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幾期下來,終於輪到藍盈瑩被置於火上燒烤加孜然,一遍遍翻轉,滋滋啦啦烤得外焦裡嫩。
一直沒想寫她,因為這姑娘不是我的菜。我喜歡的妞是鄭希怡、張雨綺和阿朵,包括最近金晨越來越得我心,藍盈瑩完全不在我審美的點上。可最近聽到太多攻擊她的聲音,幾乎變成全民活靶子,就讓人忍不住研究一下到底出於什麼心理。
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有努力換來的成績,只是另一段苦旅的開始
1、共情力和錄取通知書一起撕碎
有人討厭她的共情能力差,在隊友為成功喜極而泣時,她哈哈大笑地指著黃齡說:這個人哭了哈哈哈哈。略略一想,你大約也認同:她既不認為這是一種惡作劇,也沒有傷害同伴的意思,而是在她的認知裡,不認為通過努力晉級是件值得哭泣的事。
如果是的話,她的淚水會多到把自己泡軟,她不願意,她說過:我是一個硬梆梆的人。
自從上海戲劇學院附屬中學的錄取通知書被母親撕碎那一刻起,共情對她來說,就變成了一種奢侈品。一個女孩的熱愛被否定,還是以如此獨斷、粗暴的方式,就像一爐熱碳被冷水澆熄,她要比一般的乾燥火爐努力很多倍,才能讓自己保持不熄滅的狀態。就像人在嚴寒裡不被凍死的最好辦法,就是支出額外的能量,保持神經興奮不睡過去。
這個毛病不是她獨有的,其實很多人都分不清玩笑的界限,根源不是不善良,而是TA沒有機會實實在在地踩踏過情感的大地。你看袁詠儀,也在寧靜被問「你更喜歡哪個團隊」時,露出一副不合時宜的吃瓜表情,她似乎並不能明白,一個被放在檯面上問的問題,答案一定不是你在檯面上聽到的。
一出場,鋼琴就讓黃聖依自慚形穢的她,之所以如此優秀還不自信,就源於感情上沒有穩固支點。同樣的,藍盈瑩的家庭即使富有,但未曾在重大事件上給她支持,人對自己的懷疑,很大程度源於社會支持系統的薄弱。
2、王者帶青銅VS青銅帶青銅
藍盈瑩另一個槽點在於逼哭吳昕,10天學會貝斯的建議遭到全體反對。沒有人理會她後面安撫吳昕說:「沒關係,我們還有很多的好創意」,而是集體開噴她的不盡人情和急功近利。
我就只問一句:這些從沒唱過、從沒跳過的小姐姐,難道不是10天集訓學會的唱跳嗎?還記得陳松伶得知聲樂高分的小姐姐都被分去舞蹈組時的驚訝:讓你用手指跳舞嗎?如果從敬畏的角度說事兒,歌唱轉舞蹈,跟主持轉樂器的難度,有什麼分別?把節目組的安排當勵志,藍盈瑩的建議當功利,未免有失公允。
事實上,大眾不滿的原因,是因為她自己並非純金王者,而只是一尾努力躍龍門的鯉魚,沒有楊超越的錦鯉運,也沒有寧靜幾十年的資歷,你憑什麼讓我離開我的舒適圈?這一刻,觀眾更容易代入吳昕而非藍盈瑩。沒有一個王者級的理由,所有逼我們走出舒適圈的人,都是天性的敵人。
二、打碎重煉的痛:當你臉上留著第一名的唇印,將收穫數倍於常人的痛
英劇《黑鏡》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鏡頭是一劑強力春藥,少有人能保住體面的尊嚴,不在幻覺裡掙扎、評論裡沉淪。第一是瞬間的幻覺,你準備為鏡頭前的閃耀付出什麼?被看客們品評、被聚光燈扭曲、在舞臺上高處不勝寒?
藍盈瑩視角:
1、重新平庸的失落
第一名只是一個瞬間,它的能量卻改變整個人的重心。不僅觀眾對你的要求改變了,你對自己也不再輕易滿意。然而,努力者耀眼的精髓不只在於「謀事在人」的緊繃,更在於「成事在天」的松馳。經風歷雨的人才明白的道理,藍盈瑩還沒有悟到。
黃曉明說這是姐姐們的加分項,對藍盈瑩來說,並不是。她渴望綻放,渴望燃燒,渴望被看到。離開北京人藝的她,被前同事各種曝料,說她誤導大家藍天野是她爺爺,而好笑的是,曝料者也以爺爺來稱呼藍天野,雙標到惡毒的地步,這在我看來,稱不上競爭,也對這個女孩太過殘忍。
2、高預期下的焦慮
藍盈瑩共情能力雖弱,但也感知到這一切,她在後期的表現開始畏首畏尾,不再有一開場的高光狀態。有人說,張雨綺選擇張含韻而非她solo時,她當場變臉,這話說得,放誰身上不變臉?不過掩飾得好壞罷了。她對自我認知在現實中的打擊,成為一場吃瓜群眾的狂歡素材,雖然她也帶著失落感慶祝了張含韻,然而卻沒有人在意這些。一個人最尷尬的時刻,總比她正常的時候更值得討論,尤其當她曾比我們正常人閃亮太多時。
觀眾視角:對成功者的挑剔
一公的高光時刻是藍盈瑩的試煉。瞬間拋到風口浪尖,被賦予巨大期待,被置於放大鏡下。你說她太想贏,誰不想贏?40+50+的姐姐,經驗加持下,更雲淡風輕,而1990年的藍盈瑩,她除了努力,還能有啥?
不是她特意把努力的人設立在人前,而是我們早已不再是那個年輕時需要不顧一切努力的我們,而曾經的努力,只能得到「適當」的獎勵,而她憑什麼借著努力,如此輕鬆躍居第一?《黑鏡》中所述的代價,她嘗到了。
三、欺騙我們的心理幻覺
《乘風破浪的姐姐》試圖打破對30+女性成見的立意,一經推出得到廣泛響應,作為現象級綜藝節目,它戳到了老齡化社會的痛點:「不同於古希臘崇尚年輕、健美肉體的時代,如何在衰老的過程中不衰敗」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在這種巨大的情感推力下,節目中的小姐姐分別被我們投射了不同期待和需求。
1、慕青、慕強、慕美引發的認知不平衡
所謂「慕」就是他人有,而我沒有。無論是慕青(嚮往青春)、慕強、慕美,都是如此。人類在習得了裝飾技能後,開始在抽象概念上玩裝飾,它把我們的內心深處的渴望,裝飾成美德。
慕青,是心態不老化,有活力,跟得上潮流;慕強,是對自身的打磨,不妥協,人定勝天;慕美就更牛批了,這對真善美的追求,試問天下誰能敵?
這些都沒問題,問題在於,這傾慕之心,導致我們在產生、陳述自身觀點時,受限於此而變得僵硬。仿佛不慕青,就是老頑固;不慕強,就是廢柴;不慕美,就是邋遢。
然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反其道而行之以證明「我」的完整性和不被左右。這些,都是認知不平衡的表現。
一旦產生認知不平衡,人就會產生緊張和焦慮,就會試著自我調試,以期舒適,無論我們還是藍盈瑩,最終被塑造成什麼樣,要看我們最終同化了怎樣的新認知。一如藍盈瑩也許能接受葛優癱,我們能忍受原本平庸的別人,用努力換來的閃耀時刻,來映襯我們的平庸。
2、專門反對權威的完美主義後青春期
人變得有力量有兩種方式:依從強者和對抗強者。
舉個例子,面對無力PK的前輩,服從和學習是上上策,它能使你變強。而當你權衡了雙方力量、或者評估了風險性後,選擇抨擊權威及衍生意見,也是一種力量的展示。
雖然很多人已度過了青春期,但現代生活條件允許我們長時間維持在一個後青春期階段,挑戰權威的力量感要比依從更能給人帶來刺激感和力量感。嘗試批判權威,是觀眾心理自由度增大的表現,沒什麼不好,但它一旦加上完美主義的餐後酒,就有點上頭了。
這時候,我們就在內在創造了一個新權威,它代表我們批判一切,要求一切完美無缺。藍盈瑩作為一公權威選出的NO.1,被完美主義者盯住並不奇怪。這是她的加試賽,我只能跟這個在影視圈裡不算撥尖的姑娘說一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經歷這場洗禮後的你,才能不沉迷於瞬間閃耀,雙翼夠強壯去一飛沖天。
寫在最後
藍盈瑩確實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她讀的書也實在算不上高明深刻,但曾幾何時,一個努力者被如此過度解讀和挑剔?這並不是一種比她更高明的心境,而是種吹毛求疵的吃瓜心態。
講究的,開噴前會加一句「她確實很努力,可是……」,不講究的直接說人家吃相難看。吃相難看,往往因為食物曾經缺乏,指責一個也許不高明但一直努力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吃相難看。
藍盈瑩的開場solo豔驚四座,她的高開低走幾乎是必然。無論綜藝節目的可看性,還是群眾心理使然,她有多燦爛,就得經歷多黯淡,才能平衡一個平凡女孩所得到的巨大榮譽,考驗她是否經得起命運的篩選,成為笑到最後的強者。
你討厭藍盈瑩,並不是因為她有多糟糕,而是因為她讓你感覺很糟糕,你的葛優癱、你的拖延症、你的摸魚、你每一個不想雞血的平庸時刻。當然,如果你是張雨綺,這一切都不是問題。