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停武崇文,為何能建立盛世,重文輕武的宋朝卻難以抵抗外敵?

2020-12-14 清靜一話吧

導語:提起唐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詩宋詞。時至今日,唐詩宋詞仍然能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中散發著奪目光輝,令無數文學愛好者心馳神往。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處於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人們眼界胸襟開闊,積極上進。

一般人家從小注重對孩子進行培養,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維等大多都是年少成名,那時還流行長安城的孩子不會作詩也會背詩的情景。

而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人民生活相對安定富足,皇室尤其注重文藝享樂,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上行下效,所以至今我們能看到很多宋詞其實最初是為青樓女子所創作的歌曲。唐詩宋詞能得以空前發展,得益於當時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唐朝的停武崇文,宋朝的重文輕武。

為何唐朝停武崇文,能建立盛世,而宋朝卻難以抵抗外敵?

第一個原因:強大的國力造就文化自信

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古籍記載,大唐盛世都是一副「太平盛世,繁花似錦」的景象。戴著輕步搖披著批帛飄逸如仙的唐朝美女,長安街上商戶發達、色目人、漢人行走其中,不時傳來討價還價、雜技叫好聲。

那時的唐朝四方朝賀,皇帝是天可汗,國家安定,民族富強,文人雅士才能才思泉湧,出口成章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軍事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誌之一,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持,就不可能有軍事的強大。唐初的軍事實力從《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等都可以看出唐初名將輩出。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我們的門神秦叔寶,尉遲恭。

而開皇之治和隋煬帝的大運河的興起,也為唐初的經濟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自信的資本,因而其民族文化政策極其開明。

唐初也是各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軍隊不僅由漢人組成,也有各個民族參與其中,士兵士氣旺盛,國家國力強盛,戰爭自然無往不勝了。因此,強大的軍事實力,堅實的經濟基礎,開明的政策環境等國力,也造就了唐帝國的文化自信,因而有了後世稱讚的「貞觀之治」。

宋朝是從從五代亂世、軍閥混戰中起,那時的中原大地可謂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滿目瘡痍。當時有權有勢的武人地位極高,而文人命如草芥。因此,宋王朝便痛定思痛解決從唐朝中期藩鎮割據、藩鎮驕兵的難題,並確立了文官政府體制。但是確做得矯枉過正了。

當然,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宋的重文輕武,造就不少了文學大家。如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

宋朝雖然國力上不如唐,疆域也不如唐。但是開創之初,能偏安一隅,休養生息,經濟、文化方面也能得到較大的發展,活字印刷術更是能將文辭書籍大力推廣。但是終究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保底,強敵環視,直至後世還發生了「靖康之變」。

第二個原因:開放的外交政策彰顯大國氣度。

唐朝是中國古代外交史上最為自信的一個朝代,一直本著為"中國既安,卷夷自服"的外交原則。在唐朝,無論是遣唐使、外邦商人、使者等,奉行的是開放懷柔的政策,尊重其外交禮儀。

據記載,唐貞觀四年(630年),以犬上御田鍬為首的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達長安,在隨後近300年間共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團。除了日本,還與高麗,新羅,波斯,大食等都建立了頻繁的外交關係,足見唐當時的世界影響力。

除有其他國家的遣唐使,大唐也注重外派使者。如我們熟知的《西遊記》裡唐僧的原型---玄奘,到印度求取佛經普化世人,雖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可以看出當時統治者對異域文化的重視,以及後來傳入的胡風文化並且成了當時的潮流指標。在及其遵從祖宗家法的古代來說是及其罕見。如此開放的外交政策彰顯大唐帝國的大國氣度。

而宋朝,在當時的外交上是比較軟弱的。軍事實力的不足,也導致宋的外交上一直奉行的是「以和為貴」的政策。一直繳納上貢換得相對和平,但也只是相對和平,宋實際上從盛世到滅世只用了短短三年時間。

宋當時採取的是遠交近打的外交政策,就是結交遠的攻打近的。試想一下,把作為緩衝地帶的中間國打掉了,不就是相當於把橫在自己前面的保護帳除掉嗎?

沒有保護帳,誰能阻擋北方鐵蹄南下入侵呢?在當時的情況下,金國最強,其次是遼國,最後才是宋朝。而面對突然崛起的金國,宋沒有和遼一起抗衡,而是聯合金國一起滅掉了遼國,把自己的強鄰滅掉了,宋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長期的重文輕武和兵制限制,在強敵面前簡直不堪一擊,導致了靖康之變。一眾皇親國戚被俘虜,連公主妃嬪都被明碼標價用來抵消戰爭賠款,讓人唏噓不已。

總結: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強盛的軍事實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保駕護航,同樣的經濟實力的強大也能為軍事實力增強底氣。就好比唐宋兩朝在軍事上的差別對待,唐停武崇文,有了貞觀之治,萬朝來貢的局面。而宋,重文輕武,置好不容易休養生息發展起來的成果於危樓之中,隨時坍塌。

相關焦點

  • 宋朝重文輕武的治國思想演變過程:武將憋屈無奈、士大夫全面治國
    但是對於武將的排擠和打擊也造就了宋朝軍事能力的薄弱以至於最終的滅亡。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從中唐到宋朝建立這段時間裡中國社會的思想理念發生了轉變,人們崇拜軍事力量,這使得武將稱雄。這一局面促使皇帝權威的下降,也使得文臣集團受到武將的控制,國家政治由武將和他所掌握的兵力大小所決定。
  • 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重文輕武之根源,朝堂如何限制武將權力的?
    為了解決從安祿山造反開始,延續五代十國,直至宋朝,根深蒂固的藩鎮做大,然後藩鎮割據,最後下級士兵裹挾將領造反的如同死循環般的社會風氣,才是宋朝以來重文輕武的主要原因。重文輕武,不能全怪趙匡胤,畢竟有歷史局限性,想像宋之前是什麼景象,簡直是武力大亂鬥,再前面就是唐朝藩鎮割據。所以宋太祖重文抑武也是歷史局限歷史趨勢。
  • 因「重文輕武」被稱為「弱宋」的宋朝,軍事實力真的羸弱不堪嗎?
    因「重文輕武」被稱為「弱宋」的宋朝,軍事實力真的羸弱不堪嗎?文/歷史時光軸在歷史上,提起宋朝,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柔弱的朝代,因為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特別是在宋朝的大多數的時間中,在面對來自北方的異族的侵擾時,多採用「歲幣」、「稱弟」等妥協的手段來處理,這讓人們會以為宋朝其實是一個孱弱的形象。
  • 唐「偃武修文」創「貞觀之治」,宋「重文輕武」卻步入滅亡之路
    從字面上來理解「偃武修文」的意思是停止武備,提倡文教;「重文輕武」的意思是重視文官輕視武官。兩者意思其實差不離,那為什麼唐太宗能夠開創盛世,而宋朝卻因此致使滅亡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而宋朝,在趙匡胤以武官身份發動「陳橋驛兵變」和「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後,充分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經驗,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兵權,認為以文人治軍更好,整體上採取了「重文輕武」。二、「揠武修文」對貞觀一朝的影響公元627年,大唐帝國改元貞觀。
  • 宋朝重文輕武之根源,淺談其官吏制度是如何限制武將權力
    若說中國封建歷史上,哪一個朝代最受後世人歡迎,當屬宋朝。但問及哪個朝代最讓人意難平,也屬宋朝。這個沒有內亂,沒有黨錮之禍的朝代,最終卻以崖山海戰這樣悲壯的方式結束,實屬可惜。多數人都知道這是必然的結局,因為從一開始,宋朝的基本國策就決定了宋朝未來的走向。這種基本國策,被後世人稱之為「重文輕武」。
  • 唐朝時名氣極大的唐刀,殺力巨大,為何到了宋朝就沒人用了?
    那麼,如此厲害的唐刀,為何到了宋代卻沒人願意用呢?第一、技術精湛唐刀源於漢刀,執著工藝比較精湛,是以「百鍊鋼」的工藝為基礎。複雜的鍛造工藝使得唐刀的造價成本變得很高。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輕武」為國策。這樣的國家運用的朝廷重臣也幾乎都是文臣。
  • 唐朝與南詔戰爭頻頻,為何宋朝和大理卻能相安無事?
    與大唐和南詔這對生死冤家格局相仿的還有宋朝與大理,然而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鮮與大理有過衝突,前後對比之下我們不禁疑惑:為何宋朝與大理能夠始終和睦如初呢?    從君王的個人能力上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確實算得上一代英主,但即便雄才偉略如趙匡胤也不對大理輕啟戰端,這就不得不牽涉到從唐朝延伸到宋朝的「雲南恐懼症」了。
  • 宋代科舉:重文輕武、憑才取士,士子光宗耀祖的希望!
    各位問我能不能高中?嘿嘿嘿,實不相瞞我覺得八九不離十能行,最不濟也能被賜個出身。你問我為啥?因為咱們大宋朝的科舉制度可是憑才取士,公平公開公正;何況在下自認為肚子裡這點學問是可以應付考試的,畢竟咱也是也是考過幾次的人了,算算次數也該中了。各位好奇我落榜這麼多次為啥還要積極的去考?你們覺得我說最不濟被賜個出身是吹牛?差矣差矣。
  • 古代盛世哪代最強:開元盛世,漢朝和宋朝居然都比不過?
    宋朝雖然沒有典型的治世局面,但宋朝的富庶是近人非常推崇的。明清又有永樂盛世、康乾盛世等。那麼,論及這些盛世,究竟哪段最奪人眼目呢?從經濟體量上看,達到較高水平的,文景之治未免寡淡,康乾盛世又屬落日餘暉。宋朝雖然富庶有餘,政治和軍事上卻一直跪了300年。唯獨唐朝開元盛世,兼具富庶、繁盛、強大之美,是為古代盛世中最耀眼的。
  • 宋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頂峰,為何被許多人認為是「弱宋」
    認為漢朝是強大的,打敗了匈奴;唐朝是盛世,萬國來朝;明朝很有骨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不議親。這幾個朝代都是比較正面積極的評價,唯獨宋朝被評為了弱宋,認為兩宋的軍事和外交上很弱軟,是最沒有血性和骨氣的朝代。那麼眾人這麼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縱向對比,一個橫向對比。
  • 宋朝的崇文抑武和嶽飛的死有什麼關係?嶽飛到底是死在誰的手中?
    崇文抑武政策的確立從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開始,慢慢地確立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個手握重兵的武官,他就是通過陳橋驛兵變奪取後周政權並建立宋朝。雖然崇文抑武的政策在宋太祖時期並沒取得什麼重大的進展,但是卻是導致嶽飛死亡的直接原因。
  • 同樣是重商主義,為何普魯士贏得了德意志統一,宋朝卻沒收復故土
    有人說,普魯士贏得德意志統一,要歸功於普魯士王國的「重商主義」措施,因為重商主義為普魯士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從而推動普魯士王國完成了富國興邦的偉大願望。只是提到普魯士王國的重商主義政策,人們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明明中國宋朝年間同樣也實行了重商主義,為何宋朝最終沒能收復故土,完成天下統一大業呢?
  • 唐朝憑藉陌刀打天下,為何威力強大的陌刀在宋朝會被拋棄?
    導語:唐朝憑藉陌刀打天下,為何威力強大的陌刀在宋朝會被拋棄?唐朝是一個盛世,當時的國力非常的強大,而且有很多國家當時都在向唐朝進貢和學習。因此,那時候的軍事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裝備。比如說陌刀,現在就被認為是唐朝最有名的刀,還是唐朝四大軍刀之一。唐朝的一把陌刀就能夠重達50斤左右,光是這個重量就能夠勸退好多人。那麼陌刀有多麼厲害,或許可以用一個唐代的故事來說明,在公元的757年,唐朝正遭遇安史之亂,安祿山正帶著叛軍正在打唐軍,隨後在唐軍的隊伍後面突然出現了李嗣業的軍隊,這些軍人的人手上都拿著陌刀,並且很快就將敵人消滅,一個都沒有剩下。
  • 宋朝步人甲是什麼兵種,為何能支撐宋朝三百年不亡?
    中國護甲巔峰之作,我覺得應該是步人甲,有這樣一句話宋朝就是因步人甲,才確定了300年不亡。宋朝是個重文輕武國家,武將、軍隊都有少限制,而宋朝因地處中原,又無燕雲十六州抵擋少數族,他們在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時,就產生了一個兵種「步人甲」。
  • 中國歷史上本可以創造盛世的朝代,奈何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國土面積遠遠小於唐朝,卻創造了唐朝從來未擁有的經濟奇蹟。而在經濟奇蹟的背後,宋朝政府卻入不敷出,越來越窮,有夠奇怪的。宋朝的經濟革新是全方位的,在農村出現是自由開放的經濟形勢的大莊園經濟,典型的宋代莊園可能像《水滸傳》當中的史家莊那樣:前通官道,後靠溪河。牆外桃紅柳綠,牆內人丁興旺。
  • 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為何古代王朝難破300年大關?
    因為有一個王朝其實超過了300年,那就是宋朝,一共319年。而只要分析了宋朝與其他封建王朝的區別,也就大致知道為何堅持到300年如此不易。可能還有人會說,宋朝中斷過。那請問,唐朝沒有中斷過嗎?睿宗李旦把天下禪讓給母親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唐朝都滅亡了,這能算一個朝代,宋朝為什麼算兩個?我們把宋朝區分北宋和南宋,只是因為疆域變化,國都遷移而已,政權還是那個政權。
  • 宋朝改革了武舉制度,為何軍隊實力越來越弱?這樣的國家神仙難救
    根據史書記載,武舉制度建立於唐代,這一制度在當時並不受重視。宋太祖建立宋朝後,因國家各項管理結構都渴望人才,便大行科舉和武舉考試。除此之外,他還命地方官員在民間尋找武藝高強的人,並將其帶到都城殿試。可這些官吏們經過一系列考核只篩選出三百多人,且最終沒有一人符合皇帝要求。
  • 武力值最被低估的朝代,明明湧現戰神無數,為何還被譏諷為羸弱?
    宋朝從建國起,為了防止出現強勢軍人集團導致政權不穩,在其政治體制中明顯提出並實施了重文輕武的管理體制。在宋朝的南宋和北宋兩個階段,雖然一般人印象當中宋朝重文輕武,導致軍事力量不強,並失去了北方大部分國土。但就是這樣,依然享國3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