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提起唐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詩宋詞。時至今日,唐詩宋詞仍然能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中散發著奪目光輝,令無數文學愛好者心馳神往。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處於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人們眼界胸襟開闊,積極上進。
一般人家從小注重對孩子進行培養,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維等大多都是年少成名,那時還流行長安城的孩子不會作詩也會背詩的情景。
而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富足,皇室尤其注重文藝享樂,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上行下效,所以至今我們能看到很多宋詞其實最初是為青樓女子所創作的歌曲。唐詩宋詞能得以空前發展,得益於當時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唐朝的停武崇文,宋朝的重文輕武。
為何唐朝停武崇文,能建立盛世,而宋朝卻難以抵抗外敵?
第一個原因:強大的國力造就文化自信。
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古籍記載,大唐盛世都是一副「太平盛世,繁花似錦」的景象。戴著輕步搖披著批帛飄逸如仙的唐朝美女,長安街上商戶發達、色目人、漢人行走其中,不時傳來討價還價、雜技叫好聲。
那時的唐朝四方朝賀,皇帝是天可汗,國家安定,民族富強,文人雅士才能才思泉湧,出口成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軍事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誌之一,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持,就不可能有軍事的強大。唐初的軍事實力從《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等都可以看出唐初名將輩出。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我們的門神秦叔寶,尉遲恭。
而開皇之治和隋煬帝的大運河的興起,也為唐初的經濟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自信的資本,因而其民族文化政策極其開明。
唐初也是各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軍隊不僅由漢人組成,也有各個民族參與其中,士兵士氣旺盛,國家國力強盛,戰爭自然無往不勝了。因此,強大的軍事實力,堅實的經濟基礎,開明的政策環境等國力,也造就了唐帝國的文化自信,因而有了後世稱讚的「貞觀之治」。
而宋朝是從從五代亂世、軍閥混戰中起兵,那時的中原大地可謂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滿目瘡痍。當時有權有勢的武人地位極高,而文人命如草芥。因此,宋王朝便痛定思痛解決從唐朝中期藩鎮割據、藩鎮驕兵的難題,並確立了文官政府體制。但是確做得矯枉過正了。
當然,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宋的重文輕武,造就不少了文學大家。如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
宋朝雖然國力上不如唐,疆域也不如唐。但是開創之初,能偏安一隅,休養生息,經濟、文化方面也能得到較大的發展,活字印刷術更是能將文辭書籍大力推廣。但是終究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保底,強敵環視,直至後世還發生了「靖康之變」。
第二個原因:開放的外交政策彰顯大國氣度。
唐朝是中國古代外交史上最為自信的一個朝代,一直本著為"中國既安,卷夷自服"的外交原則。在唐朝,無論是遣唐使、外邦商人、使者等,奉行的是開放懷柔的政策,尊重其外交禮儀。
據記載,唐貞觀四年(630年),以犬上御田鍬為首的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達長安,在隨後近300年間共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團。除了日本,還與高麗,新羅,波斯,大食等都建立了頻繁的外交關係,足見唐當時的世界影響力。
除有其他國家的遣唐使,大唐也注重外派使者。如我們熟知的《西遊記》裡唐僧的原型---玄奘,到印度求取佛經普化世人,雖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可以看出當時統治者對異域文化的重視,以及後來傳入的胡風文化並且成了當時的潮流指標。在及其遵從祖宗家法的古代來說是及其罕見。如此開放的外交政策彰顯大唐帝國的大國氣度。
而宋朝,在當時的外交上是比較軟弱的。軍事實力的不足,也導致宋的外交上一直奉行的是「以和為貴」的政策。一直繳納上貢換得相對和平,但也只是相對和平,宋實際上從盛世到滅世只用了短短三年時間。
宋當時採取的是遠交近打的外交政策,就是結交遠的攻打近的。試想一下,把作為緩衝地帶的中間國打掉了,不就是相當於把橫在自己前面的保護帳除掉嗎?
沒有保護帳,誰能阻擋北方鐵蹄南下入侵呢?在當時的情況下,金國最強,其次是遼國,最後才是宋朝。而面對突然崛起的金國,宋沒有和遼一起抗衡,而是聯合金國一起滅掉了遼國,把自己的強鄰滅掉了,宋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長期的重文輕武和兵制限制,在強敵面前簡直不堪一擊,導致了靖康之變。一眾皇親國戚被俘虜,連公主妃嬪都被明碼標價用來抵消戰爭賠款,讓人唏噓不已。
總結: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強盛的軍事實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保駕護航,同樣的經濟實力的強大也能為軍事實力增強底氣。就好比唐宋兩朝在軍事上的差別對待,唐停武崇文,有了貞觀之治,萬朝來貢的局面。而宋,重文輕武,置好不容易休養生息發展起來的成果於危樓之中,隨時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