政策和資本持續加持,線上辦公/教育、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應用落地開花。
  • 「雲智」生態計劃:百度智能雲助力產業智能化從樣板間到規模化
    不僅如此,百度智能雲還面向行業合作夥伴全新發布雲智新生態計劃——「雲智」生態計劃。 未來三年,該計劃將扶植1萬家合作夥伴,並重點與200家建立核心扶持關係,同時設立150億元補貼計劃,並設立30億生態基金,以讓更多企業享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時代紅利。 一、為什麼要推出雲智計劃?
  • 碳中和是地方發展的天花板嗎?低碳會帶來新投資機遇和產業機會
    有的地方政府、企業認為,低碳發展是給地方經濟發展設「天花板」,是「卡脖子」,約束地方發展,是給企業增加成本的。一位經濟發達省份的官方人士最近憂心忡忡地表示,減少碳排放意味著很多產業不能做了,對經濟肯定有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